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土手工课程资源利用的探索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yuk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乡土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在对乡土手工课程资源利用的探索中我们以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民间手工艺、文物古迹等三个方面为线索进行手工乡土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手工;自然资源
  
  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机制转换的正式启动。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乡土课程资源已被广大一线的手工教师所重视,,由于它立足本土,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且学生对地方资源了解深刻、接受便利,因此发掘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具有可行性。在实际的探索中我们以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民间手工艺、文物古迹为线索进行乡土手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对本土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赣榆县位于江苏与山东两省的交界处,依山傍海,气候温和,素有“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的福地之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的手工课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地域的不同,我们把本土自然资源的利用这一块分为三个系列:海洋系列、山系列、丘陵与平原系列。我校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自全县各个地区,不同区域的学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特色资源。沿海的学生给我们带来了沙子、各种贝壳、鹅卵石、海洋生物等材料。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开发设计了一些具有海洋特色的手工课。如《沙子妙用》、《贝壳》、《点石成金》、《海洋的遐想》等手工课程。山上的学生给我们带来了山上的各种小野果、植物的落叶、枯树根等材料。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开发设计了一些具有大山特色的手工课。如《五彩果实》、《树叶》、《根的联想》等手工课程。丘陵与平原的学生给我们带来了芦苇的茎与叶、麦杆、各种庄稼的果实、枝条等。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开发设计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手工课。如《线的构成》、《点的构成》、《果实的联想》的手工课程。在设计这些课程时,我们并没有简单的停留在对这些实物本身的研究,而是对这些实物进行了更深的更全面的挖掘,综合考虑从物体本身的特点、肌理、制作的题材、构成等各种层面上进行设计。如设计《沙子妙用》这一节手工课时,引导学生先了解沙子的特性,然后寻找适合表现的题材,再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构成形式。在这期间教师可适当的出示几件沙子作品,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很多学生看了沙子作品后,都对这种作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创作的思路也更开阔了。创作出用线的形式表现的动物,用面的形式表现的风景等等。这些作品有的像浮雕,有的如雕塑,有的设色,有的本色,也有的与其它的材料结合使用,由于沙子本身的肌理效果,使每一件作品都极富特色。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我们设计了海洋、山、丘陵与平原等三个系列手工课程。
  二、对本土民间手工艺术品的开发与利用
  由于地形的多样性,赣榆各地的民间手工艺术品也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在对本地民间手工艺术品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作用。让各地的学生寻访、调查家乡的民间手工艺术品。通过走访民间艺人,收集民间手工艺术品等形式对赣榆的民间手工艺术品进行汇集。然后根据这些民间手工艺术品所使用的材质把它们分为四大系列:纸工、布工、泥工、编织。每个系列分为欣赏篇、基础篇、提高篇。欣赏部分主要是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品的认识、了解、鉴赏。基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这节手工内容的一般制作技能。提高部分是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这些民间艺术品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或来自她们的亲人之手,或来自她们的生活用品。对学生来说把这些民间手工艺术品带到课堂,既亲切又自豪。在对本地民间手工艺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中,我们并没有只是让学生对这些手工艺术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而是让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创新。主要是从材料、造型、装饰、时代性等方面进行创新。如编织系列,民间艺术品有各种柳编篮子、蒲叶编的坐垫、线编钩的艺术品等。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制作技能后,在这些手工作品及教师的启发下,制作了蒲叶手提包、线织水果、线钩花卉、装饰带编收纳盒等手工作品。制作中充分运用了一些新材料、新理念,把时代的一些新的气息与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品相结合,赋予这些手工作品新的内涵,也让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术品得到传承。
  
  三、对文物古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的开发与利用
  
  赣榆历史悠久,有夏、商、周、秦、汉文化遗址二十余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渊薮之一。境内的抗日山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在开发这一部分的课程资源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古迹去认识历史文化,让学生在欣赏、评述、体验的过程中,感知这些古迹所传达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这一部分的内容分为三个系列:雕塑、古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物。各个系列分为欣赏与感受表现两部分。欣赏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些雕塑与建筑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挖掘,真正理解对象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探究知识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表现部分主要是要求学生用各种手工制作形式表现出自己的感受,表现的重点是这件作品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不同的学生在欣赏同一件作品时着眼点不同,那么感动他的地方也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了一节手工课学生的手工作品百花争艳的现象。如欣赏一个陶罐,有的学生喜爱它的造型,有的学生喜爱它的色彩,还有的学生喜爱它的装饰。喜爱造型的做泥塑圆雕,喜爱色彩的把这种配色方法用到纸工的制作中,喜爱装饰的把这种装饰方法运用到布艺,编织的制作中。学生们在手工制作中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通过悠久的民间文化,加深了民族的自豪感。
  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实施,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通过对不同地域、社区的文化接触,促进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感。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使教师与学生在对乡土手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中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赣榆县志》李岩等,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1版
其他文献
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音乐感知、理解、想象、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以创新为基本教学行为要
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描述和界定了“职业倦怠”这一现象,他用“倦怠”一词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皮斯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尽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等,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能量。尽管上述“职业倦怠”定义不统一,但我们仍可以发现其共同之处,所谓“职业倦怠”,并非因身
当今的教育,肩负的一项特殊使命,即是培养大批面向新时期具有“创新意识”的“可持续发展”的现  代人才。     一、界定“创新”的层次及中学艺术教育创新培养目标    (一)界定“创新”的层次。   1.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创新与创造这两个概念本质上存在着依附关系,“创新”有时可以看作是“创造”的一部分,但又不等同于创造,其界定层面可分为以下几种:其一,具有“独创性”即独立地(也可以是合作式的)首次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技工学校《车工工艺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教学艺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在实施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我们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求实、求活、求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营造和谐气氛,培养创新意识    教与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轻松自如的氛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