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孩子在父母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父母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器、成才。文章试图通过对望子成龙、望子成器、望子成才——父母对孩子的三大不同期望进行解读分析,反思教育的目的,及教育该如何培养人。
【关键词】龙 器 才 教育目的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50-02
一、浅析龙、器、才
2011年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显示,望子成龙排九大生活动力之首。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都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器、成才。那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是这样简单地进行成王败寇的人材分层吗?或是如钟道然所说的头盖骨的移植吗?我们的教育太急功近利,期望学生成龙、器、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忘掉了教育的根本目的,结果是不把学生当人。因而有必要对龙、器、才进行分析,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应该如果培养人。
望子成龙、望子成器、望子成才,这三个成语如果按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大小来排列的话,可进行这样的排序:望子成器、望子成材、望子成龙。这三个成语最大的差别在“器”、“材”、“龙”三字。下面我们分别来说说这三个字。
金文“器”字(如下图)中间是一只狗,旁边有四个“口”。但本义早已不存,现一般用于“器官”、“器具”等义。在望子成器这一成语中,“器”指:器具。器具或器物是已经成形的物件,这就意味着人们想把它们放置在哪儿就哪儿,想要把它们当什么用就怎么用。器物没有自主性,任何事情都要任人摆布。教育的目标如若是培养器物,那首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必定丧失其作为人本应有的自主性,就更不用说创造性了。人就成为了让人牵着鼻子走的国家顺民。 其次,器物已成形,无法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 教育培养出这样的人,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就只能呆若木鸡了。最后,器物从生成的那天起,它的功能、使用价值就在一天一天的丧失,直到有一天完全没有用了,被仍到垃圾桶。二十一世纪强调终身学习这一理念。器物的使用价值就好比一个人的知识,器物的使用价值从产生之初的最大值,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但人的知识却相反,人的一生都应该是不断学习的一生,知识是越来越丰富饱满的。因此,作为器物的人完全丧失了其自主性。
“材”本义是木材,会意字,由“木”和“才”组成。“木”表示“材”是木料;“才”表示“材”是有用的木料。“材”可以享受风霜雨雪,选择自己的成长——参天大树抑或是枯枝败叶,“材”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材”看起来要比“器”幸运,实则不然。小树成木之后,被置办成什么形状,何种大小的物品还得由别人说了算。说道底饱经风霜之后的命运都会归结为“器”。但与“器”不同的是,艰苦磨难也不是白受的,上等的“材”更容易被选中,制作成优质的“器”,优质的“器”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容易吸引主顾的眼球。教育培养这样的“材”,自主性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了,然而教育应使学生的自主性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同时,没有永久的使用价值,即不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龙”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奇动物,头上有角,身上有鳞,还有长长的尾巴。在自然界,根本没有这种动物,龙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在,家长对孩子对高的期望就是望子成龙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更高建树,腾云驾雾。就其自主性而言,“龙”的自主性是最大的。
望子成龙,望子成器,望子成材。龙是什么?怪兽。材是什么?木头。器是什么?器物。就是你要成怪兽,你要成器物,你要成木头,就是不要成人。
现在口口声声以人为本,最应该以人为本的应该是教育,可是在中国,最应该以人为本的领域最不把人当人。怪兽、器物、木头都是不知冷暖的东西,致使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人文情怀,高学历低情商。家长常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人生的终点在哪里?坟墓。从上到下,人们全都是望子成龙。综合以上对这三个成语的分析,我们鲜明地提出:反对望子成龙。
二、教(jiāo)与教(jiào)
人材培养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的起点是望子成人,目标即终点也是要望子成人。那我们的教育要如何培养人?社会对人才培养的价值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在实践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开放,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又多元的社会中,能样样精通是最好不过的了,所以我们的家长们急了。因此孩子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替代了他们嬉戏玩耍的时间,不得不感叹他们的童年正在消逝。在来看看我们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忙碌于各式各样的提高班。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扫描,我们不难发现,“教”是围绕这一问题的关键。这么小的孩子可教吗?以及怎样教?
“教”是教育中的重要命题,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教(jiāo)和教(jiào)。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教(jiāo)和教(jiào)。从“教”字的小篆来看,“教”的左边上为“老”下为“子”,意指父母和孩子,引申为老师和学生;“教”的右边为“攴”,意指“执行”或“力促”。因此“教”指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正是在提醒我们教育是相互的,是故要“教学相长”。
何为教(jiāo)、教(jiào)?根据新华字典释义:教(jiāo)是动词,指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他人。教(jiào)有两个词性名词和动词,名词时多指教育、教材;动词时指用鞭子或手杖施行教育、教化。教(jiāo)与教(jiào)最终地目的都是要培养人,但培养人的领域却各异。教(jiāo)指向知识或技能,或是概括为显性的知识,旨在培养知识渊博的人;而教(jiào)围绕人的情感、思维、兴趣等隐性知识而展开,旨在培养有情怀的人。
教育心理学中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在合适的时候教(jiāo)和教(jiào)才是最经济而有效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是通过感知觉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可见这一阶段的婴儿不可教(jiāo),但可教(jiào)。在感觉运动阶段,婴儿几乎没有言语活动,因此是不可教(jiāo)的。史蒂芬·平克认为语言是人的本能,“妈妈说话的方式”(指以对话的方式,重复灌输文法)为儿童提供了内隐学习的可能。妈妈说话的方式如果经常是指责、负面的,儿童以后情感的发展更倾向与负面。“妈妈说话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情绪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儿童是可教(jiào)的。到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儿童逐渐开始具备一定的言语能力,并且这一能力在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儿童可教(jiāo)也可教(jiào)。但在这一阶段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可教(jiāo)与可教(jiào)的内容上。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要培养不可教(jiāo)不可教(jiào)植物人?可教(jiāo)不可教(jiào)的缺乏情怀的科学怪人?可教(jiāo)不可教(jiào)卖油翁?可教(jiāo)可教(jiào)的天才?非也!智商在人群中是呈倒U型分布,植物人和天才不是教育的目的。知识与智慧是教学中的两大命题,教育的任务是转识成慧,教育不是要培养科学的卖油翁,是要培养有情怀的人。
三、怎样教(jiāo)与教(jiào)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性,简单的来讲,是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此活动中他能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自主性能否发挥有两个先决性的保障条件:首先是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其次,是学生本身。学习的承担者是学生,是保障其自主性的决定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保证自身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学生应把自身置于主体地位。现实,充分地向我们证明,保障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关键;学生才是决定性因素。教育不仅仅是“头盖骨”的简单移植,教师掌控“移植”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学生负责“移植”后的康复治疗。“移植”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决定着这一次学习的完满程度。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承担者,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更要建立起自我激励的内部动机,让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
2.重视学生的内隐学习
“器”、“材”强调的共同点,培养学生的外显技能、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内隐行为的培养。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外显的,还有内隐的,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内隐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机制。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时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共同参与的,没有绝对的内隐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外显学习的存在。2但我们的“器”“材”的培养,在关注到外显学习的重要性。“高分低能”、“科学怪才”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语言学习中语感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灵感和顿悟获得等等都与内隐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内隐学习的质与量关系到在内隐与外显学习中迁移的质量。
忘掉“成王败寇”这样的评价标准,教育的目的是望子成人。学校是迷恋学生成长的地方,教育是迷恋学生成长的一门学问。教育就是望子成人,最终的最终,教育的意义是让我们收获真知,并长在了记忆里,从而滋润生命。
参考文献:
[1] 万明春. “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J].今日教育,2010.4.
[2] 郭俊江.学生内隐学习的形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龙 器 才 教育目的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50-02
一、浅析龙、器、才
2011年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显示,望子成龙排九大生活动力之首。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都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器、成才。那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是这样简单地进行成王败寇的人材分层吗?或是如钟道然所说的头盖骨的移植吗?我们的教育太急功近利,期望学生成龙、器、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忘掉了教育的根本目的,结果是不把学生当人。因而有必要对龙、器、才进行分析,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应该如果培养人。
望子成龙、望子成器、望子成才,这三个成语如果按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大小来排列的话,可进行这样的排序:望子成器、望子成材、望子成龙。这三个成语最大的差别在“器”、“材”、“龙”三字。下面我们分别来说说这三个字。
金文“器”字(如下图)中间是一只狗,旁边有四个“口”。但本义早已不存,现一般用于“器官”、“器具”等义。在望子成器这一成语中,“器”指:器具。器具或器物是已经成形的物件,这就意味着人们想把它们放置在哪儿就哪儿,想要把它们当什么用就怎么用。器物没有自主性,任何事情都要任人摆布。教育的目标如若是培养器物,那首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必定丧失其作为人本应有的自主性,就更不用说创造性了。人就成为了让人牵着鼻子走的国家顺民。 其次,器物已成形,无法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 教育培养出这样的人,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就只能呆若木鸡了。最后,器物从生成的那天起,它的功能、使用价值就在一天一天的丧失,直到有一天完全没有用了,被仍到垃圾桶。二十一世纪强调终身学习这一理念。器物的使用价值就好比一个人的知识,器物的使用价值从产生之初的最大值,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但人的知识却相反,人的一生都应该是不断学习的一生,知识是越来越丰富饱满的。因此,作为器物的人完全丧失了其自主性。
“材”本义是木材,会意字,由“木”和“才”组成。“木”表示“材”是木料;“才”表示“材”是有用的木料。“材”可以享受风霜雨雪,选择自己的成长——参天大树抑或是枯枝败叶,“材”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材”看起来要比“器”幸运,实则不然。小树成木之后,被置办成什么形状,何种大小的物品还得由别人说了算。说道底饱经风霜之后的命运都会归结为“器”。但与“器”不同的是,艰苦磨难也不是白受的,上等的“材”更容易被选中,制作成优质的“器”,优质的“器”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容易吸引主顾的眼球。教育培养这样的“材”,自主性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了,然而教育应使学生的自主性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同时,没有永久的使用价值,即不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龙”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奇动物,头上有角,身上有鳞,还有长长的尾巴。在自然界,根本没有这种动物,龙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在,家长对孩子对高的期望就是望子成龙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更高建树,腾云驾雾。就其自主性而言,“龙”的自主性是最大的。
望子成龙,望子成器,望子成材。龙是什么?怪兽。材是什么?木头。器是什么?器物。就是你要成怪兽,你要成器物,你要成木头,就是不要成人。
现在口口声声以人为本,最应该以人为本的应该是教育,可是在中国,最应该以人为本的领域最不把人当人。怪兽、器物、木头都是不知冷暖的东西,致使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人文情怀,高学历低情商。家长常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人生的终点在哪里?坟墓。从上到下,人们全都是望子成龙。综合以上对这三个成语的分析,我们鲜明地提出:反对望子成龙。
二、教(jiāo)与教(jiào)
人材培养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的起点是望子成人,目标即终点也是要望子成人。那我们的教育要如何培养人?社会对人才培养的价值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在实践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开放,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又多元的社会中,能样样精通是最好不过的了,所以我们的家长们急了。因此孩子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替代了他们嬉戏玩耍的时间,不得不感叹他们的童年正在消逝。在来看看我们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忙碌于各式各样的提高班。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扫描,我们不难发现,“教”是围绕这一问题的关键。这么小的孩子可教吗?以及怎样教?
“教”是教育中的重要命题,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教(jiāo)和教(jiào)。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教(jiāo)和教(jiào)。从“教”字的小篆来看,“教”的左边上为“老”下为“子”,意指父母和孩子,引申为老师和学生;“教”的右边为“攴”,意指“执行”或“力促”。因此“教”指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正是在提醒我们教育是相互的,是故要“教学相长”。
何为教(jiāo)、教(jiào)?根据新华字典释义:教(jiāo)是动词,指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他人。教(jiào)有两个词性名词和动词,名词时多指教育、教材;动词时指用鞭子或手杖施行教育、教化。教(jiāo)与教(jiào)最终地目的都是要培养人,但培养人的领域却各异。教(jiāo)指向知识或技能,或是概括为显性的知识,旨在培养知识渊博的人;而教(jiào)围绕人的情感、思维、兴趣等隐性知识而展开,旨在培养有情怀的人。
教育心理学中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在合适的时候教(jiāo)和教(jiào)才是最经济而有效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是通过感知觉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可见这一阶段的婴儿不可教(jiāo),但可教(jiào)。在感觉运动阶段,婴儿几乎没有言语活动,因此是不可教(jiāo)的。史蒂芬·平克认为语言是人的本能,“妈妈说话的方式”(指以对话的方式,重复灌输文法)为儿童提供了内隐学习的可能。妈妈说话的方式如果经常是指责、负面的,儿童以后情感的发展更倾向与负面。“妈妈说话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情绪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儿童是可教(jiào)的。到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儿童逐渐开始具备一定的言语能力,并且这一能力在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儿童可教(jiāo)也可教(jiào)。但在这一阶段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可教(jiāo)与可教(jiào)的内容上。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要培养不可教(jiāo)不可教(jiào)植物人?可教(jiāo)不可教(jiào)的缺乏情怀的科学怪人?可教(jiāo)不可教(jiào)卖油翁?可教(jiāo)可教(jiào)的天才?非也!智商在人群中是呈倒U型分布,植物人和天才不是教育的目的。知识与智慧是教学中的两大命题,教育的任务是转识成慧,教育不是要培养科学的卖油翁,是要培养有情怀的人。
三、怎样教(jiāo)与教(jiào)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性,简单的来讲,是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此活动中他能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自主性能否发挥有两个先决性的保障条件:首先是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其次,是学生本身。学习的承担者是学生,是保障其自主性的决定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保证自身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学生应把自身置于主体地位。现实,充分地向我们证明,保障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关键;学生才是决定性因素。教育不仅仅是“头盖骨”的简单移植,教师掌控“移植”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学生负责“移植”后的康复治疗。“移植”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决定着这一次学习的完满程度。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承担者,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更要建立起自我激励的内部动机,让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
2.重视学生的内隐学习
“器”、“材”强调的共同点,培养学生的外显技能、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内隐行为的培养。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外显的,还有内隐的,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内隐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机制。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时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共同参与的,没有绝对的内隐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外显学习的存在。2但我们的“器”“材”的培养,在关注到外显学习的重要性。“高分低能”、“科学怪才”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语言学习中语感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灵感和顿悟获得等等都与内隐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内隐学习的质与量关系到在内隐与外显学习中迁移的质量。
忘掉“成王败寇”这样的评价标准,教育的目的是望子成人。学校是迷恋学生成长的地方,教育是迷恋学生成长的一门学问。教育就是望子成人,最终的最终,教育的意义是让我们收获真知,并长在了记忆里,从而滋润生命。
参考文献:
[1] 万明春. “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J].今日教育,2010.4.
[2] 郭俊江.学生内隐学习的形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