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言习得主要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而听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从结构语言学的角度看,外语教学应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听力教学因而也就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进行,形成三种理解模式。不同的理解模式对学生的理解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应采取形成不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听力理解模式 听力理解 教学策略
1.前言
在日常交际中,听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正常人在醒着的时候,70%的时间用于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其中11%用于写,15%用于读,32%用于说,而至少42%的时间用于听(Cooper,1998)。语言习得主要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而听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对听力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探讨学生的听力理解模式,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努力提高听力的教学效果,使听力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听力理解的模式
从结构语言学的角度看,外语教学应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听力教学因而也就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进行:在训练学生听懂一段对话时,教师首先从音的识别出发,然后依次进入单词、句子和篇章的层面。Richard(2006)总结了三种比较常见的听力过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及交互模式。这里Richard将阅读理解的理论用于解释听力理解。所谓“自下而上”指的是理解从声音的解码开始,听者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分步进行、线性发展:从声音信息的最小单位发音或音素到单词、短语、句子最后形成文章观点、概念主旨的理解。“自下而上”模式强调的是语言形式本身,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过于狭隘。“自上而下”的模式认为听力理解的起点是听话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而不是语言材料本身或仅仅依赖单个的音或单词。它只不过使用听到的声音为线索,用来重构说话者的原意(David Nunan,2001)。“自上而下”的模式强调听者的主动作用。听力理解目的性较强,听者侧重所需要信息,同时激活大脑中的相关知识。交互模式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同时作用、相互依赖,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解释学习者信息处理方式的多样化。
3.注意听力教学的阶段性
听力理解的三种模式分别从语音到词汇再到意义,三种模式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吴祯福(1991)指出,一个学习英语的学生在听力理解方面大致要经历五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学生听到一串声音,对内容毫不理解。这个阶段符合Richard对于听力理解的“自下而上”模式的理论,强调语言本身。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听、常听,从而使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产生一种语感,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因此逐渐习惯英语的正常语流。在第二个阶段,学生在一连串的语音中可以辨别出一些孤立的但内容又相关的单词。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抓大意、从上下文猜内容的能力。在第三个阶段,学生可以在语流中辨认出短语或句型,并理解其含义。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句子或短文内容的能力。在第四个阶段,学生可以在语流中辨认出分句或者句子,对所谈内容有大致理解。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会遇到与某些题材相关的词汇量不足的现象。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应使学生大量接触与这些题材相关的词汇,并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出生词意思的能力。在第五个阶段,学生能连贯听懂所谈的内容。学生听力理解所经历的这五个阶段,正是学生从语音到词汇再到意义的辨析能力發展的阶段。
4.听力理解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所谓听力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听力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而采用的操作模式和技巧。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听的技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知识,锻炼分析、推理能力的过程。因为听能的高低不仅与听的技巧及熟练程度有关,而且与听者其它方面的语音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及思维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而教师听力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听力学习质量。
4.1听力材料的选择
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包括听力材料的特征、说话者的特征、学习者的特征等。对话、新闻、故事等由于其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对听者听力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因此,在选择听力材料时,教师和教材的编写者应根据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和认知能力,注意选择语速和难度适中的材料,并且要着重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选择略高于学生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根据“自上而下”的模式,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些与听力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听力任务。
4.2标题探索
听力理解过程和阅读理解过程有类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式加强听力理解能力。标题探索的方式主要用于训练主题听力技巧。在运用这种方式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有目的地让学生听一段材料,使学生在听的时候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大意上,最后让学生给所听材料选择一个恰当的标题。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及概括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4.3概述选择
和标题探索相类似的还有概述选择。这种方法和标题探索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最后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所听材料的大意而不是选择标题。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在给学生播放听力材料之前应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听。
4.4问题及选项提示
在做听力理解之前,教师首先会让学生快速浏览问题及选项,这就是问题及选项提示法。根据问题及选项,学生可以推测即将听到的材料的主题及部分细节,这就起到导向作用,让学生在听的时候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听力能力。譬如,在Listen To This 1的第16课Section One Dialogue 2中就可以运用这种方式。
Dialogue 2:
A Choose the best answer(a,b,or c)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ere does this dialogue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a.In a clothes shop.
b.In a restaurant.
c.In a factory.
2.What is the second speaker looking for?
a.A size 40 pullover.
b.A size 36 pullover.
c.A size 40 V-neck pullover in grey.
3.What is the biggest V-neck grey pullover the shop has?
a.A size 38.
b.A size 37.
c.A size 36.
4.What will the shop probably do for the man?
a.Order a size 36 V-neck grey pullover.
b.Order a size 40 V-neck grey pullover.
c.Send him a size 40 round-neck pullover.
根据第二、第三、第四题的选项,可以初步判断第一题应该选择a项。根据概率学,以及V-neck和grey出现的频率,可以初步判断第四题应该在a,b中作出选择,而第二题只可以选择c项,这样又可以推测出第四题应选择b项。第三题在未听到材料之前无法作出推测。以上结论都是根据问题及选项作出的初步推测,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对作出正确选项起到方向性作用。而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c,c,b。可见,问题及选项的提示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5.结语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听力理解模式和学生所处的不同听力阶段,然后慎重选择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听力材料,最后作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听力理解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曹慧.影响听懂的因素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
[2]陈吉棠.再论记忆与听力理解[J].外语界,2002,(3):36-40.
[3]何其莘.英语初级听力[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4]靳涵神.语用推理对听力理解思路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报,1999,(1):82-88.
[5]苏远连.如何实施听力学习策略训练[J].外语电化教学,2002.6.
[6]吴祯福.英语的听与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7]Cooper,R.,Lavery,M.Video.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8]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M].London:Longman,1985.
[9]Richard,J.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Theory and Practice[M].New York:Longman,2006.
[10]Seidlhofer,Sara.“Pronunciation,”in The Cambridge Guide toTeaching English to s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ed.Ronald Carterand David Nuna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关键词: 听力理解模式 听力理解 教学策略
1.前言
在日常交际中,听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正常人在醒着的时候,70%的时间用于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其中11%用于写,15%用于读,32%用于说,而至少42%的时间用于听(Cooper,1998)。语言习得主要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而听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对听力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探讨学生的听力理解模式,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努力提高听力的教学效果,使听力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听力理解的模式
从结构语言学的角度看,外语教学应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听力教学因而也就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进行:在训练学生听懂一段对话时,教师首先从音的识别出发,然后依次进入单词、句子和篇章的层面。Richard(2006)总结了三种比较常见的听力过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及交互模式。这里Richard将阅读理解的理论用于解释听力理解。所谓“自下而上”指的是理解从声音的解码开始,听者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分步进行、线性发展:从声音信息的最小单位发音或音素到单词、短语、句子最后形成文章观点、概念主旨的理解。“自下而上”模式强调的是语言形式本身,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过于狭隘。“自上而下”的模式认为听力理解的起点是听话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而不是语言材料本身或仅仅依赖单个的音或单词。它只不过使用听到的声音为线索,用来重构说话者的原意(David Nunan,2001)。“自上而下”的模式强调听者的主动作用。听力理解目的性较强,听者侧重所需要信息,同时激活大脑中的相关知识。交互模式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同时作用、相互依赖,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解释学习者信息处理方式的多样化。
3.注意听力教学的阶段性
听力理解的三种模式分别从语音到词汇再到意义,三种模式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吴祯福(1991)指出,一个学习英语的学生在听力理解方面大致要经历五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学生听到一串声音,对内容毫不理解。这个阶段符合Richard对于听力理解的“自下而上”模式的理论,强调语言本身。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听、常听,从而使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产生一种语感,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因此逐渐习惯英语的正常语流。在第二个阶段,学生在一连串的语音中可以辨别出一些孤立的但内容又相关的单词。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抓大意、从上下文猜内容的能力。在第三个阶段,学生可以在语流中辨认出短语或句型,并理解其含义。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句子或短文内容的能力。在第四个阶段,学生可以在语流中辨认出分句或者句子,对所谈内容有大致理解。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会遇到与某些题材相关的词汇量不足的现象。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应使学生大量接触与这些题材相关的词汇,并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出生词意思的能力。在第五个阶段,学生能连贯听懂所谈的内容。学生听力理解所经历的这五个阶段,正是学生从语音到词汇再到意义的辨析能力發展的阶段。
4.听力理解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所谓听力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听力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而采用的操作模式和技巧。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听的技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知识,锻炼分析、推理能力的过程。因为听能的高低不仅与听的技巧及熟练程度有关,而且与听者其它方面的语音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及思维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而教师听力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听力学习质量。
4.1听力材料的选择
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包括听力材料的特征、说话者的特征、学习者的特征等。对话、新闻、故事等由于其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对听者听力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因此,在选择听力材料时,教师和教材的编写者应根据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和认知能力,注意选择语速和难度适中的材料,并且要着重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选择略高于学生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根据“自上而下”的模式,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些与听力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听力任务。
4.2标题探索
听力理解过程和阅读理解过程有类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式加强听力理解能力。标题探索的方式主要用于训练主题听力技巧。在运用这种方式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有目的地让学生听一段材料,使学生在听的时候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大意上,最后让学生给所听材料选择一个恰当的标题。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及概括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4.3概述选择
和标题探索相类似的还有概述选择。这种方法和标题探索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最后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所听材料的大意而不是选择标题。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在给学生播放听力材料之前应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听。
4.4问题及选项提示
在做听力理解之前,教师首先会让学生快速浏览问题及选项,这就是问题及选项提示法。根据问题及选项,学生可以推测即将听到的材料的主题及部分细节,这就起到导向作用,让学生在听的时候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听力能力。譬如,在Listen To This 1的第16课Section One Dialogue 2中就可以运用这种方式。
Dialogue 2:
A Choose the best answer(a,b,or c)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ere does this dialogue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a.In a clothes shop.
b.In a restaurant.
c.In a factory.
2.What is the second speaker looking for?
a.A size 40 pullover.
b.A size 36 pullover.
c.A size 40 V-neck pullover in grey.
3.What is the biggest V-neck grey pullover the shop has?
a.A size 38.
b.A size 37.
c.A size 36.
4.What will the shop probably do for the man?
a.Order a size 36 V-neck grey pullover.
b.Order a size 40 V-neck grey pullover.
c.Send him a size 40 round-neck pullover.
根据第二、第三、第四题的选项,可以初步判断第一题应该选择a项。根据概率学,以及V-neck和grey出现的频率,可以初步判断第四题应该在a,b中作出选择,而第二题只可以选择c项,这样又可以推测出第四题应选择b项。第三题在未听到材料之前无法作出推测。以上结论都是根据问题及选项作出的初步推测,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对作出正确选项起到方向性作用。而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c,c,b。可见,问题及选项的提示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5.结语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听力理解模式和学生所处的不同听力阶段,然后慎重选择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听力材料,最后作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听力理解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曹慧.影响听懂的因素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
[2]陈吉棠.再论记忆与听力理解[J].外语界,2002,(3):36-40.
[3]何其莘.英语初级听力[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4]靳涵神.语用推理对听力理解思路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报,1999,(1):82-88.
[5]苏远连.如何实施听力学习策略训练[J].外语电化教学,2002.6.
[6]吴祯福.英语的听与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7]Cooper,R.,Lavery,M.Video.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8]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M].London:Longman,1985.
[9]Richard,J.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Theory and Practice[M].New York:Longman,2006.
[10]Seidlhofer,Sara.“Pronunciation,”in The Cambridge Guide toTeaching English to s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ed.Ronald Carterand David Nuna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