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分析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8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生活性学科,数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息息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尤为重要,已经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主要分析了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面对实际问题主动采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2)面对新的数学问题可以主动寻找知识背景,探索知识的应用价值;(3)认识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呢?
  一、利用生活构建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
  小学數学教学包含着概念、计算、几何问题和应用题,在这其中的概念和数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的产生、数量关系的由来等都是生活中广泛运用的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的、熟悉的生活信息和场景,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数学概念和计算法则,明确数学公式和数量关系,进而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倍数与因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爸爸、儿子、爷爷的关系进行比喻,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关系。
  二、利用生活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应用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爱的春游一事来设置应用问题,某一个景点的门票是20元一张,如果团体票一次性买10张可以优惠10%,如果一次性买20张可以优惠20%,全班有48人参观,问如何买票较划算。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结合数学信息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渠道去收集各种数学信息,通过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折现统计图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折线统计图在股市上的运用,引导学生看某一只股票股价及成交量的走势图分析一些信息,通过收集数学信息,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过程,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日瑞平.浅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3(9).
  [2]程良军.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团.小学教学研究,2013(6).
其他文献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利用先前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我们的教学目的正是这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其能够独立学习。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现在就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要教给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需要教给其方法。在低年级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字词的自学能力。首先教师要在字词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如先分析字形结构,再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