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着一个“冷”字活画世界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u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是初中课文中的名篇,人们在分析这篇文章的时候,往往抓住一个“变”字来分析人物,以人物的巨变来展现主题。窃以为,抓住文中的“冷”来分析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首先,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天气的冷。文章开头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时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回乡的时间在深冬,且天气又阴晦了,作者开篇就给人一个寒风萧瑟,寒气彻骨,寒意扑面的印象,再加上所见的景象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幅衰败、颓废的农村景象就很鲜明地呈现在了面前。
  我们知道,小说所塑造的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的场所,同时也能反映和暗示人物的心情和故事情节发展,凄寒的环境往往烘托的是悲伤的心情。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环境的萧条、冷清,除了塑造氛围之外,也暗示了人物在后面的心情的心境。
  所以抓住天气的“冷”所分析出来的不仅只是“我”回乡时的季节和时间,而且还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暗示,为“我”对故乡现状的失望埋下了伏笔。
  其次展现了人物精神上的“冷”。精神上的“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闺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前后的巨变所带来的震撼;二是作者倍感希望渺茫时,精神上的失落。
  小说中闺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作者刻画的重点。闺土本是敢月夜看瓜刺猹,会装弶捉小鸟雀,知道沙地有跳鱼,海边有贝壳,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的英雄,但20年后,闺土不仅外貌发生了巨变,紫色的圆脸变得灰黄,红活圆实的手变得又粗又笨,像开裂的松树皮,而且精神上因饱受封建制度摧残,而变得麻木,即使是见到幼年好友时的所有热情也因森严的等级教化被一声“老爷”所替代。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隔膜,是“我”产生冷的感觉的重要因素。
  杨二嫂也以其极为鲜明个性给了“我”沉重的一击。她本是一个农村市镇上的小商贩,以前她终日坐在店里,擦着白粉,以姿色招徕生意,但20年后不但外形变得如细脚伶仃的圆规,而且变得势利市侩,为了捞点东西,不惜无中生有,曲意奉迎,竟还栽赃陷害老实的闺土,这个人物更深刻暴露旧社会的腐败残酷,连靠色相招徕生意的“豆腐西施”也被迫变成极为市侩的泼妇形象。
  这两个人物的巨变,让“我”感觉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这种冷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震撼。故乡已变得面目全非了,全没了美丽的影像。
  当“我”感到希望的渺茫时,是另一种精神上的冷。闺土来拜会时,在要了一些适用的东西时还要了香炉和烛台,当“我”尚未意识到他是寄希望于神灵,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而笑他崇拜偶像后,明白自己的希望实际上非常茫远时就不禁不寒而栗了。
  作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不知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只是茫茫然觉得应该是为我们未经生活过的。前途的困顿,让“我”冷入心扉,这种冷是冷入骨子里的嗖嗖寒气,还有什么比迷失方向更让人可怕的呢?
  此外,小说还展现了冷寂的心态。作者选择了深冬作为人物活动的时间背景,选择了离别作为人物活动的情节背景,这就奠定了悲凉气氛的基础。文中说“我此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的心绪。”这种心情贯穿了全文,所以“我”看见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的衰败;看见了“沉闷、木讷、苦不堪言木偶似的闺土”的麻木;看见了“自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杨二嫂”的市侩;以及“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人”的自私。而这所有出现的人物没有带着一丝活气,麻木、冷漠、市侩的气息使“我”感到了如置身于高墙内的窒息,人物心情的冷寂到了极至。
  作者极力渲染“冷”,目的在于展现封建社会统治下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人与人之间变得麻木、势利、自私,展现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冷的是人情,冷的是世俗,冷的是人物的麻木、冷漠和隔膜,冷的是人们正在失去亲近和活力。
  通过对“冷”的展现,作者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对人性的摧残,从而挖掘出社会的病害,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作者轻着一个“冷”字,而活画出了旧中国的病态社会,不能不说先生的用笔高明。
  (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县第一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志贺直哉其人其作;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领会作品的主旨。  2.情感目标:理解作品中所表达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坚持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精神追求。  3.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外国小说的能力;通过学习体验,引发学生对个性的解读,正确培养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的同时,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教了几届学生之后再读这句话时更有体会:教师要想让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气氛活跃,首先自己的心里要充满阳光。正所谓“给人一缕阳光,他应拥有一轮太阳”。在提倡互动教学的今天,不苟言笑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有压力而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而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大朋友”更受学生的欢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妨多笑一点,让微笑的阳光
科学探究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猜想”是科学探究的程序之一。在物理学史上很多的伟大发明和发现都源于猜想。在意大利生理学家伽伐尼无意中发现了蛙腿痉挛之后,引起了物理学家伏打的重视,伏打提出了“肌肉的接触两种不同的金属时,产生的电流,究竟是肌肉组织引起还是金属引起的”猜想,再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之后,最终发明了电池。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反向猜想“电能生磁,磁也应该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
新课程无论从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内容来看,新课程删减了传统教材中的繁、难、旧的内容,更加注重感性材料的呈现。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讲,新课程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或对新课改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走进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强调感性分析,忽视理论深化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特点,我们不难发现,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老师常常强调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然而如何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曲折,让环境更加真实、具体,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不容我们忽视。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节、环节或情节的描写。韦勒克曾经说过,头脑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和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是让少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全体学生参与,是让学生被动参与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是在同一层次上参与还是在不同层次上参与,教师在反思课堂教学时就要注意这些方面。通过改进,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克服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少数学生学习,多数学生陪坐的倾向,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动笔,每个学生都会听、
【内容摘要】在新形势下,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成为一种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本文试图从高中教学的各个方面探讨一些规律性的方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阅读能力 课外拓展 方法指导  一、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背景  1.新课标实施的必然要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指学生有主动权和选择权
大家知道,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能真正体现学习本质的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学生的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同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过程。它
“新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也称命意作文或题意作文。就其本质来说,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一种类型。比较而言,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隐性材料也增加了
【内容摘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翻译和语法的讲解是教学的两大支柱,是一种“字字落实”的教学。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朗读、理解、背诵、鉴赏、评价等)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追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会学 八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