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是初中课文中的名篇,人们在分析这篇文章的时候,往往抓住一个“变”字来分析人物,以人物的巨变来展现主题。窃以为,抓住文中的“冷”来分析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首先,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天气的冷。文章开头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时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回乡的时间在深冬,且天气又阴晦了,作者开篇就给人一个寒风萧瑟,寒气彻骨,寒意扑面的印象,再加上所见的景象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幅衰败、颓废的农村景象就很鲜明地呈现在了面前。
我们知道,小说所塑造的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的场所,同时也能反映和暗示人物的心情和故事情节发展,凄寒的环境往往烘托的是悲伤的心情。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环境的萧条、冷清,除了塑造氛围之外,也暗示了人物在后面的心情的心境。
所以抓住天气的“冷”所分析出来的不仅只是“我”回乡时的季节和时间,而且还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暗示,为“我”对故乡现状的失望埋下了伏笔。
其次展现了人物精神上的“冷”。精神上的“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闺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前后的巨变所带来的震撼;二是作者倍感希望渺茫时,精神上的失落。
小说中闺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作者刻画的重点。闺土本是敢月夜看瓜刺猹,会装弶捉小鸟雀,知道沙地有跳鱼,海边有贝壳,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的英雄,但20年后,闺土不仅外貌发生了巨变,紫色的圆脸变得灰黄,红活圆实的手变得又粗又笨,像开裂的松树皮,而且精神上因饱受封建制度摧残,而变得麻木,即使是见到幼年好友时的所有热情也因森严的等级教化被一声“老爷”所替代。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隔膜,是“我”产生冷的感觉的重要因素。
杨二嫂也以其极为鲜明个性给了“我”沉重的一击。她本是一个农村市镇上的小商贩,以前她终日坐在店里,擦着白粉,以姿色招徕生意,但20年后不但外形变得如细脚伶仃的圆规,而且变得势利市侩,为了捞点东西,不惜无中生有,曲意奉迎,竟还栽赃陷害老实的闺土,这个人物更深刻暴露旧社会的腐败残酷,连靠色相招徕生意的“豆腐西施”也被迫变成极为市侩的泼妇形象。
这两个人物的巨变,让“我”感觉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这种冷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震撼。故乡已变得面目全非了,全没了美丽的影像。
当“我”感到希望的渺茫时,是另一种精神上的冷。闺土来拜会时,在要了一些适用的东西时还要了香炉和烛台,当“我”尚未意识到他是寄希望于神灵,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而笑他崇拜偶像后,明白自己的希望实际上非常茫远时就不禁不寒而栗了。
作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不知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只是茫茫然觉得应该是为我们未经生活过的。前途的困顿,让“我”冷入心扉,这种冷是冷入骨子里的嗖嗖寒气,还有什么比迷失方向更让人可怕的呢?
此外,小说还展现了冷寂的心态。作者选择了深冬作为人物活动的时间背景,选择了离别作为人物活动的情节背景,这就奠定了悲凉气氛的基础。文中说“我此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的心绪。”这种心情贯穿了全文,所以“我”看见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的衰败;看见了“沉闷、木讷、苦不堪言木偶似的闺土”的麻木;看见了“自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杨二嫂”的市侩;以及“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人”的自私。而这所有出现的人物没有带着一丝活气,麻木、冷漠、市侩的气息使“我”感到了如置身于高墙内的窒息,人物心情的冷寂到了极至。
作者极力渲染“冷”,目的在于展现封建社会统治下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人与人之间变得麻木、势利、自私,展现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冷的是人情,冷的是世俗,冷的是人物的麻木、冷漠和隔膜,冷的是人们正在失去亲近和活力。
通过对“冷”的展现,作者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对人性的摧残,从而挖掘出社会的病害,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作者轻着一个“冷”字,而活画出了旧中国的病态社会,不能不说先生的用笔高明。
(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县第一初级中学)
首先,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天气的冷。文章开头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时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回乡的时间在深冬,且天气又阴晦了,作者开篇就给人一个寒风萧瑟,寒气彻骨,寒意扑面的印象,再加上所见的景象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幅衰败、颓废的农村景象就很鲜明地呈现在了面前。
我们知道,小说所塑造的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的场所,同时也能反映和暗示人物的心情和故事情节发展,凄寒的环境往往烘托的是悲伤的心情。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环境的萧条、冷清,除了塑造氛围之外,也暗示了人物在后面的心情的心境。
所以抓住天气的“冷”所分析出来的不仅只是“我”回乡时的季节和时间,而且还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暗示,为“我”对故乡现状的失望埋下了伏笔。
其次展现了人物精神上的“冷”。精神上的“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闺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前后的巨变所带来的震撼;二是作者倍感希望渺茫时,精神上的失落。
小说中闺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作者刻画的重点。闺土本是敢月夜看瓜刺猹,会装弶捉小鸟雀,知道沙地有跳鱼,海边有贝壳,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的英雄,但20年后,闺土不仅外貌发生了巨变,紫色的圆脸变得灰黄,红活圆实的手变得又粗又笨,像开裂的松树皮,而且精神上因饱受封建制度摧残,而变得麻木,即使是见到幼年好友时的所有热情也因森严的等级教化被一声“老爷”所替代。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隔膜,是“我”产生冷的感觉的重要因素。
杨二嫂也以其极为鲜明个性给了“我”沉重的一击。她本是一个农村市镇上的小商贩,以前她终日坐在店里,擦着白粉,以姿色招徕生意,但20年后不但外形变得如细脚伶仃的圆规,而且变得势利市侩,为了捞点东西,不惜无中生有,曲意奉迎,竟还栽赃陷害老实的闺土,这个人物更深刻暴露旧社会的腐败残酷,连靠色相招徕生意的“豆腐西施”也被迫变成极为市侩的泼妇形象。
这两个人物的巨变,让“我”感觉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这种冷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震撼。故乡已变得面目全非了,全没了美丽的影像。
当“我”感到希望的渺茫时,是另一种精神上的冷。闺土来拜会时,在要了一些适用的东西时还要了香炉和烛台,当“我”尚未意识到他是寄希望于神灵,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而笑他崇拜偶像后,明白自己的希望实际上非常茫远时就不禁不寒而栗了。
作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不知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只是茫茫然觉得应该是为我们未经生活过的。前途的困顿,让“我”冷入心扉,这种冷是冷入骨子里的嗖嗖寒气,还有什么比迷失方向更让人可怕的呢?
此外,小说还展现了冷寂的心态。作者选择了深冬作为人物活动的时间背景,选择了离别作为人物活动的情节背景,这就奠定了悲凉气氛的基础。文中说“我此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的心绪。”这种心情贯穿了全文,所以“我”看见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的衰败;看见了“沉闷、木讷、苦不堪言木偶似的闺土”的麻木;看见了“自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杨二嫂”的市侩;以及“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人”的自私。而这所有出现的人物没有带着一丝活气,麻木、冷漠、市侩的气息使“我”感到了如置身于高墙内的窒息,人物心情的冷寂到了极至。
作者极力渲染“冷”,目的在于展现封建社会统治下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人与人之间变得麻木、势利、自私,展现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冷的是人情,冷的是世俗,冷的是人物的麻木、冷漠和隔膜,冷的是人们正在失去亲近和活力。
通过对“冷”的展现,作者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对人性的摧残,从而挖掘出社会的病害,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作者轻着一个“冷”字,而活画出了旧中国的病态社会,不能不说先生的用笔高明。
(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