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y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并且在新课改框架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吸引性,优化课堂气氛,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组建兴趣小组,延伸学习时空,科学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我动手实践的兴趣,保证学生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延伸时空 加强互动 实践探究 提升素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学科,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唯有进行实验,相关知识点和内涵才能得到展现,初中化学尤其如此。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并且在新课改框架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实验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一、提高实验趣味性和吸引性,优化课堂气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效果增强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当科学设计相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授课前可以提前在一张白纸上用酚酞试剂写上一位同学的名字,而后在课堂上展示,并且让被写名的同学上台,检查这张白纸是否有异常。而后请这位同学用氢氧化钠溶剂喷洒这张白纸,纸上立刻显现出这位学生的名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而后,趁着学生积极性得以调动,教师向学生讲解这一措施还可以作为谍报人员传递情报之用,渲染其神秘色彩,而后以“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主动地想要学习其中的知识和原理,为课程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卫生球舞蹈”实验,将卫生球浸润到水中(其中已经溶解了醋和小苏打),让学生注意观察。不长时间,卫生球就从静止状态进入活动状态,在水中上下浮动,且幅度极大,自然引起学生的兴趣。需要指出的是,以往教学中,这一实验选取的是鸡蛋,但是以卫生球为实验物,效果更明显。
  进行“燃烧的条件”这一课程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火去头”的现象,即选取一张细眼铜丝网,将其置于已经被点燃的酒精灯之上,此时,铜网上并无明火,如果以引火物靠近,存在于铜丝网上的酒精蒸气就会立刻燃烧,而且是彼此不相连接的两段,这一神奇现象无疑会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迫切想要搞懂其原理,激发学习兴趣。
  二、组建兴趣小组,延伸学习时空
  指导学生自发组织相应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或者家中进行相应的化学试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提升包括动手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材料易得、安全性高、富有知识性的实验。例如,可以让学生收集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向其中加入适量醋产生大量气泡,而后加入一点明矾或小苏打使溶液浑浊。这一实验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可借此向学生讲解酸的化学性质,以身边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和生活的联系,教学亦不再枯燥、无味。
  笔者长期实践表明,化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材料越常见越好,从而带给学生和平时对此材料认知“不一样”的感受,极大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小组实验方式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观察和总结,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三、科学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互动
  需要指出的是,化学实验虽然可以向学生展现较为少见、新奇的现象,但绝非是魔术表演,不单纯以趣味性为目的,而是以神奇现象引导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因此,好的问题可以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目的的达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例如,讲授有关空气中成分组成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红磷燃烧后消耗的是什么气体?红磷是否完全燃烧?原因是什么?集气瓶中还剩下什么气体?为什么水夹打开后,水进入后只能占据集气瓶五分之一的容积?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对答案抱有浓厚求知欲,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讲授反应点知识时,组织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亦应当进行比较试验,并且红色会随着盐酸的进入而消失。实验前,教师应当设计好问题,如碱性发生怎样的变化?以何种仪器检测?为何溶剂会没有颜色?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白色晶体为何会随着溶液加热和蒸发而出现?这些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实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实验时更有针对性,主动寻找答案,增强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四、保证学生自我动手实践
  教师应当将学生视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设计课程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方针,将实验作为重要教学手段,让学生不仅学到相应的知识,而且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对相关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自我探究和学习,最终获得成功,这对学生而言是极有成就感的,对其未来学习兴趣提升极为有利。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以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难度过高或过低的实验;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主动和学生进行有效、平等、和谐的互动,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和实验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最终实现三维化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之,新课改框架下,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实验趣味性和吸引性,优化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组建兴趣小组,延伸学习时空,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包括动手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科学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巴新红.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化学教育,2005(04).
  [2]董素静.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应对[J].化学教育,2004(05).
  [3]于惠玲.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5.
  [4]柏岚.创新教育下初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6.
  [5]杨文斌.谈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学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4(05).
  [6]杨静,陆真.研究性学习——化学教育改革的新视点[J].化学教学,2002(01).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互动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和学生的互动上,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些都需要投入足够的注意力。互动教学的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充分发挥出来。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对如何使用互动教学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 初中历史
高中地理在文科学习中的区分度是显而易见的,“得文综者得天下,得地理者得文综”,这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地理学科不好学比较显而易见。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接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是:地理内容多,不理解,看图困难,做题不会迁移,回答不完整,要么直接回答不上。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驾驭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还需要提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地理学习能力是打开地理课程之门的“金”钥匙。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帮助学
研究背景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变性、缺失是其主要的病理特征,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
摘 要: 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对物理学习,尤其对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 勤于思考 多动手 规范解题  我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高中物理让学生“想说爱你容易”。随着学习不断深入,难度增加,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对物理怕到恐惧。追究其原因,主要是物理学习良好习惯没有养成。所谓习惯就是经过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作者基于实际教学经验,详细阐述了如何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课
对于探究式教学,有的老师也许认为是浪费时间。他们认为反正学生也不会探究,还让他们浪费上课时间干吗呢?于是教师们抱着质疑的态度。但是只要是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师们就会明白,这才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关键。  一、探究式教育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探究式教学为所有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独立的、自主的学习和思考后,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
摘 要: 对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的改进,便于操作,并加快反应速率,使实验现象明显,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关键词: 电解 饱和食盐水 实验改进 铁片 碳棒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对引导学生掌握工业上如何制取氯气的原理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学化学教材(苏教版)必修1专题2的第一单元中,涉及氯气的生产原理时有一个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观察与思考”图2-2,即下图)。按照教材中的这个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很难成
摘 要: 在物理学中,图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图像可以形象地表征物理图景、物理问题,可以直观地动态地描述物理规律,同时也是处理实验数据的有效工具。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作者在高三教学中,发现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对图像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在熟悉的物理情景中,应用熟悉的物理图像(受力分析图,运动示意图,v-t图等)很熟练。但是将处理图像问题的方法迁移到陌生的情景、陌生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