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心理素质具有丰富的内涵
心理素质是人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经常的、本质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情感、兴趣、意志等。
气质素质。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将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多血质和粘液质类型的人属于外倾型,其特征是喜欢交际、开朗活跃,喜怒哀乐形于色,言语动作显于外。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人属于内倾型,其特征是交际适度、善于克制、寡言少语、顺应困难,注重内心体验。气质的社会类型可分为思维型、艺术型和中间型。思维型的人抽象思维能力强,能够理智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艺术型的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强,能够灵活敏捷地对事物作出完整而形象的感知;中间型则兼具思维型和艺术型的特点,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折中性。
性格素质。性格是人性中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首要条件,它主要是指人们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社会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人的性格是遗传和环境的“合成物”,并在具体情景中有机地生成各种变式。性格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理性成分可分为理智型和情绪型;从活动倾向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从独立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依赖型。这些分类虽有一定合理性,但过于简化,只是反映了性格的某个侧面,不能说明性格的复杂性。埃森克用“内向—外向”、“高焦虑——低焦虑”两个维量作为平面上的两个坐标轴,以此说明了性格较复杂的结构。这个结构模型至少说明,性格往往是居于绝对特征之间的,是有程度差异的,而不是绝对的极端形态。
情感素质。情感亦称感情,是人在接触客观事物中所激起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人的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由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而产生的关于人的行为、举止、理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形成的情绪体验,包括直觉的情绪体验、与道德榜样有关的情绪体验和有意识的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理智感与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相关,是在人的智力活动中产生的,表现为好奇心、爱好、进步时的喜悦、失败时的沮丧甚至退缩等。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情感具有愉悦性、倾向性和直觉性的体验特点。
兴趣素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中的个性倾向性。兴趣伴随着快乐、喜欢和满意的情感体验,其基础是需要,物质的需要可因得到满足而丧失兴趣,精神的需要可因满足而引起更强烈、更浓厚的兴趣。兴趣能促使人们对某种事物和活动给予特别的关注以及优先的考虑,能使人们全神贯注、积极热情、情绪高昂、富有创造地从事该方面的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成果和认识,并因此开阔眼界,丰富精神世界。
意志素质。意志是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作出抉择与制定行动步骤,并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执行计划、完成活动和实现目标的过程。意志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在采取决定的过程中,人们必然要体验和经历强烈的动机斗争,具体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执行决定的阶段是意志过程的关键阶段,只有付诸实施,计划和目标才能实现。然而,计划和目标的实施过程,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衡量个体意志水平的标志,它包括坚韧性、自觉性、独立性、自制性和果断性。意志是涵养,是毅力,也是一种情操,更是一种智慧。坚强的意志源于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要具有这种品质,必须有胆有识,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并善于从小事做起。
从气质、性格、情感、兴趣、意志等方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书育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二、健康的心理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人们的心理素质,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养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防止和克服不健康的心理,是当今社会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自然也是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素质的重大课题。
教师的心理素质令人堪忧。新华社2000年3月20日报道,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得出了具有较强权威性的结果:50%的中小学教师有心理障碍,远远高于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在20%左右的比率。从心理有问题教师的分布态势看,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而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近年来,中小学一些教师以极端化方式体罚伤害、侵犯学生的事件和一些大学生恶性犯罪事件频发,这都与心理障碍有很大关系。西安市教育局曾于2006年初对碑林区、雁塔区、未央区、临潼区、户县等7个区县的高中教师,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了专业的抽样心理调查。共调查了21所中学的1759名教师,收回有效问卷1468份。这是西安市教育局首次大规模针对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感受偏高,从主观感受的角度来看,28.35%的教师感觉压力大,太累,难以承受;从综合评价的角度来看,62.62%的教师压力较大,有4.79%的教师压力过大,并出现一定的心理症状。从症状表现严重程度的排序看:强迫症高居榜首,其他依次是抑郁、人际敏感、敌意、妄想、躯体化(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头痛、胸痛、腰痛、恶心等多种多样、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焦虑、精神病性(存在某种中等严重程度的精神病)和恐怖症状。从心理症状患病率看,西安市高中教师有心理症状的比例达到54.55%,其中39.70%的教师出现了轻微的心理症状,11.50%的教师有严重程度的心理症状,3.35%的教师有重度严重程度的心理症状。
三、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标准及保持健康心理的途径
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标准。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人能以积极的心理状态,适应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变化,从而保持应有的心理平衡。苏轼早在《留候论》中就指出:“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心理平衡。世界卫生组织把人体精神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三良好”: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豁达乐观;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大度,助人为乐,与人和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在他们合著的《变态心理学》中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健康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一般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活动的强度特点;心理活动的耐受力;自控能力;自信心;自尊心;注意水平;社会交往状态;对暗示的敏感性;心理康复能力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在心理健康的范围内,起码可以分为基本健康、相当健康、非常健康三个等级。
心理不健康也有一定标准。心理不健康是指程度较重的各种心理障碍,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之间失去了应有的平衡而导致的结果。心理障碍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情感性障碍、偏执性障碍、心理生理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等。问题在于,在心理障碍的范围内,起码可按其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不是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心理不健康,只有那种程度较重者,严重到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人,明显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明显妨碍了和别人的关系,明显地妨碍了和现实环境的接触,明显地造成对事物判断的失误,并明显地影响了身体健康的情形才属于心理不健康,至于轻微的失衡,只是本人感觉时而有苦恼伴随而已,并不妨碍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很容易克服,就不能算心理不健康。可见,常见的多疑、嫉妒、自卑、自大、多愁善感、怯懦、悲伤等不健康的心理,未必都属于心理不健康。
心理素质有赖于有效的调节和良好的修养。心理健康需要保持,心理不健康需要诊治。一般而言,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和途径主要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理想和信念;淡化对物质贪婪的占有欲望;保持健康的情绪;恰当地评价自己并善于让别人认识自己;以美好的心灵保持心理平衡;热爱学习和工作并在不断努力地过程中体验快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环境保持密切接触而不沉溺于网络或自我封闭的世界;重视身体健康并能坚持文体活动;善于应对挫折并培养对待挫折的耐受力。
心理素质是人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经常的、本质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情感、兴趣、意志等。
气质素质。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将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多血质和粘液质类型的人属于外倾型,其特征是喜欢交际、开朗活跃,喜怒哀乐形于色,言语动作显于外。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人属于内倾型,其特征是交际适度、善于克制、寡言少语、顺应困难,注重内心体验。气质的社会类型可分为思维型、艺术型和中间型。思维型的人抽象思维能力强,能够理智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艺术型的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强,能够灵活敏捷地对事物作出完整而形象的感知;中间型则兼具思维型和艺术型的特点,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折中性。
性格素质。性格是人性中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首要条件,它主要是指人们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社会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人的性格是遗传和环境的“合成物”,并在具体情景中有机地生成各种变式。性格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理性成分可分为理智型和情绪型;从活动倾向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从独立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依赖型。这些分类虽有一定合理性,但过于简化,只是反映了性格的某个侧面,不能说明性格的复杂性。埃森克用“内向—外向”、“高焦虑——低焦虑”两个维量作为平面上的两个坐标轴,以此说明了性格较复杂的结构。这个结构模型至少说明,性格往往是居于绝对特征之间的,是有程度差异的,而不是绝对的极端形态。
情感素质。情感亦称感情,是人在接触客观事物中所激起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人的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由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而产生的关于人的行为、举止、理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形成的情绪体验,包括直觉的情绪体验、与道德榜样有关的情绪体验和有意识的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理智感与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相关,是在人的智力活动中产生的,表现为好奇心、爱好、进步时的喜悦、失败时的沮丧甚至退缩等。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情感具有愉悦性、倾向性和直觉性的体验特点。
兴趣素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中的个性倾向性。兴趣伴随着快乐、喜欢和满意的情感体验,其基础是需要,物质的需要可因得到满足而丧失兴趣,精神的需要可因满足而引起更强烈、更浓厚的兴趣。兴趣能促使人们对某种事物和活动给予特别的关注以及优先的考虑,能使人们全神贯注、积极热情、情绪高昂、富有创造地从事该方面的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成果和认识,并因此开阔眼界,丰富精神世界。
意志素质。意志是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作出抉择与制定行动步骤,并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执行计划、完成活动和实现目标的过程。意志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在采取决定的过程中,人们必然要体验和经历强烈的动机斗争,具体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执行决定的阶段是意志过程的关键阶段,只有付诸实施,计划和目标才能实现。然而,计划和目标的实施过程,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衡量个体意志水平的标志,它包括坚韧性、自觉性、独立性、自制性和果断性。意志是涵养,是毅力,也是一种情操,更是一种智慧。坚强的意志源于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要具有这种品质,必须有胆有识,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并善于从小事做起。
从气质、性格、情感、兴趣、意志等方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书育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二、健康的心理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人们的心理素质,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养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防止和克服不健康的心理,是当今社会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自然也是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素质的重大课题。
教师的心理素质令人堪忧。新华社2000年3月20日报道,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得出了具有较强权威性的结果:50%的中小学教师有心理障碍,远远高于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在20%左右的比率。从心理有问题教师的分布态势看,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而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近年来,中小学一些教师以极端化方式体罚伤害、侵犯学生的事件和一些大学生恶性犯罪事件频发,这都与心理障碍有很大关系。西安市教育局曾于2006年初对碑林区、雁塔区、未央区、临潼区、户县等7个区县的高中教师,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了专业的抽样心理调查。共调查了21所中学的1759名教师,收回有效问卷1468份。这是西安市教育局首次大规模针对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感受偏高,从主观感受的角度来看,28.35%的教师感觉压力大,太累,难以承受;从综合评价的角度来看,62.62%的教师压力较大,有4.79%的教师压力过大,并出现一定的心理症状。从症状表现严重程度的排序看:强迫症高居榜首,其他依次是抑郁、人际敏感、敌意、妄想、躯体化(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头痛、胸痛、腰痛、恶心等多种多样、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焦虑、精神病性(存在某种中等严重程度的精神病)和恐怖症状。从心理症状患病率看,西安市高中教师有心理症状的比例达到54.55%,其中39.70%的教师出现了轻微的心理症状,11.50%的教师有严重程度的心理症状,3.35%的教师有重度严重程度的心理症状。
三、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标准及保持健康心理的途径
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标准。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人能以积极的心理状态,适应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变化,从而保持应有的心理平衡。苏轼早在《留候论》中就指出:“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心理平衡。世界卫生组织把人体精神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三良好”: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豁达乐观;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大度,助人为乐,与人和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在他们合著的《变态心理学》中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健康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一般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活动的强度特点;心理活动的耐受力;自控能力;自信心;自尊心;注意水平;社会交往状态;对暗示的敏感性;心理康复能力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在心理健康的范围内,起码可以分为基本健康、相当健康、非常健康三个等级。
心理不健康也有一定标准。心理不健康是指程度较重的各种心理障碍,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之间失去了应有的平衡而导致的结果。心理障碍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情感性障碍、偏执性障碍、心理生理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等。问题在于,在心理障碍的范围内,起码可按其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不是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心理不健康,只有那种程度较重者,严重到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人,明显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明显妨碍了和别人的关系,明显地妨碍了和现实环境的接触,明显地造成对事物判断的失误,并明显地影响了身体健康的情形才属于心理不健康,至于轻微的失衡,只是本人感觉时而有苦恼伴随而已,并不妨碍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很容易克服,就不能算心理不健康。可见,常见的多疑、嫉妒、自卑、自大、多愁善感、怯懦、悲伤等不健康的心理,未必都属于心理不健康。
心理素质有赖于有效的调节和良好的修养。心理健康需要保持,心理不健康需要诊治。一般而言,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和途径主要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理想和信念;淡化对物质贪婪的占有欲望;保持健康的情绪;恰当地评价自己并善于让别人认识自己;以美好的心灵保持心理平衡;热爱学习和工作并在不断努力地过程中体验快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环境保持密切接触而不沉溺于网络或自我封闭的世界;重视身体健康并能坚持文体活动;善于应对挫折并培养对待挫折的耐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