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傅高义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zad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傅高义接受采访

  当地时间2020年12月20日,以著作《邓小平时代》为国人所知的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EZRA F. VOGEL),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0岁。
  有人哀叹“一个时代之结束”。理解这句评价,至少需要两个角度。一方面,高龄的傅高义去世,代表着二战后美国第一代“知华派”的退场。他所代表的世界主义、智识国际主义特征,堪称“美国性格”中最可贵的那部分。另一方面,一个美国式现代化的“样板时代”确实已经左支右绌,而整个东亚乃至中国内部的巨大异质性,也令傅高义终生所期待的“现代化东亚”困难重重。
  理解傅高义及其学说,“现代化”是最主要、也是最清晰的线索。同时,对于中国人来说,《邓小平时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象牙塔研究,更在于其超脱了历史课本上那些黑白分明、高度脸谱化、无可置疑的概念,让一段并未远去的历史,凝结成一段有血有肉的岁月,从而得以窥见中国现代化转型波澜壮阔的实验、矛盾和挑战。

瞄准“现代化”


  傅高义出生时,美国现代化理论的开山鼻祖、社会学家帕森斯刚刚自英国、德国回到美国哈佛大学,既为美国带来了韦伯理论,又以现代化论述自成大家。
  帕森斯认为,西方社会发展史上的现代化过程,包含了三项基本任务:科学革命、民主革命、产业革命,后人还添上了“管理革命”,四种统称为西方的“四个现代化”。
  帕森斯以西方各国实践为基础,总结出三个不同的历史模式。其一为常规模式,指英、法、荷等国各以产业革命或民主革命为先导,徐图科学革命。其二为灾难性模式,由德国首创,以大搞工业化、科技创新为主,偏废民主建设,终致纳粹上台,军国主义扩张。其三为最佳模式,由美国为代表,因其民主政治、科技发展、经济扩张“三位一体”,可堪楷模。
  这一“现代化模式”说,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术界之显学。傅高义正是此时就读于帕森斯门下。
  显学之所以“显”,背后深厚的政治原因不可不注意。
  当时帕森斯鼓吹美国“三位一体”,千秋功业,苏联正大肆批判“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ism)。而美国学界由此掀起的现代化思潮,本身就隐含了与共产主义公然对垒之意—在马克思的暴力革命理论之外,美国的发展模式如何形成、发扬?最关键的是,美国的发展模式,能不能为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指出一条“光明大道”?
  因此有人称“现代化理论”是出自美国学界的“基本国策”“非共产党宣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帕森斯的美式现代化地标,说天时地利人和多,分析矛盾冲突、思想进程和历史局限少,不免实操性过于狭窄,令人无从下手。
  此后,美国现代化理论家开始协同作战,自60年代起,一批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大佬纷纷加入阵营,为这一理论弥补缺陷,添砖加瓦。
  60年代中期,围绕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图式,美国学术界各专业领域开始轮番发力。像经济学家格森克隆提出“技术转让”原则,鼓励欠发达国家借用先进技术、资金和外来经验。社会学家W.J.列文建议欠发达国家“高度专业化分工”“精密科层组织”“核子家庭”等。
  理论之外,现代化实验也已经在亚洲开展,但效果堪忧。接受美国援助和专家指导的韩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改革难产,尤其是伊朗改革,触发宗教改革的严重倒退……这些实践导致美国学界日益关注亚洲国家现代化的“受挫”(Breakdowns)。
  而日本的发展,显然是亞洲国家的样板。其时担任哈佛大学东亚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的傅高义,先后出版了《日本的新中产阶级》(1963)和《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1979),分析日本现代化转型历程中的“有序受控”之优点。
接受美国援助和专家指导的韩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改革难产,尤其是伊朗改革,触发宗教改革的严重倒退……这些实践导致美国学界日益关注亚洲国家现代化的“受挫”(Breakdowns)。

“邓小平时代”


  《日本第一》出版之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已经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如火如荼地开展。
  1987年,傅高义在广东待了近七个月,走访了广东省十四个地级市,和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去了一百多个县中的七十多个,拜访了三十多名县级以上官员。1989年,《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出版。此时距离他上一部的“广东著作”《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出版,正好二十年。
  可以说,从“共产主义广州”到“改革开放广州”,不仅为广东三十年来的实践作史,更指出了中国当代历史进程中的“现代化转型”中的动因、性质和过程。对中国改革开放抱有信心的傅高义认为:“如果政治环境能够给予广东人民更多的机会,那么在今后的岁月中,他们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2000年前后,傅高义开始着手准备《邓小平时代》的写作,这是他希望继续“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环节。
  1949年之后,中国官方采用“现代化”概念、并以“现代化”为鹄的,自改革开放始。可以说,在经历了三十年对资本主义的反复剖析、辩论和批判之后,美国式的“现代化”研究及实践,为急于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中国,提供了相当“中性”而“安全”的依据。
  “七五”期间,社科基金的重点项目之一,也可以理解为当时中国学术界之“显学”,就是影响深远的“现代化进程研究”。“现代化”本身携带的“生产力”或“科技”基因,巧妙且隐蔽地转换了前三十年以“生产关系”为主导的马克思理论框架,将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视为“真正”的社会推动力,从而带动生产关系变革,并渗透进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一言以蔽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政治上,是“改革”;在经济上,是“开放”,如果要问何种改革、何样开放,答案就是“现代化”这个“定语”。所以,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敏锐就在于,只有深入理解邓小平,才能进入四十多年来中国当代史的肌理,并“从历史看到未来”。
  《邓小平时代》有突破,也有瑕疵。据一些当代史学者考证,书中的史实性错误大概有206条。另外,傅高义的采访、调研对象,往往是党内的高层领导或关系密切者,因此著作的色彩和倾向,不可避免地接近斯诺、史沫特莱和罗伯特·库恩,其实这也无须苛刻对待。
  而其中一个挑战国人固有看法的观点“先有开放、再有改革”,亦足以说明傅高义对历史现场的“还原”的把握。傅高义强调70年代末期中国的凋敝和混乱,称赞邓小平在“乱局”中做出了实用性改革:限制领导人任期、恢复高考、不再凭借政治背景或社会阶级选拔官员、开放市场、取消公社……其中每一项政策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以及每个普通人的命运。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有着非常浓厚的西方色彩。如果将其放在20世纪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色彩也并不显得奇怪。1978年以来的“现代化”,当然带有“走别人的路,让自己有路可走”的探索性质—既拜天时地利所赐,又仗人和之功,这一段现代化实践,几乎达成了20世纪30年代那段戛然而止的“现代化”努力的大部分目标。

邓小平的遗产


  傅高义的视野不仅仅限定在日本和中国。《亚洲四小龙:东亚现代化的扩展》(1991)出版后,“亚洲四小龙”这个成名于70年代后期的“时髦说法”,成为讨论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典范。
  也正因对东亚现代化模式的细致研究,傅高义一度受提出“软实力”的政治家约瑟夫·奈之邀,担任克林顿政府的“东亚情报官”。
  1997年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到哈佛大学演讲,也由时任东亚研究所所长的傅高义促成。那时哈佛的一些右翼学者因为各种缘故持反对意见。傅高义则力排众议,他主张“应该多理解中国领导人,领导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不容易,让他来演讲也是了解中国的一个机会”。他不无自豪地回忆,江泽民是“历史上第一位对哈佛大学师生发表演说的中国国家元首”。
  傅高义公开声称,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并非“误炸”,使美国当局高度紧张。
  2011年,《邓小平与中国的变革》(中文版名为“邓小平时代”)和编著的《朴正熙时代:韩国的转折点》先后出版。这两本书的主题,也均围绕中韩两个文化接近的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展开,两位传主既同具卡利斯马色彩,而两书的副标题也如出一辙—转型(transformation)。
傅高义所提出的“邓小平的遗产”,似乎能够促使人们对当下进行这样的反思:假如邓小平还活着,他会怎么做?

  傅高义的最后一部著作《中国与日本:面对历史》于2019年发表,此书可谓“充满善意”。他自认是中日两国共同的朋友,痛心于两国之间不断激化的矛盾,希望能借阐释历史上的牵连、交流以及全面侵华战争的“偶然性”,来化解彼此的误会与敌意。
  傅高义去世,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也已走过四十年。关于“反思”或“解构”现代化的理论,风潮渐起。
  比如批评者认为,国际上的南北差距、国内的城乡差距、贫困问题等都是“成本转嫁”导致的,而“现代化”造成了“成本转嫁论”—一个国家只要在推进现代化,“成本转嫁”就客观普遍存在,跟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乃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异没有关系。
  而中国也在面临连续不断的新问题。
  中国经济在邓小平执政下开始了惊人的高速增长,邓去世前的“南巡”更推动了增长的加速。那么,如果中国经济规模赶上美国,中国会怎么做?如果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或停滞,中国又该怎么做?
  在边境纷争上,邓小平喜欢“搁置”起来,留给后人解决。一系列明显的例子是:1974年对法国短暂访问,加强了与欧洲的外交关系。1978年出访日本,改善了与日本的关系,推动了全面的文化交流活动。1979年访美,使中美邦交正常化。与韩国建立贸易关系,并为南巡后的两国邦交正常化铺平了道路。1989年恢复了与苏联的正常关系,结束了长达30年的紧张对峙—总之,邓改善了中国与世界所有主要国家的外交关系。
  而傅高义所提出的“邓小平的遗产”,似乎能够促使人们对当下进行这样的反思:假如邓小平还活着,他会怎么做?这并不意味着在邓小平那里会有对今天问题的直接答案,这样的发问更多地是在提醒人们,处理中美关系这样艰难的课题,需要耐心和智慧。近两年,中美两国的关系可以说“冷极了”。直到去世前,傅高义一直对近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方向保持警惕。他公开表示两国应该以和平和富有成效的方式竞争,而“竞争对手不必打架,可以通过竞争来提高自己,令自己变得更好”。
  当然,他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角度出发。作为熟稔东亚的“中国先生”,他觉得有责任大声疾呼,“我们应避免對中国的极端反应,这完全不符合国家利益”。
其他文献
新冠疫情将留给美国经济一个伤痕累累的劳动力市场。超过2000万个工作岗位在危机期间流失,目前仅恢复了一半。不出所料,受这一状况伤害最深的莫过于那些处境较差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  如果要恢复美国经济、社会和政体的健康,候任总统拜登的政府必须回答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优质就业岗位从何而来?  好的工作需要特定的技能,并且只会来自效益良好的企业。因此,如果要创造大量的优质就业岗位,就得同时从问题的供
按人口因素变形处理后的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地图,红色为支持特朗普的州  距离2020年大选还剩一年时,美国强劲的就业市场、工资增长(2019年11月美国劳工统计局连续第16个月报告工资同比增长3%或更高)、股票市场动态增长,以及收入不平等不断下降,似乎预示着特朗普相对乐观的连任前景。  目前,美国黑人、西班牙裔、亚裔美国人、妇女、只有高中学历的人、退伍军人和残疾人的失业率,处于或接近历史最低水平
2020年7月11日,市民正在上海崇明一售楼处了解楼盘信息  南北之争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小到粽子是甜是咸,冬至吃水饺还是汤圆,大到经济、产业、人口。  但近年来,机遇似乎都站在了南方这边。北方工业重镇逐渐褪色,南方创新城市强势崛起,“南北差异”逐渐赶超“东强西弱”,成为当今最令人关注的区域问题。2020年以来,房价走势延续了这种南北差异,北方楼市明显不如南方。  南北楼市差异现象背后是经济差异,而
巴以冲突难以化解,时有间断性、局部性的冲突爆发。但是2021年5月7日由巴勒斯坦民众在阿克萨清真寺抗议引发的以色列军警与抗议民众的冲突最后导致哈马斯5月10日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以及以色列大规模定点轰炸加沙地带哈马斯营地的升级举动,仍然使得全球大为震惊。这是过去七年以来发生最为严重的大规模冲突,据双方报道,以色列有10人死亡,巴勒斯坦198人丧生,还有数百人受伤。  从全球视野看,巴以矛盾虽然始
很多人都说今天的美国是古罗马的化身,甚至很多朋友私下都喜欢将美国的参议院说成是“元老院”。但在我看来,除了一些肤浅的理由之外,今天的美国在骨子里其实非常不像罗马。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讨论政体,乃是从质料(即地理、人口因素)与形式(即宪政模式)的角度分析希腊各政体之优劣的。若按照此分析模式,美国的质料条件(地理、人口)与形式条件(宪政模式)其实都是与古罗马大相径庭的。  首先看“质料条
21世纪的房地产开发商,实际上就是要做房地产品牌的制造和供给者。传统意义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商提供商品房的使用价值和功能,而现代意义的品牌运营商,不仅要提供使用价值和功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风格、品位等精神要素为特征的综合价值。对于“好”和“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品质高、价格合理的房子,才有真正的刚性需求。    11月中旬,央行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三个月打算买房的居民人数占比分别比上季和上年
2019年1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与韩国总统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中日韩合作20周年纪念封”发行仪式  2019年12月24日,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成都举行。这次会议的召开出现在关键时刻。关键之一是,这一年正值中日韩三国合作20周年。20年前的1999年,东亚金融危机余波未消,促使中日韩走向经贸合作并外溢到其他领域。但客观地说,20年来,三国合作的成效
谭保罗常务副主编城市研究院院长  贸易战越打,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好像越积极。这段时间,理想汽车、贝克等紛纷登陆美股,而小鹏汽车、优客工场等一大群企业也在筹划赴美。看上去,瑞幸咖啡的造假风波似乎对中概股们影响不大。  很多人必然有疑问,科创板已经试行了注册制,而且利润要求也大幅降低,甚至几乎取消了利润门槛。为何不在A股上市,支持国内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呢?  常见的分析一般会给出这样的原因:美国资本市场
据媒体披露,广州市有一位退休的心理学教授,这几年被那些所谓“文化”伪机构关怀备至,开讲座,家访,谈心,旅游,按摩,亲如子孙。他们的“文化”主要是专门销售保健品,营养品,长寿补药等,他们用一套“洗脑术”,使你相信他们,依赖他们,他们就会像温暖的阳光照入你荒芜的心田。  就这样,教授像着了迷,见什么样的产品都想买,连仪器都买,大概花了40多万元。后来,老本都奉献给这些体贴人的公司了,钱都被这些像联合收
上海金融业发展的历史渊源,其目前所处的阶段,以及在加速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已经做出的努力,注定了只有上海能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    6月18日,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干部大会上,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新三年路线图”浮出水面,金融再次成为聚焦点,将率先在全国改革攻坚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上突破尝试,先行先试。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施海宁看来,上海并非在新建一个金融中心,而是要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