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主体意识是要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对语文知识内在的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在自己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主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转换课堂角色,激发主体意识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应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且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老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服务者与合作者。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去收集这首诗的相关资料,(1)他的生平,代表作,写作背景,目的意义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自身的条件收集某一方面的资料,不一定面面俱到,上课时在班级交流。同学们热情高涨,收集的资料相当全面。这项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最后,笔者让学生把所有的资料归纳整理,完成了对《乡愁》的简析。许多同学对这首诗分析得非常透彻。同学们深刻我而精彩的分析大大超出了教师的想象,这项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的知识内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且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信念。
这种课堂角色的互换不仅唤醒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而且把“老师教”变成了“学生学”,让学生真正行使了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 尊重学生人格,留给发展空间
陶行之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鸭脖子喂米给它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鸭脖子,它就会自己主动吃米。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犹如喂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上,老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的任务就是不停的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最后丢笔记,即所谓的“填鸭式”教学。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空间。
1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教学作风,要创设为获得宽松、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感情融洽的氛围中,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2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
“学生来学校里,不只是为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因此,他们的主要经历不应当用在记忆上,而应用在思考上,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它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由思维的重要性。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要有,自由思考的创新能力,要求主动参与,参与的实质就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前提是让学生独立自主,
自由思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真诚地鼓励,随时点燃那迸出的开拓创造的微弱的火花,从而开拓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总之,不管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多么肤浅的问题,教师都应该热情地的鼓励、引导,尊重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的想法,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有了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更好的展现。
二、 营造和谐氛围,促使主动参与的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1、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省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出乐学的求知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
2、 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
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的学习动因,创设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参与。
3、 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感情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走进课堂面带微笑,用和蔼可亲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学习的快乐,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 指导学习方法,做到自己“会学”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生学习的方 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会”到会学,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善于敏锐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主动地探索问题,最终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
我们深知,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是一个学习整体,不能手把手的逐一去教,毕竟学会是有限的,会学才是无限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动脑多想,建立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分析、自找修正,由浅入深地找到突破点,其次是要强化观察,善于发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法思考问题,找到重点,最终总结出解决方案。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过:“指引者,师之功也。”引导学生悟,启发学生悟。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空,引导学生自悟;把握启发引悟的时机,引导学生求悟;运用启发引悟的策略,引导学生得悟。找到方法,才能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为全体学生白日做梦充足的参与的机会和参与的时间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在自己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主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转换课堂角色,激发主体意识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应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且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老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服务者与合作者。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去收集这首诗的相关资料,(1)他的生平,代表作,写作背景,目的意义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自身的条件收集某一方面的资料,不一定面面俱到,上课时在班级交流。同学们热情高涨,收集的资料相当全面。这项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最后,笔者让学生把所有的资料归纳整理,完成了对《乡愁》的简析。许多同学对这首诗分析得非常透彻。同学们深刻我而精彩的分析大大超出了教师的想象,这项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的知识内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且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信念。
这种课堂角色的互换不仅唤醒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而且把“老师教”变成了“学生学”,让学生真正行使了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 尊重学生人格,留给发展空间
陶行之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鸭脖子喂米给它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鸭脖子,它就会自己主动吃米。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犹如喂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上,老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的任务就是不停的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最后丢笔记,即所谓的“填鸭式”教学。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空间。
1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教学作风,要创设为获得宽松、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感情融洽的氛围中,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2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
“学生来学校里,不只是为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因此,他们的主要经历不应当用在记忆上,而应用在思考上,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它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由思维的重要性。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要有,自由思考的创新能力,要求主动参与,参与的实质就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前提是让学生独立自主,
自由思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真诚地鼓励,随时点燃那迸出的开拓创造的微弱的火花,从而开拓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总之,不管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多么肤浅的问题,教师都应该热情地的鼓励、引导,尊重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的想法,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有了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更好的展现。
二、 营造和谐氛围,促使主动参与的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1、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省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出乐学的求知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
2、 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
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的学习动因,创设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参与。
3、 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感情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走进课堂面带微笑,用和蔼可亲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学习的快乐,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 指导学习方法,做到自己“会学”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生学习的方 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会”到会学,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善于敏锐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主动地探索问题,最终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
我们深知,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是一个学习整体,不能手把手的逐一去教,毕竟学会是有限的,会学才是无限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动脑多想,建立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分析、自找修正,由浅入深地找到突破点,其次是要强化观察,善于发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法思考问题,找到重点,最终总结出解决方案。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过:“指引者,师之功也。”引导学生悟,启发学生悟。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空,引导学生自悟;把握启发引悟的时机,引导学生求悟;运用启发引悟的策略,引导学生得悟。找到方法,才能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为全体学生白日做梦充足的参与的机会和参与的时间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