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五把梯子,提高教学有效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528330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练习课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练习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实现“学在练中,乐在习中”的练习目标。下面,以“圆的周长”练习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基础练习,为回顾知识备一把梯子
  
  练习课经常会看到两种模式,即“先讲后练”和“先练后讲”。前者是先回顾、复习新课内容,再进行练习;后者则相反,先呈现与原有知识经验相关联的学习材料,在实际解决问题中,自然而然地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知识,经历回顾的过程。
  如“圆的周长”一课,可以安排以下基础练习:
  1.一个圆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一个圆的半径是1.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一个圆的周长是15.7厘米,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
  4.一个圆的周长是18.84厘米,它的半径多少厘米?
  学生在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应用新课的知识,所以这把“梯子”可以帮助他们在记忆中提取“圆周长的概念”“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模块。计算方法的整理放在练习之后,既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
  
  二、比较练习,为数学建模备一把梯子
  
  在学生经历练习、理解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抓住纵向联系,探寻知识的生长点,加强横向比较,突出知识的联结点,并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主要围绕的问题是:“这些问题以及它们的解题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第1题和第2题都是求周长,但前者是已知直径求周长,周长是直径的π倍,根据C=πd便可求得;后者是已知半径求周长,根据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先求直径,再求周长,即C=2πr。
  第3题和第4题都是已知周长,前者要求直径,根据d=C÷π求得;后者要求半径,运用r=C÷π÷2的方法解决。
  可见,各种解题方法只有在学生自主比较、多元感悟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才能自然形成数学模型。所以,“比较”这把“梯子”帮助学生牢固地建立了已知直径求周长、已知半径求周长、已知周长求直径、已知周长求半径的数学结构,并且把有关圆的周长的各种数学模型引向“思维具体”,在“思维具体”中主动进行对“圆的周长”的意义认知与方法建构。
  
  三、应用练习,为问题解决备一把梯子
  
  “问题解决”是一种能力,是应用数学知识解释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它不同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强调的是寻求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过程。所以本节课上,可以围绕“实际应用”为问题解决准备一把“梯子”。首先,选择学习内容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选取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素材。如:
  1.某汽车轮胎的半径是0.54米。
  2.体育教师要画一个周长是50.24米的圆形游戏场地。
  3.给一个直径为5米的圆形木桶箍一圈钢丝,接头处需要20厘米。
  4.一只小闹钟分针长15厘米,经过1小时,分针尖端所走过的路程是多少?
  ……
  针对这些具体的真实情境,学生要从数学角度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从而产生各种疑问:这个汽车轮胎滚动1圈前进多少米?滚动100圈呢?体育老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画?半径怎么求?箍这个木桶需要准备多长的钢丝?小闹钟的分针经过30分钟,针尖走过的路程是多少厘米?15分钟呢……面对学生自己提出的各种问题,要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获得某一结论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四、拓展练习,为思维发展备一把梯子
  
  各人都有各自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学时,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即使某些学生解决问题的道路比较“弯曲”,但适当走一走弯路又何妨?本节课上,安排了这样的拓展练习:
  乌龟和兔子赛跑,从A点到C点,乌龟跑外道,兔子跑内道。它们所跑的两条路的长度相同吗?
  
  求圆周长的一半时,有的学生先根据C=2πr求出周长,再除以2求圆周长的一半。而有些学生在求圆周长的一半时,考虑到C÷2=2πr÷2=πr,直接用圆周率×半径求得。
  比较两条路的长度时,有的学生分别算出各部分的长度再相加,而有的学生仅仅观察直径,便可知周长相等。
  以上两种情况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后者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简洁、巧妙地解题;前者则有利于理解周长的概念,巩固计算方法。而且,学生也会慢慢地对这种策略发生质疑,产生寻找更佳策略的需要,思维上会有一个顿悟的过程。所以,让这把“梯子”适当“弯曲”一点,可以帮助学生真正到达理解数学、发展思维的高峰。
  
  五、综合练习,为知识建构备一把梯子
  
  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掌握知识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与学习知识结构。所以,知识结构的整理不仅是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更是日常教学中时刻培养的一种习惯,一种将相互联系的知识,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的学习习惯。本节课中,可以设计这样的综合练习:
  三只蚂蚁分别沿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如下图)走一圈,谁走的路程长?
  
  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需要运用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周长的知识进行研究、思考,得出结论。之后,可以安排一个环节,大家一起整理关于“平面图形周长”的知识结构。如下:
  
其他文献
按照新课标,“平均数”不再列入应用题教学的范畴,而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教学。过去“平均数”教学,侧重于求“平均数”的方法,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注重算法的多样、灵活和优化,而对“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及特点挖掘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不深刻。因此,新课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从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充分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从“平均数”的比较功能入手,让学生会收集、整
猜测是植根于经验和事实之上的一种合情推理,它的实质是发现。小学生的猜测由于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随意性较大,需要教师的细心培养。验证是用实例或逻辑推理来证明结论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实例验证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请看“商不变性质”教学案例:  师:求出下列各题的商,并把商相等的除法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12÷6= 4÷2= 36÷12= 9÷3= 6÷3=  生1:
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们经常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这点是值得推崇和借鉴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不足、方法欠当,经常遭遇因生活实际带来的“尴尬”,以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疑云重重”,学生对探究出的结论也“似懂非懂”。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与
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的今天,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师头脑中逐渐得到认同,并能自觉地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和落实,出现了许多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可当我们冷静地去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时,是否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在 “华丽外衣”的掩盖下,潜藏着一种弄虚作假、刻意包装的痕迹呢?  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用硬纸板剪成大小不等的圆,按教材图示的方法在直尺
新教材把教材设计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动态方面,把知识理解为一种“过程”,知识在教材中以动态的“生命化”的方式存在。所以,只有感悟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理解教材的意图,并以此创造性地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把握好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1.以学生的个人经历为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案例(1):教学“左右”一课,学生对左右是有经历的,是借助自己身体的部位来理解左右的。
最近的培训专题是计算教学,为了挑战自己,我主动报名参加了研究课。三年级上学期的相关计算课都已经结束,我就从下学期的教材中挑选了一节“两位数乘法”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在初步设计本节课之前,我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前测,发现计算正确的学生在解决“12×14”这个算式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把12拆成10和2,有的把12拆成7和5,还有的学生直接采用了正确的竖式计算方法。同时,我还关注到,有将近
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位老猎人,每次进山打猎都是满载而归。一天,他进山打了几只山鸡和野兔,高高兴兴地往家走。在村口,几个小孩围了过来,“老爷爷,老爷爷,今天您打了多少猎物呀?”老爷爷捋了捋胡子,笑眯眯地说:“今有雉兔同笼,上有八头,下有二十六足,问雉兔各几何?”(屏幕出示题目)谁知道老爷爷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中国历史上著
案例一:  1.请一位学生上来拉直毛线。  师:现在这根毛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从弯的变成直的。  师:老师要感谢这位同学的一拉,拉出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线段。  师:这两手掐的地方还藏着一个宝贝——是线段的端点,那线段有几个端点?(请一位学生上来指出)  2.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毛线拉出一条线段,请另一位学生指一指有几个端点。  3.练一练(判断哪些是线段)。  案例二:  1.教师拉直一
基本信息  书名:《种种有情,种种可爱》  作者:张晓风  ISBN:978-7-5404-9644-9  装订: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页数:246页  定价:45.8元  开本:32开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从自然风物中感悟生活的雅趣,从生活的雅趣中揭示生命的真谛,是张晓风散文的突出特点。在她的笔下,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那么新鲜可触,泛着灵光,带着蓬勃
自己曾上过“认识整万数”一课,恰巧张齐华老师也上过这堂课,与自己的进行对比,收获不少。(以下我的设计均称为A,张齐华老师的均称为B)  导入——材料选择,源自生活  A:  师:同学们,我们学数学,经常和数打交道。这里有一组数,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数如下)  九九十二百零三九千零四三千零五十  师:这些数会写吗?怎么写?  师: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呢?(总结:这一组数都可以表示多少个一)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