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是语文课堂一直追求的目标,“动”才有发展的可能,“动”才有引导的方向。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效的“动”起来呢?
“全方位指导”转为“适时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这样可给学生30分钟活动时间。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同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教材研究”转为“教材、学生双研究”。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所以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育家夸美纽斯说:铁匠在打铁以前先把铁烧热,而一个做教员的人在传授学生知识之前,必须同样先使他的学生渴求知识。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为“教材、学生双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动"起来非常重要。
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思维“動”起来。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加思考后,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向瓶中放石子,使水上升,然后就能喝到水了”。至此,作为传统教学而言,问题就解决了,但此时我又进一步设疑:“向瓶中放石子,乌鸦就一定能喝到水吗?”问题一出,教室里一片沉寂,随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通过讨论,正确答案是:“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当瓶中的水不多时,即使向瓶中放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这与传统的教学是不同的。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可见在教学中, 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并且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有意识的培养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得到提高。
其次,提倡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合作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他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并担任起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的任务,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先倾听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而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效的“动”起来。新课程理念带来了学习方式上的变革,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打造创新型语文课堂就要从转变教学方式上做起,把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改变为开放型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注重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单位: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三小学)
“全方位指导”转为“适时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这样可给学生30分钟活动时间。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同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教材研究”转为“教材、学生双研究”。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所以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育家夸美纽斯说:铁匠在打铁以前先把铁烧热,而一个做教员的人在传授学生知识之前,必须同样先使他的学生渴求知识。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为“教材、学生双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动"起来非常重要。
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思维“動”起来。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加思考后,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向瓶中放石子,使水上升,然后就能喝到水了”。至此,作为传统教学而言,问题就解决了,但此时我又进一步设疑:“向瓶中放石子,乌鸦就一定能喝到水吗?”问题一出,教室里一片沉寂,随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通过讨论,正确答案是:“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当瓶中的水不多时,即使向瓶中放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这与传统的教学是不同的。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可见在教学中, 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并且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有意识的培养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得到提高。
其次,提倡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合作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他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并担任起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的任务,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先倾听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而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效的“动”起来。新课程理念带来了学习方式上的变革,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打造创新型语文课堂就要从转变教学方式上做起,把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改变为开放型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注重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单位: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