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并具有很强可塑性的生命阶段。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早期学习潜能,教师应根据“幼儿、社会、课程”的综合要求,更多地关注幼儿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通过真实的生活经历活动使幼儿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在一种自然的、广阔的环境中,亲身经历、亲身体验,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激发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在自由的探索和学习中获得成长。
关键词:幼儿自主学习;原生态学习方式;经历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4-0057-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儿童学习观也认为,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建构式的发现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身心获得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并具有很强可塑性的生命阶段,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早期学习潜能,他们喜欢探究,爱好活动,富于想象、表现、创造,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幼儿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自主学习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自主展开、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幼儿、社会、课程”的综合要求,创设教育情境,使幼儿由“动机、兴趣、需要”展开各种活动,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向与目标,从而在自由的探索和学习中获得成长。然而,受性格、自信心、表现欲、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幼儿之间的确存在差异,自然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孩子搭建一个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大舞台,创设自由、快乐、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发展,让他们在真实的经历活动中自主学习,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所接触的环境和社会愈广,所得的知识愈丰富,能力的发展也愈充分,因此,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这就告诉我们,幼儿园的教育应打破单一和封闭式的教学形式,在时间与空间上充分地开放,让儿童在一种自然、广阔的环境中,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潜力。“去超市购物”给幼儿创造了这样一个平台。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始终以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鼓励幼儿在自主活动中展现最真实的自我,体验最真实的感受。而这种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折射出每一位幼儿“原生态”的自主学习方式。
【案例1】
最小的“大姐大”——主动式的自主学习
晚上六点半,孩子们准时来到超市门口。伊伊很灵活地挤在了队伍的最前面,一边拉着老师的手,一边还时不时地转过身去瞪着后面不小心挤到她的小伙伴。
开始购物了。伊伊还是冲在小组的最前面。
走到“进口”处,伊伊突然停下来,大声说:“等一下!还没有拿篮子呢!”刚说完就一下子蹿到旁边拿了一个购物篮。看着她的举动,其他孩子也纷纷拿起篮子。
“你不要买这个,这是垃圾食品!”伊伊一把抢过颍颍手中的薯片,大声地说。
“你怎么要买这么多的餐巾纸,真是浪费!”她很“认真”地对佳佳说,可是佳佳根本不理她。
伊伊在原地站了几秒,又跑到娜娜的身边:“你跟我一起去称点果冻吧,果冻挺好吃的!”
就这样,伊伊在整个购物中不停地“管”这“管”那,半个小时下来,超市工作人员都管她叫“大姐大”!
解读:
伊伊是班里的“小妹妹”,可却是个十足的“大姐大”。不管什么活动,她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非常“高调”地调控着她能调控的一切,而且几乎是“全权代理”。听她妈妈说,那天,当老师发出邀请,相约六点半在超市集体购物以后,她就不停地问妈妈“该买什么东西,不该买什么东西”。来到超市后,她不仅非常合理地安排着自己的购物,还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自己的同伴,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不管是排队,还是拿购物篮,或是不计后果地干涉别人的购物,即使有时同伴并不理睬她,她都主动展示着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
学习的性质是由环境决定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有什么样的学习。选择性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一统的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基本没有独立性可言,当然就更没有所谓的“自主学习”。确实是这样。在这样的购物活动中,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热情,而这样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环境,不仅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更为他们的个性展示提供了平台。
【案例2】
执著的“小跟班”——模仿式的自主学习
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原因,伊伊的后面始终跟着娜娜。伊伊买什么,她也买什么。爸爸在后面看得很着急,对她说:“不要老是买和别人一样的东西,你选自己喜欢的。”
娜娜转过身,推开爸爸,还说:“这就是我喜欢的!”
说完又跑到伊伊那儿,伊伊走到哪,她就跟到哪……
解读: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大人的一些动作,还是同伴间说话的语气,孩子都喜欢模仿。而平时,我们也会经常鼓励孩子从模仿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见,模仿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方式。
自主学习的主旨就是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案例中的娜娜平时就比较胆小,对于她来说,模仿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而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她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学习的主体”。虽然她看似“跟风”,但在没有旁人提醒和帮助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模仿学习,就是一种原生态的自主学习方式。
【案例3】
大方的“小气鬼”——内敛式的自主学习
“多买一点,明天春游的时候给小朋友分一分。”进入超市前,妈妈不停地嘱咐道。 小凯头也不回地冲进超市。妈妈无奈地说:“唉!这个小气鬼,又不听我说了!”
不一会儿,小凯就来到各个货架前,飞快地结束了自己的购物之旅——
在蜜饯区,小凯直冲到挂有独立包装的山楂片前,毫不犹豫地抓了最大的一袋放在篮中;
在饮料区,他来回走了一遍,把“六瓶连装”的酸奶丢入篮中;
在饼干区,他挑了自己最喜欢的“星星饼”,又在旁边拿了一袋“好多鱼”,临走的时候还顺手“牵”了一桶“星球杯”;
半个小时不到,小凯已把整个篮子放满了。
走出收银处,妈妈惊讶地说:“你买这么多吃得了吗?”
他难为情地低着头,嘀嘀咕咕着,不知说了些什么。
小伙伴们陆续出来了,小凯突然打开自己的购物袋,将自己刚买的食品一一发给小伙伴。
妈妈欣慰地笑了!老师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解读:
生活中的小凯,是个非常腼腆的小男孩,而且正如小凯妈妈所担心的,他是一个十足的“小气鬼”。在以前的任何活动中,只要是他带来的东西,他都不愿意主动分享。很显然,在进超市前,妈妈非常担心自己儿子的“小气”表现。可是事实却完全相反,而且他买的所有东西都是平时小伙伴谈得最多、吃得最多的东西。
在这里,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小凯真的很“小气”吗?又是什么改变了小凯?是妈妈的提醒?还是老师的教育?单纯的提醒和教育真能改变孩子的社会交往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也许在平时的教育中,不停地提醒和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没有切身体会,很难产生真正的教育意义。
在“超市购物”这样一个原生态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一个“原生态”的小凯,就算没有妈妈的提醒,小凯也会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小伙伴。
【案例四】
没有人缘的“小霸王”——排斥式的自主学习
“我来啦!”大家买到一半,楚楚推着一辆大推车冲到大伙中间。
“哎呀哎呀!你们都买好了!我不用买啦!”他放下推车,在超市中来回跑了两圈。
“楚楚,你来晚了,老师和你一起买吧!”见他有点“人来疯”,我一把拖住他,又问旁边的小朋友,“你们谁愿意和楚楚一组?”
没人答应。
“我不要!我什么都不——要——吃!”楚楚的声音响彻四周。
妈妈气喘吁吁地跑来,对着其他家长得意地说:“看我家儿子,没人镇得住他!”
“楚楚妈,今天是一个体验活动,尽量引导楚楚自己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我们小组会在旁边陪着他的。”我说。
“没用的!他哪会定定心心买东西啊!我这孩子,不得了啊!”说完就拉着楚楚推起车子向前走,一边走一边向在场的其他家长讲述着自己孩子的诸多“不得了”之处。
没一会儿,楚楚已是满场乱跑,而他妈妈只能满场乱追!而此时老师和同伴们依然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他的左右。也许是他玩累了,也许同伴的真诚打动了他,过了一会儿,楚楚安静了,忘我地和同伴们一起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东西。
解读:
真是好一副“壮观”的场面!平时班里的楚楚虽然话很多,但从没有这样“疯”的情况出现。其实,在班里的楚楚,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只要老师讲过的知识,他总是第一个记住,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难道这只是单纯的“人来疯”现象吗?他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哪里?从他妈妈的反应来看,楚楚的学习能力已完全丧失在溺爱和炫耀中。
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尤其如此。在楚楚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无条件的溺爱掩盖了这种无意识状态,扩大了消极的情感体验,让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原生态”式地释放出来。
研究表明,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尚处在一种无意识阶段。具体表现在:他们尽管可以用一些方法(如自言自语)来帮助自己明确活动的任务和步骤,有时甚至还能用较为清晰的语言告诉老师活动的计划,但从总体上看,幼儿自主学习的内容还比较狭窄,方法还比较欠缺,高层次的自主学习还没有出现。当幼儿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等情况;如果是孩子喜爱的内容,有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他们会乐此不疲,自发地进行行为调适,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能得到自然发展。“超市购物”就为幼儿的这种行为调适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情感,让幼儿心情愉快地将学习转化为自己的意愿和行为。在那里,幼儿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选择学习内容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幼儿身边的支持者和鼓励者。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利用“超市购物”这样一个平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实践、体验、发现,展现自己原生态的自主学习方式。在以上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同一环境下的不同学习方式,作为教师,也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和鼓励着幼儿表现出的每一种“原生态”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抓住经历活动的魅力,让自主学习在“主动”中更自主
“幼儿是能动的学习主体。”陈鹤琴先生认为,每位幼儿都有自发的学习潜力,教育的目的不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知识强塞给幼儿,而是培养其自发的学习欲望。在经历活动中,幼儿没有课堂的束缚,没有规则的约束,只有开放的环境和自由的生活,只有主动的探索和发自内心的学习。有人说,幼儿学习的基础是幼儿的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幼儿的自身探索,尽可能地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世界中亲历亲为,从探索中发掘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就是说,幼儿的学习应是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的学习离不开环境。大自然、大社会是最丰富的活动课堂,而生活经历活动就是大自然、大社会中最真的学习环境。 二、发挥经历活动的能量,让自主学习在“模仿”中更自然
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核心应以幼儿发展为本。教师组织的活动应比以往更加主动、更加自由、更加富有创造性,幼儿应在这种活动中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和发展。研究表明,孩子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和环境来学习的,让好的榜样引领幼儿成长是最适合和最有效的幼儿教育方式。当孩子没有能力主动地探索、创造性学习的时候,模仿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成了他们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以上案例中,幼儿并不是简单地、消极被动地模仿,而是通过模仿学习,习得了他人的经验,同时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继而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模仿学习也就成了最自然的自主学习方式。
三、激发经历活动的潜能,让自主学习在“内敛”中更自由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应尽量采用暗示性的教学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有的喜欢自己探索,有的善于模仿别人,而有的却只愿在自己认为快乐、合适的方式中进行学习,或许他们不愿与人交流自己的看法,但也确确实实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应注意创设更自然的环境和氛围,尊重他们的权利,重视他们的特点,理解他们合理的需要,彻底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平衡与幼儿的关系。在经历活动中,我们应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给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伙伴和活动材料的权利,和其对平视线,感触他们的心灵,理解他们的想法,领会他们的心思,满足他们的需求,让看似内敛式的学习在自由的空气中得到关注和发展。
四、挖掘经历活动的内涵,让自主学习在“排斥”后更自信
在师生关系中,尊重和信任是平等的最重要的内涵,也是自主学习最重要的基础。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他们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帮助者,使幼儿感受到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和他们一起并肩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伙伴。教师的任务是引发幼儿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等技能的积极发展,给遇到学习困难的幼儿提供恰当的帮助。孩子虽小却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作为教师,应给他们探索的自由,允许他们犯错误,对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给予最大的包容,这样,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主学习,成为了属于每一个幼儿的独特的“原生态”学习方式!而经历活动,成为了这种“原生态”学习方式的大舞台!
责任编辑:丁伟红
关键词:幼儿自主学习;原生态学习方式;经历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4-0057-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儿童学习观也认为,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建构式的发现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身心获得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并具有很强可塑性的生命阶段,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早期学习潜能,他们喜欢探究,爱好活动,富于想象、表现、创造,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幼儿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自主学习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自主展开、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幼儿、社会、课程”的综合要求,创设教育情境,使幼儿由“动机、兴趣、需要”展开各种活动,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向与目标,从而在自由的探索和学习中获得成长。然而,受性格、自信心、表现欲、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幼儿之间的确存在差异,自然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孩子搭建一个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大舞台,创设自由、快乐、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发展,让他们在真实的经历活动中自主学习,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所接触的环境和社会愈广,所得的知识愈丰富,能力的发展也愈充分,因此,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这就告诉我们,幼儿园的教育应打破单一和封闭式的教学形式,在时间与空间上充分地开放,让儿童在一种自然、广阔的环境中,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潜力。“去超市购物”给幼儿创造了这样一个平台。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始终以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鼓励幼儿在自主活动中展现最真实的自我,体验最真实的感受。而这种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折射出每一位幼儿“原生态”的自主学习方式。
【案例1】
最小的“大姐大”——主动式的自主学习
晚上六点半,孩子们准时来到超市门口。伊伊很灵活地挤在了队伍的最前面,一边拉着老师的手,一边还时不时地转过身去瞪着后面不小心挤到她的小伙伴。
开始购物了。伊伊还是冲在小组的最前面。
走到“进口”处,伊伊突然停下来,大声说:“等一下!还没有拿篮子呢!”刚说完就一下子蹿到旁边拿了一个购物篮。看着她的举动,其他孩子也纷纷拿起篮子。
“你不要买这个,这是垃圾食品!”伊伊一把抢过颍颍手中的薯片,大声地说。
“你怎么要买这么多的餐巾纸,真是浪费!”她很“认真”地对佳佳说,可是佳佳根本不理她。
伊伊在原地站了几秒,又跑到娜娜的身边:“你跟我一起去称点果冻吧,果冻挺好吃的!”
就这样,伊伊在整个购物中不停地“管”这“管”那,半个小时下来,超市工作人员都管她叫“大姐大”!
解读:
伊伊是班里的“小妹妹”,可却是个十足的“大姐大”。不管什么活动,她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非常“高调”地调控着她能调控的一切,而且几乎是“全权代理”。听她妈妈说,那天,当老师发出邀请,相约六点半在超市集体购物以后,她就不停地问妈妈“该买什么东西,不该买什么东西”。来到超市后,她不仅非常合理地安排着自己的购物,还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自己的同伴,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不管是排队,还是拿购物篮,或是不计后果地干涉别人的购物,即使有时同伴并不理睬她,她都主动展示着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
学习的性质是由环境决定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有什么样的学习。选择性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一统的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基本没有独立性可言,当然就更没有所谓的“自主学习”。确实是这样。在这样的购物活动中,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热情,而这样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环境,不仅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更为他们的个性展示提供了平台。
【案例2】
执著的“小跟班”——模仿式的自主学习
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原因,伊伊的后面始终跟着娜娜。伊伊买什么,她也买什么。爸爸在后面看得很着急,对她说:“不要老是买和别人一样的东西,你选自己喜欢的。”
娜娜转过身,推开爸爸,还说:“这就是我喜欢的!”
说完又跑到伊伊那儿,伊伊走到哪,她就跟到哪……
解读: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大人的一些动作,还是同伴间说话的语气,孩子都喜欢模仿。而平时,我们也会经常鼓励孩子从模仿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见,模仿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方式。
自主学习的主旨就是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案例中的娜娜平时就比较胆小,对于她来说,模仿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而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她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学习的主体”。虽然她看似“跟风”,但在没有旁人提醒和帮助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模仿学习,就是一种原生态的自主学习方式。
【案例3】
大方的“小气鬼”——内敛式的自主学习
“多买一点,明天春游的时候给小朋友分一分。”进入超市前,妈妈不停地嘱咐道。 小凯头也不回地冲进超市。妈妈无奈地说:“唉!这个小气鬼,又不听我说了!”
不一会儿,小凯就来到各个货架前,飞快地结束了自己的购物之旅——
在蜜饯区,小凯直冲到挂有独立包装的山楂片前,毫不犹豫地抓了最大的一袋放在篮中;
在饮料区,他来回走了一遍,把“六瓶连装”的酸奶丢入篮中;
在饼干区,他挑了自己最喜欢的“星星饼”,又在旁边拿了一袋“好多鱼”,临走的时候还顺手“牵”了一桶“星球杯”;
半个小时不到,小凯已把整个篮子放满了。
走出收银处,妈妈惊讶地说:“你买这么多吃得了吗?”
他难为情地低着头,嘀嘀咕咕着,不知说了些什么。
小伙伴们陆续出来了,小凯突然打开自己的购物袋,将自己刚买的食品一一发给小伙伴。
妈妈欣慰地笑了!老师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解读:
生活中的小凯,是个非常腼腆的小男孩,而且正如小凯妈妈所担心的,他是一个十足的“小气鬼”。在以前的任何活动中,只要是他带来的东西,他都不愿意主动分享。很显然,在进超市前,妈妈非常担心自己儿子的“小气”表现。可是事实却完全相反,而且他买的所有东西都是平时小伙伴谈得最多、吃得最多的东西。
在这里,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小凯真的很“小气”吗?又是什么改变了小凯?是妈妈的提醒?还是老师的教育?单纯的提醒和教育真能改变孩子的社会交往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也许在平时的教育中,不停地提醒和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没有切身体会,很难产生真正的教育意义。
在“超市购物”这样一个原生态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一个“原生态”的小凯,就算没有妈妈的提醒,小凯也会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小伙伴。
【案例四】
没有人缘的“小霸王”——排斥式的自主学习
“我来啦!”大家买到一半,楚楚推着一辆大推车冲到大伙中间。
“哎呀哎呀!你们都买好了!我不用买啦!”他放下推车,在超市中来回跑了两圈。
“楚楚,你来晚了,老师和你一起买吧!”见他有点“人来疯”,我一把拖住他,又问旁边的小朋友,“你们谁愿意和楚楚一组?”
没人答应。
“我不要!我什么都不——要——吃!”楚楚的声音响彻四周。
妈妈气喘吁吁地跑来,对着其他家长得意地说:“看我家儿子,没人镇得住他!”
“楚楚妈,今天是一个体验活动,尽量引导楚楚自己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我们小组会在旁边陪着他的。”我说。
“没用的!他哪会定定心心买东西啊!我这孩子,不得了啊!”说完就拉着楚楚推起车子向前走,一边走一边向在场的其他家长讲述着自己孩子的诸多“不得了”之处。
没一会儿,楚楚已是满场乱跑,而他妈妈只能满场乱追!而此时老师和同伴们依然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他的左右。也许是他玩累了,也许同伴的真诚打动了他,过了一会儿,楚楚安静了,忘我地和同伴们一起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东西。
解读:
真是好一副“壮观”的场面!平时班里的楚楚虽然话很多,但从没有这样“疯”的情况出现。其实,在班里的楚楚,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只要老师讲过的知识,他总是第一个记住,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难道这只是单纯的“人来疯”现象吗?他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哪里?从他妈妈的反应来看,楚楚的学习能力已完全丧失在溺爱和炫耀中。
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尤其如此。在楚楚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无条件的溺爱掩盖了这种无意识状态,扩大了消极的情感体验,让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原生态”式地释放出来。
研究表明,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尚处在一种无意识阶段。具体表现在:他们尽管可以用一些方法(如自言自语)来帮助自己明确活动的任务和步骤,有时甚至还能用较为清晰的语言告诉老师活动的计划,但从总体上看,幼儿自主学习的内容还比较狭窄,方法还比较欠缺,高层次的自主学习还没有出现。当幼儿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等情况;如果是孩子喜爱的内容,有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他们会乐此不疲,自发地进行行为调适,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能得到自然发展。“超市购物”就为幼儿的这种行为调适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情感,让幼儿心情愉快地将学习转化为自己的意愿和行为。在那里,幼儿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选择学习内容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幼儿身边的支持者和鼓励者。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利用“超市购物”这样一个平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实践、体验、发现,展现自己原生态的自主学习方式。在以上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同一环境下的不同学习方式,作为教师,也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和鼓励着幼儿表现出的每一种“原生态”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抓住经历活动的魅力,让自主学习在“主动”中更自主
“幼儿是能动的学习主体。”陈鹤琴先生认为,每位幼儿都有自发的学习潜力,教育的目的不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知识强塞给幼儿,而是培养其自发的学习欲望。在经历活动中,幼儿没有课堂的束缚,没有规则的约束,只有开放的环境和自由的生活,只有主动的探索和发自内心的学习。有人说,幼儿学习的基础是幼儿的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幼儿的自身探索,尽可能地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世界中亲历亲为,从探索中发掘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就是说,幼儿的学习应是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的学习离不开环境。大自然、大社会是最丰富的活动课堂,而生活经历活动就是大自然、大社会中最真的学习环境。 二、发挥经历活动的能量,让自主学习在“模仿”中更自然
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核心应以幼儿发展为本。教师组织的活动应比以往更加主动、更加自由、更加富有创造性,幼儿应在这种活动中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和发展。研究表明,孩子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和环境来学习的,让好的榜样引领幼儿成长是最适合和最有效的幼儿教育方式。当孩子没有能力主动地探索、创造性学习的时候,模仿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成了他们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以上案例中,幼儿并不是简单地、消极被动地模仿,而是通过模仿学习,习得了他人的经验,同时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继而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模仿学习也就成了最自然的自主学习方式。
三、激发经历活动的潜能,让自主学习在“内敛”中更自由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应尽量采用暗示性的教学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有的喜欢自己探索,有的善于模仿别人,而有的却只愿在自己认为快乐、合适的方式中进行学习,或许他们不愿与人交流自己的看法,但也确确实实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应注意创设更自然的环境和氛围,尊重他们的权利,重视他们的特点,理解他们合理的需要,彻底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平衡与幼儿的关系。在经历活动中,我们应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给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伙伴和活动材料的权利,和其对平视线,感触他们的心灵,理解他们的想法,领会他们的心思,满足他们的需求,让看似内敛式的学习在自由的空气中得到关注和发展。
四、挖掘经历活动的内涵,让自主学习在“排斥”后更自信
在师生关系中,尊重和信任是平等的最重要的内涵,也是自主学习最重要的基础。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他们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帮助者,使幼儿感受到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和他们一起并肩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伙伴。教师的任务是引发幼儿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等技能的积极发展,给遇到学习困难的幼儿提供恰当的帮助。孩子虽小却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作为教师,应给他们探索的自由,允许他们犯错误,对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给予最大的包容,这样,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主学习,成为了属于每一个幼儿的独特的“原生态”学习方式!而经历活动,成为了这种“原生态”学习方式的大舞台!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