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和思想共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daruanjiand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思维可视化,可以让隐藏在简单的知识背后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观化、动态化、形象化。让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表达交流,使得学生在感受数学思想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思维;思想;可视化;一年级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8-0051-02
  一年级的数学知识貌似“很简单”:加法和减法两种基本运算、图形的初步感性认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之所以大家会这么认为,是因为“成人思维”在作祟,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只“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正如古代思想家老子有训:大道至简。看似简单的知识背后往往隐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简单知识背后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如何用适切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思维可视化”为问题的解决开启了一扇大门。思维可视化是利用形象化的方式,把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方便人们思考、表达、理解并促进交流的一种图形技术。在数学教学中,一线教师都在使用这种“技术”,但绝大多数停留在“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层面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思维训练的功能。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能使思考有痕、表述有形、交流有物,自然也就能达到让学生“学进去”的最终目的。下面,笔者将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以及思考,浅谈“思维可视化”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操作:在直观中生思
  中国传统的十进制计数法以及进位加中的“满十进一”、退位减中的“不够减,向高位借一”、乘法中的“满几十要向高位进几”、除法中的试商等,都是在学生认识10的基础之上展开教学的。但仅凭“十根小棒要扎成一捆”这种轻描淡写的强调和毫无意识的操作,是不足以让学生体验十进制的计数思想方法的。为此,可以在认识11~20这一课中大做文章。
  例如,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82页“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片段。
  师(在课桌上散乱摆放20根小棒):请抓出十几根小棒。
  师:你为什么认为手中抓的是十几根小棒?
  生1:因为比十根小棒扎成的一捆要粗。
  师:你有办法让别人很容易就知道你手中是十几根小棒吗?
  生2:把十根扎成一捆,其余的不扎。
  师:你知道10中的“0”表示什么吗?
  生3:0表示没有“零头”,即没有散的小棒。
  师:如果是20根小棒,你将怎样做?为什么?
  生4:扎成两捆。
  师:20与12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计数器或小棒向大家说明。30根小棒时,又要怎样做?50根呢?80根呢?90根呢?再添10呢?
  (结合小棒拓展:当有10捆时,就需要把10捆扎成更大的一捆,表示100)
  在操作中,学生体验到了“一捆”的重要性,对十的认识得到了强化,认数的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从形抽象到数,以计数器当作跳板,学生初步明确“位值原则”——在计数器上同样是一个珠子,但因为表示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应该放在不同的位置。思维产生火花,思想生了根,学习自然就会轻松。
  二、表演:在动态中生思
  数学家开普勒说过,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一年级教材中的数量变化只限于分与合,让学生感受变化思想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动态”表演。通过表演前的思考,再到表演中的不同设计与安排,最后到表演结果的呈现,让学生跳出定式思维,初步了解数学模型的多样性。从“导演”的精心安排,到“演员”的积极配合,再到“观众”的评判,全员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进行思考,更易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效果。表演的方式在训练学生的思考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题例: 妈妈买了26个苹果,第一天吃掉一些,第二天又吃掉一些,还剩5个。两天一共吃掉多少个苹果?(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29页“补充习题”第4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笔者设计了如下表演环节。
  师:谁愿意做“导演”,找一些“演员”把这道题的意思“表演”出来呢?要想当一名合格的“导演”,必须先研究“剧本”——该题的题意。
  师(在学生“表演”后提问):或导或演或看,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这道题应用减法计算。
  生2:表演中总共26人,第一次去掉一部分,第二次又去掉一部分,最后剩5人。
  生3:一共吃掉多少,就是把两天吃掉的合成一个整体。
  生4: 在观看中,我发现第一天去掉的和第二天去掉的数量可以不一样。
  生5:计算两天一共去掉多少,就是用总个数减去剩下的个数。
  生6:其实“第一天吃掉一些,第二天又吃掉一些”可以改为“吃掉一些后”。
  ……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还让学生“表演”算式。结合教材中的加法或减法算式,让学生利用学习经验进行表演,丰富和加固学生对加法和减法模型的认识。在表演中,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浓厚,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三、画图:在形象中生思
  如何把思考难度相对更大一些的知识转化为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知识呢?画图就是最佳的方式。通过让学生画图,笔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共性思维,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个性思维。
  课例: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59页例7。
  笔者要求学生借助画图来说明谁抓得多,多多少。
  本例题是教材中第一次用算式解决“相差關系”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个新的模型结构——两种并列的量之间的比较关系。“求两个数相差多少以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这类问题是对加、减运算意义的间接应用,因此思考的难度相对更大一些。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加、减运算意义的间接应用”——虽然用减法算式但不是从整体中分出来;如何把“思考难度相对更大一些”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知识——仍化归为求整体中的一部分;如何让学习具有可持续性——不是因为有“比”而用减法……只有深入地研读教材,才能选择适切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图2中五个学生画的图,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共性思维:借助学习经验,进行一一对应;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个性思维:朱、刘两个同学的画法有助于一一对应,后者上下排列,更方便一一对应,而且他把10个与3个隔开,一目了然;金、李两个同学用一捆代表10,在对应中,想到“拆捆”,这就是减法计算中的退位减算法,金同学是运用“破十法”,李同学则运用的是“平十法”;顾同学在一一对应之后,用一条线把相同部分和相差部分隔开,这样对于“间接运用”这个难点的化解起到了很强的视觉提示作用——通过一一对应把13分成两部分,即与8相同的部分和相差的部分,很显然,相同部分与相差部分可以合成13。
  在数学思想的土壤中,通过对比,学生的思维从无序到有序、从模糊到清晰、从异化到优化。
  可见,“思维可视化,不仅有利于教师备课、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一年级数学教学可以简约,但不能简单。滋养学生思维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熟能生“对”的方式,不是靠思维定式的影响,而需要学生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方法进行数学探究,在有形与无形之间自然转换,让思维的痕迹展现数学思想,让思想的光芒启迪学生思维。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有效实现从关注学生的操作和体验过程着手,将探索探究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圆的周长”一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课堂讲授到课后访谈,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明确了关注学生必须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过程,创设学生真实、主动参与的课堂,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自然结合。  [关键词]圆的周长 课后访谈 关注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启发式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此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被积极调动起来。在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及时跟进,那么前期的努力就会白费。因此,注重启发的同时,还要有机兼容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以前者为动力,后者为引擎,方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退位减法;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
[摘 要]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每个教师的愿望。以“平均数”的教学为例,借鉴金陵老师的微课程教学法理念,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进行课堂教学创新。通过检查预学、当堂测试、协同探究、拓展提升、总结学习五个步骤,进行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随学而导”“导学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更好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平均
[摘要]在教学“再认识平年和闰年”的过程中,通过激发与调动、梳理与整合、质疑与审视、创新与分享学生的基本经验,明确学生学习的起点,从而唤醒学生的思维支撑点,发展学生的思维生长点,重构学生的思维终点与基点。  [关键词]基本经验;思维;平年和闰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5-0057-02  小学数学教学的四基中的数学基
[摘要]课堂教学的情境好比知识存放的土地,教师的教是引导学生在土地上探求、体验和见证知识的生长过程,所以建构的情境必须既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情境,又是适合知识点生长的有效情境。以“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为例,分享建构一个能“长出”知识点的情境对解决教学难点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倍的认识;倍;情境  [中圖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
[摘要]核心问题,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认识而产生的问题,是能对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探究、问题的解决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的问题。教师准确把握知识结构和其内部关联性,设计出统帅该节课的重点和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合理构建知识结构,轻松把握知识脉络,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
[摘 要]近年来各地的小学数学毕业试题呈现规避机械考核、凸显核心素养、考查模型思想、引导研究学习等特色。压轴题作为思维的制高点,倡导“核心素养、小题递进、知识潜能、应用价值”的命题理念,要求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几何直观的培养、数学建模的渗透、过程性分析的运用、学习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毕业考;核心素养;压轴题;模型思想;几何直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许多教师以为直观就是直接,直观性教学就是直接给教具、给定义、给结果、给答案,这样做,似乎达到了“大道至简”的目的,但是,这种“简”只是简单而不是简洁。以“图形的认识”为例,通过合理地选取教具、到位的示范、直观的展示、生动的讲解,展现直观性教学的特性。  [关键词]直观性教学;图形的认识;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摘 要]观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学会探寻问题情境中各种条件之间的联系,理顺数量关系,扩充感知,让学生的思维更缜密;引导学生观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使学习灵感涌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引导学生观察数学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更精准地把握数量关系,让学生的思维更有逻辑性。  [关键词]观察;感知积累;数学思考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基于学生发展,从学生的视角进行教学,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两次教学“找规律(周期问题)”时的不同导入方式,说明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乐意投入数学活动中。  [关键词]找规律;兴趣;经验;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