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能将数字符号转化为丰富多彩、具体真实的形象情境,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效促进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集文、图、形、声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功能,能促进学生眼、耳、脑、口、手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实现“五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形象与抽象同时并存,促进学生左右大脑同时并用,发挥全脑功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智慧与潜能;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交互特性与智能化功能,有利于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与协作交互学习,充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必将实现数学的高效课堂.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更为重要.例如立体图形及平面图形的许多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则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我们不能将课堂教学搬到生活中,只能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立体或平面的实物,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多媒体技术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借助图像的动态演示、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可以给学生新奇的刺激与感受.使学生各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中的难点是由于知识的深度、学生的经历以及知识的抽象性等因素造成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新知建构带来困难.这些教学内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靠教师自制教具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时采用动画的方法来演示两平行线向两端无限延长直到尽头,让学生结合直观发挥想象,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这样就弥补了传统教学难以讲清的不足,使学生突破现实的局限,能在脑中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渗透了“无限”的思维,同时动态演示能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更牢固.再如在学习“三视图”的时候,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演示视图的形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
新课程体系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让学生高效、快速地获取知识,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整个课堂教学要高密度、大容量.数学教学中,要想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进行高密度、大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尽量多的信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总结是学习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所以每节课的小结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投影,将本节内容瞬间重返“屏幕”之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而集声、像于一体的动画演示,又可以缓解学生长时间练习造成的疲劳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开展合作化学习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学习内容制作成电子作品,也可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将其发现、探索的信息和材料通过E-mail或上传资料等手段与小组中其他成员共享,通过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进行合作化学习,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可让学生放飞想象,通过画图程序创作出一幅有特色的轴对称图形.然后学生将作品通过博客上传,并进行作品交流,让学生相互评价.还可以让学生寻找相关网页向大家推荐轴对称图形,提供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扩展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通过合作化学习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网络化”、“资料型”的学习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也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
5. 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信息化教育是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它以内容选择自主化、知识呈现多样化等优点,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性化、随机化,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它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途径,根据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控,并随时验证学习的成效,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章课件中,我设有“学习目标”、“课堂学习”、“课堂练习”、“形成性测试”等环节,每个环节中有下拉菜单、图形菜单、图标、按钮等多种方式,使课件中的内容既可按菜单顺序播放,也可按个别选项播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不同程度的内容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反复应用,直到学会为止.
诚然,多媒体以其形象性、再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的应运必须合理、巧妙,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如果信息技术过分参与,泛于形式,就难以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有的课堂,本来运用身边的实例,运用生活的、学生有亲身体验的例子可以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但如果一味用网络上的东西,学生又没见过,反而让学生觉得陌生,增加学习上的理解难度.
学生只用眼看,其它感官都静止不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多媒体课件中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形象的声音、生动又漂亮的图片、动与静的结合,完美地展示出教师要呈现的内容,但这时我们有没有想过,学生在用眼观察地时候,他们的人在哪里?手动了吗?身体动了吗?思维参与了吗?一张张图片固然生动形象,但教师在操作鼠标的时候却忽视了课堂的主体.
责任编辑罗峰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更为重要.例如立体图形及平面图形的许多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则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我们不能将课堂教学搬到生活中,只能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立体或平面的实物,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多媒体技术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借助图像的动态演示、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可以给学生新奇的刺激与感受.使学生各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中的难点是由于知识的深度、学生的经历以及知识的抽象性等因素造成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新知建构带来困难.这些教学内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靠教师自制教具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时采用动画的方法来演示两平行线向两端无限延长直到尽头,让学生结合直观发挥想象,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这样就弥补了传统教学难以讲清的不足,使学生突破现实的局限,能在脑中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渗透了“无限”的思维,同时动态演示能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更牢固.再如在学习“三视图”的时候,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演示视图的形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
新课程体系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让学生高效、快速地获取知识,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整个课堂教学要高密度、大容量.数学教学中,要想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进行高密度、大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尽量多的信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总结是学习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所以每节课的小结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投影,将本节内容瞬间重返“屏幕”之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而集声、像于一体的动画演示,又可以缓解学生长时间练习造成的疲劳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开展合作化学习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学习内容制作成电子作品,也可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将其发现、探索的信息和材料通过E-mail或上传资料等手段与小组中其他成员共享,通过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进行合作化学习,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可让学生放飞想象,通过画图程序创作出一幅有特色的轴对称图形.然后学生将作品通过博客上传,并进行作品交流,让学生相互评价.还可以让学生寻找相关网页向大家推荐轴对称图形,提供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扩展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通过合作化学习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网络化”、“资料型”的学习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也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
5. 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信息化教育是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它以内容选择自主化、知识呈现多样化等优点,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性化、随机化,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它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途径,根据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控,并随时验证学习的成效,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章课件中,我设有“学习目标”、“课堂学习”、“课堂练习”、“形成性测试”等环节,每个环节中有下拉菜单、图形菜单、图标、按钮等多种方式,使课件中的内容既可按菜单顺序播放,也可按个别选项播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不同程度的内容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反复应用,直到学会为止.
诚然,多媒体以其形象性、再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的应运必须合理、巧妙,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如果信息技术过分参与,泛于形式,就难以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有的课堂,本来运用身边的实例,运用生活的、学生有亲身体验的例子可以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但如果一味用网络上的东西,学生又没见过,反而让学生觉得陌生,增加学习上的理解难度.
学生只用眼看,其它感官都静止不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多媒体课件中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形象的声音、生动又漂亮的图片、动与静的结合,完美地展示出教师要呈现的内容,但这时我们有没有想过,学生在用眼观察地时候,他们的人在哪里?手动了吗?身体动了吗?思维参与了吗?一张张图片固然生动形象,但教师在操作鼠标的时候却忽视了课堂的主体.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