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英语专业泛读课长期被忽视、课堂空泛、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本文从分析泛读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指出应以问促学、以活促教,并结合实例提出了板书法、演示法、头脑风暴法和课堂辩论法这四种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教学方法。
【关键词】泛读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泛读(阅读)与精读(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同属专业技能课。长久以来,泛读课普遍被师生们当作精读课的一门辅助课程,有人甚至认为,对于英语专业的五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中的“读”,精读课就足够了,泛读课的开设是没有必要的。还有人认为泛读课就是鼓励学生多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就可以了。这些先入为主的、片面的甚至极端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教师和学生,无形中将泛读教师乃至泛读课这门课程的功效最小化,而这是有违事实的。
同样作为阅读课程,泛读课有着不同于精读课的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有着精读课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合理采用教学方法,泛读课将极大地推动英语专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泛读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供同行专家考察,同时希望能够促进该门课程充分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只泛泛地谈论要在某一门课程当中实现种种教学目标,而不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配合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一味墨守成规,僵化死板,那教学目标的实现终究是空谈。就宏观的外语教学而言,为人所熟知的流派和方法包括:口语法和情景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语言学习法、自然法和暗示法。这些方法适用于整体的外语教学,但也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和着重要培养的能力加以选择。
泛读课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学生阅读技能,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增加词汇量(包括常用短语和句式)、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即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将以上各个教学目标综合而言,包括三个方面:阅读能力、普通知识(包括语言知识),以及思维能力。泛读课教师必须自始至终将这几大教学目标铭记于脑海当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都必须以泛读课的教学目标为最终导向,并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培养自己这些方面的素质。
为了扭转许多学生之前对泛读课所持的“无用论”这一观点,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对这一门课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这样一门看似空泛的课程实际上可以让他们受益匪浅,那么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调动了起来,要实现教学目标也就变得容易了许多。下面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论述课堂环节的设置和各种教学活动的使用,重在强调实现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两项长期被忽略的泛读课教学目标。
1.以问促学
泛读教材中所编入的文章题材非常广泛,包括文化的、科技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等。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扩大知识面,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课堂讨论通常都很难组织,主要是因为学生参与度不高,这会让这项活动失去意义,而且场面也非常尴尬。而学生参与度不高则多是由于讨论的话题过于空泛。要解决这些问题,发问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想要每节课一开始就激起学生对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并且牢牢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问题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 基于文章内容。所设置的问题必须和文章内容有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理清文章的逻辑和框架,抓住主要信息,贴近学生生活。在基于文章内容的前提下,问题的设置应尽可能地从学生日常的兴趣点出发,这样便于吸引学生,引导他们进入对文章内容的思考,带着问题再重新去分析文章,经常会发现有所收获,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变得豁然开朗,具有思考价值。过于空泛的问题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因此经常需要将其细化,但是细化的问题又不能过于狭窄,仍然要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即便是对于问题本身的思考也应该让学生有所获益。下面将举例说明:
在刘乃银、黄源深,虞苏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第三册第二版中,编入了一篇题为“Are Dreams as Vital as Sleep?”的科普文章,内容主要关于梦与睡眠。首先由于文章题材的关系,其次文中信息点也较为分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觉得枯燥,另一方面觉得获取信息困难,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尽量紧贴文中的关键知识点,并且从学生切身经验和感兴趣的角度出发。例如可以设置类似如下的问题:(1) Do you dream? Do you believe that some people don’t dream? How much time do you think we spend dreaming while sleeping? Are dreams refreshing or exhausting? (2) Do you think the term “sleepwalking” is scientifically correct? Do you think sleepwalkers’ behaviors are corresponding to their dreaming world or the real world? What’s your idea about the Chinese term “梦游” for this phenomenon? Is it exact? (3) There is a Chinese saying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Do you believe in it? Do you think what you dream about must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your real life experience? For example? 上面的问题紧扣文章内容,从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角度去发问,激起他们了解正确答案的欲望,这也就是他们的阅读欲望。在此基础上,经过仔细阅读和分析,学生会发现他们本身知识上的一些欠缺和误区。例如许多人认为“梦游”就是指人在睡梦中发出的一种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源于梦境,但科学研究表明,这是一种半睡半醒状态,而且并没有梦境存在。因此,“梦游”这一词本身在知识上对于人们的误导性就得以澄清了,有的学生甚至创造性地把这个现象重新命名为“半睡半醒无梦游”。一旦学生的兴趣得到了调动,便会主动地去阅读相关资料,这对于阅读课程而言,长期下来,无疑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形成,受益无穷。
2.以活促教
这里所说的“活”指的是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多样的教学活动,包括板书法、演示法、课堂辩论、头脑风暴、读书报告等。
(1) 板书法。板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善于利用板书可以使课堂显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并且有助于抓住学生注意力。板书的格式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大体而言有基本板书与辅助板书、主导板书与合作板书以及要点式板书与表图示意式板书之分。基本板书标明了整个课堂的主要环节,如:
I. Lead-in Questions (导入式提问)
II. Main Idea and Structure of the Text (文章主要观点和篇章结构)
III. Exercises (课后练习)
IV. Analysis of the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in the Text (文章长难句分析)
辅助板书针对的则是每一环节的具体内容;主导板书是经过教师课前精心设计、一人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呈现,这也是最为常见的板书模式;合作板书是由师生合作完成的板书,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要点式板书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尤其利于突出重点,节省时间;表图示意式板书特点是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2) 演示法。除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进行声音、图像、电视或录像资料的演示,这里提到的演示具体地指教师的示范,包括就文章内容进行有关的示范以及示范给学生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上文提到的《英语泛读教程》中,第三课谈论的是关于魔术表演与观众心理的关系,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魔术表演,并根据文中相关知识点阐释其原理和过程,不仅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兴趣,还可以帮助解释文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当然,也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上台示范,并要求他们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寓教于娱,反而格外奏效。同样的,本书的第十一单元文章题目是“Nonverbal Communication”,教师可以现场展示各种非言语交流的途径,包括手势、身势语、目光交流、面部表情等。教师这样一种亲和自然的示范,会在学生那里得到积极的回应,课堂气氛自然变得放松融洽,信息的接纳也就容易了许多。
另一种示范是教师身体力行地传授给学生一种阅读文章、掌握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文提到过,泛读课的另一大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需要教师有意识的示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分析“Nonverbal Communication”一文的语篇结构的时候,读者会很容易发现作者使用的是演绎的思维方法(deductive way of thinking),在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只让学生简单地记录下对于文章段落的分析,而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一篇类似的文章,并且鼓励学生将这样的思维方式合理地运用到其他领域,例如写作。另外,教师还应同时将与演绎法对应的归纳法(inductive way of thinking)一并介绍给学生,开阔他们的思路。
(3)课堂辩论法。基于泛读课激发学生阅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这两大教学目标,课堂辩论将是一项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文章体裁和难度适合的情况下,可根据其内容确定辩论主题,将班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并根据人数将他们分为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提前把辩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这样不仅可以扩大相关主题的阅读量,还可以在组织辩论材料和辩论过程当中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例如,《英语泛读教程》第三册中第八单元题为“Anti-Smoking Role Playing”,文章内容相对简单易懂,围绕着反吸烟活动展开。对于这样题材和难度的文章,教师可以在简短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之余,利用时间组织辩论。同时,可以将辩题适当延伸,扩展学生思维,例如可将辩题定为:“There should be further restrictions on the advertising, selling and smoking of tobacco. It should be banned.”在辩论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当主持的角色,同时,教师可以和其他暂时不参加辩论的学生一起担当仲裁,并且表明评判原因,教师更应该给每组的辩论以适当的点评,并逐渐在辩论技巧和思维策略方面给学生指点迷津。
(4)头脑风暴法。作为高校教育,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和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甚至更为长远和重要。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又称脑激励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作评论,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想法的产生和对想法的评价分开,在产生想法的阶段,不管一个想法起初看起来如何片面和荒谬,都不要妄加评论,以防因为怕受批评而缩回了可能的创造性的想法。在这种开放的、相互支持的讨论中,一种想法可以启迪和引发另一种想法,从而不断地扩展思路,激发灵感。利用这种“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原理,学习者可以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形成更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泛读教程》中第四单元“Seeking Steady Arm to Lean On”以及第六单元“Right Drug, Wrong Patient”两篇文章分别谈论的是孤寡老人的生存依靠问题以及医疗中普遍存在的药剂错误问题,在处理这一类以社会问题为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析文章提出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更可以增强对文章理解的广度,并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语
在英语专业的各门课程中,泛读一直被冠以“空”“泛”“无用”之名,本文强调了泛读教学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列举出了泛读课课堂教学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重拾师生双方对这门课程的信心和重视,有效利用课堂,全面充分地实现泛读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Watzke John L.Foreign Language Pedagogical Knowledge: Toward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Beginning Teacher Practices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7, (1): 63-82.
[3]Richards, C. & Rodgers T.语言教学的流派[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泛读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泛读(阅读)与精读(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同属专业技能课。长久以来,泛读课普遍被师生们当作精读课的一门辅助课程,有人甚至认为,对于英语专业的五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中的“读”,精读课就足够了,泛读课的开设是没有必要的。还有人认为泛读课就是鼓励学生多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就可以了。这些先入为主的、片面的甚至极端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教师和学生,无形中将泛读教师乃至泛读课这门课程的功效最小化,而这是有违事实的。
同样作为阅读课程,泛读课有着不同于精读课的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有着精读课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合理采用教学方法,泛读课将极大地推动英语专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泛读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供同行专家考察,同时希望能够促进该门课程充分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只泛泛地谈论要在某一门课程当中实现种种教学目标,而不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配合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一味墨守成规,僵化死板,那教学目标的实现终究是空谈。就宏观的外语教学而言,为人所熟知的流派和方法包括:口语法和情景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语言学习法、自然法和暗示法。这些方法适用于整体的外语教学,但也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和着重要培养的能力加以选择。
泛读课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学生阅读技能,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增加词汇量(包括常用短语和句式)、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即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将以上各个教学目标综合而言,包括三个方面:阅读能力、普通知识(包括语言知识),以及思维能力。泛读课教师必须自始至终将这几大教学目标铭记于脑海当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都必须以泛读课的教学目标为最终导向,并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培养自己这些方面的素质。
为了扭转许多学生之前对泛读课所持的“无用论”这一观点,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对这一门课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这样一门看似空泛的课程实际上可以让他们受益匪浅,那么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调动了起来,要实现教学目标也就变得容易了许多。下面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论述课堂环节的设置和各种教学活动的使用,重在强调实现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两项长期被忽略的泛读课教学目标。
1.以问促学
泛读教材中所编入的文章题材非常广泛,包括文化的、科技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等。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扩大知识面,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课堂讨论通常都很难组织,主要是因为学生参与度不高,这会让这项活动失去意义,而且场面也非常尴尬。而学生参与度不高则多是由于讨论的话题过于空泛。要解决这些问题,发问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想要每节课一开始就激起学生对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并且牢牢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问题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 基于文章内容。所设置的问题必须和文章内容有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理清文章的逻辑和框架,抓住主要信息,贴近学生生活。在基于文章内容的前提下,问题的设置应尽可能地从学生日常的兴趣点出发,这样便于吸引学生,引导他们进入对文章内容的思考,带着问题再重新去分析文章,经常会发现有所收获,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变得豁然开朗,具有思考价值。过于空泛的问题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因此经常需要将其细化,但是细化的问题又不能过于狭窄,仍然要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即便是对于问题本身的思考也应该让学生有所获益。下面将举例说明:
在刘乃银、黄源深,虞苏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第三册第二版中,编入了一篇题为“Are Dreams as Vital as Sleep?”的科普文章,内容主要关于梦与睡眠。首先由于文章题材的关系,其次文中信息点也较为分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觉得枯燥,另一方面觉得获取信息困难,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尽量紧贴文中的关键知识点,并且从学生切身经验和感兴趣的角度出发。例如可以设置类似如下的问题:(1) Do you dream? Do you believe that some people don’t dream? How much time do you think we spend dreaming while sleeping? Are dreams refreshing or exhausting? (2) Do you think the term “sleepwalking” is scientifically correct? Do you think sleepwalkers’ behaviors are corresponding to their dreaming world or the real world? What’s your idea about the Chinese term “梦游” for this phenomenon? Is it exact? (3) There is a Chinese saying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Do you believe in it? Do you think what you dream about must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your real life experience? For example? 上面的问题紧扣文章内容,从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角度去发问,激起他们了解正确答案的欲望,这也就是他们的阅读欲望。在此基础上,经过仔细阅读和分析,学生会发现他们本身知识上的一些欠缺和误区。例如许多人认为“梦游”就是指人在睡梦中发出的一种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源于梦境,但科学研究表明,这是一种半睡半醒状态,而且并没有梦境存在。因此,“梦游”这一词本身在知识上对于人们的误导性就得以澄清了,有的学生甚至创造性地把这个现象重新命名为“半睡半醒无梦游”。一旦学生的兴趣得到了调动,便会主动地去阅读相关资料,这对于阅读课程而言,长期下来,无疑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形成,受益无穷。
2.以活促教
这里所说的“活”指的是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多样的教学活动,包括板书法、演示法、课堂辩论、头脑风暴、读书报告等。
(1) 板书法。板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善于利用板书可以使课堂显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并且有助于抓住学生注意力。板书的格式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大体而言有基本板书与辅助板书、主导板书与合作板书以及要点式板书与表图示意式板书之分。基本板书标明了整个课堂的主要环节,如:
I. Lead-in Questions (导入式提问)
II. Main Idea and Structure of the Text (文章主要观点和篇章结构)
III. Exercises (课后练习)
IV. Analysis of the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in the Text (文章长难句分析)
辅助板书针对的则是每一环节的具体内容;主导板书是经过教师课前精心设计、一人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呈现,这也是最为常见的板书模式;合作板书是由师生合作完成的板书,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要点式板书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尤其利于突出重点,节省时间;表图示意式板书特点是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2) 演示法。除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进行声音、图像、电视或录像资料的演示,这里提到的演示具体地指教师的示范,包括就文章内容进行有关的示范以及示范给学生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上文提到的《英语泛读教程》中,第三课谈论的是关于魔术表演与观众心理的关系,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魔术表演,并根据文中相关知识点阐释其原理和过程,不仅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兴趣,还可以帮助解释文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当然,也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上台示范,并要求他们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寓教于娱,反而格外奏效。同样的,本书的第十一单元文章题目是“Nonverbal Communication”,教师可以现场展示各种非言语交流的途径,包括手势、身势语、目光交流、面部表情等。教师这样一种亲和自然的示范,会在学生那里得到积极的回应,课堂气氛自然变得放松融洽,信息的接纳也就容易了许多。
另一种示范是教师身体力行地传授给学生一种阅读文章、掌握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文提到过,泛读课的另一大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需要教师有意识的示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分析“Nonverbal Communication”一文的语篇结构的时候,读者会很容易发现作者使用的是演绎的思维方法(deductive way of thinking),在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只让学生简单地记录下对于文章段落的分析,而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一篇类似的文章,并且鼓励学生将这样的思维方式合理地运用到其他领域,例如写作。另外,教师还应同时将与演绎法对应的归纳法(inductive way of thinking)一并介绍给学生,开阔他们的思路。
(3)课堂辩论法。基于泛读课激发学生阅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这两大教学目标,课堂辩论将是一项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文章体裁和难度适合的情况下,可根据其内容确定辩论主题,将班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并根据人数将他们分为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提前把辩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这样不仅可以扩大相关主题的阅读量,还可以在组织辩论材料和辩论过程当中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例如,《英语泛读教程》第三册中第八单元题为“Anti-Smoking Role Playing”,文章内容相对简单易懂,围绕着反吸烟活动展开。对于这样题材和难度的文章,教师可以在简短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之余,利用时间组织辩论。同时,可以将辩题适当延伸,扩展学生思维,例如可将辩题定为:“There should be further restrictions on the advertising, selling and smoking of tobacco. It should be banned.”在辩论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当主持的角色,同时,教师可以和其他暂时不参加辩论的学生一起担当仲裁,并且表明评判原因,教师更应该给每组的辩论以适当的点评,并逐渐在辩论技巧和思维策略方面给学生指点迷津。
(4)头脑风暴法。作为高校教育,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和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甚至更为长远和重要。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又称脑激励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作评论,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想法的产生和对想法的评价分开,在产生想法的阶段,不管一个想法起初看起来如何片面和荒谬,都不要妄加评论,以防因为怕受批评而缩回了可能的创造性的想法。在这种开放的、相互支持的讨论中,一种想法可以启迪和引发另一种想法,从而不断地扩展思路,激发灵感。利用这种“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原理,学习者可以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形成更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泛读教程》中第四单元“Seeking Steady Arm to Lean On”以及第六单元“Right Drug, Wrong Patient”两篇文章分别谈论的是孤寡老人的生存依靠问题以及医疗中普遍存在的药剂错误问题,在处理这一类以社会问题为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析文章提出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更可以增强对文章理解的广度,并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语
在英语专业的各门课程中,泛读一直被冠以“空”“泛”“无用”之名,本文强调了泛读教学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列举出了泛读课课堂教学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重拾师生双方对这门课程的信心和重视,有效利用课堂,全面充分地实现泛读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Watzke John L.Foreign Language Pedagogical Knowledge: Toward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Beginning Teacher Practices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7, (1): 63-82.
[3]Richards, C. & Rodgers T.语言教学的流派[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