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学生也能说会道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ackt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的学生,见少识浅,没有条件和机会积累丰富的知识,加上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多数外出打工,能与他们交流的仅限于电话,所以他们性格大多有些“内敛”,课堂上多数人处于沉默寡言状态。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乡村的孩子个性“张扬”起来,变得像城市孩子一样能说会道呢?
  首先,乡村老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扭转对能说会道的学生的认识。由于传统的影响,很多乡村教师总是拿孩子成绩衡量他们。对于那些善于言辞的孩子,如果成绩好那是锦上添花,如果成绩不好,那是夸夸其谈,不学无术。此等认识在年龄越大的人身上表现越明显。如果不改变这种认识,语文课就成了一潭死水,学生不是在题海里苦苦挣扎,便是和尚念经似的走过场。教师如何让农村的学生克服缺点,畅所欲言,能说会道,妙语连珠地“张扬”起个性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农村学生的“说”功。
  一.在读书积累中打好说的基础
  阅读是说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农村的学生“说”,就要想办法为农村的学生提供书源,创造条件,多读好书。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说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指导学生“多读、乐读”,这是“读”的取舍过程。多朗读并且背诵,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增强语感,而且也能锻炼学生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乡村没有图书馆,比较可行的便是,发扬蚂蚁精神,积累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孩子从家里带三至五本书来,一个班级足有几百册图书了,班级图书馆就建立起来了。让他们自己将自己图书编号归类,轮流管理,专人负责看护,互相交流阅读,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锻炼了生活和工作能力。
  二.提供舞台给学生说的机会
  学生每读完一本好书,总会有很多感受和看法,他们一定渴望找个知音一吐为快,特别是拥有共同阅读经历和经验的人。那么,老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他们在这个读书交流角落里找到用武之地。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要求篇幅的长短,但求真实,能和他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则更好。农村的学生只有把“说”的基础打好,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增长了自己的见闻,才能够随口道来,“说”得得心应手。日积月累,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口才,也提升了他们写作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这样由说到“辨论”,不就是个性张扬的过程吗?
  农村的孩子缺乏的就是“说”的机会,机会要靠老师为学生创造,经常有意的让学生在空旷处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扮演文中不同的角色表演朗读,针对社会中的热点举行辨论,在课前三分钟讲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背一句名言并说说对这句名言的认识等,都是很好的说的机会。
  三.细心指导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万事说着容易做着难。想让学生会说,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熟知学生心理,往往能在他们身处困境时候引领他们走出黑暗。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胆小担心,紧张词不达意,夸夸其谈不着边际,方言浓不敢张口等等。教师应该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指导他们大胆说。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扬长避短,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和个人的“说点”。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淡美的人性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自我,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说”中体现出“纯净”的语境优势。针对农村孩子,我给学生“说”的技巧是:
  1、“说”要动真情实感。这样长久的锻炼,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音色美感,而且理清了作者的思路,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内涵。
  2、“说”要迅速清晰。农村的孩子由于没见过大世面,锻炼机会少,所以应变能力一般较差。为了训练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经常有意识的进行快速提问,学生必须立即做出回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这种练习,这样锻炼了应变能力,也锻炼了思维能力。
  3、“说”要精辟。精辟就是“说”得要精致,要简明扼要,概括力强,要有“点睛”之语,也要注意音韵美、节奏美、整齐美,说起来琅琅上口,体现汉语的魅力,让人听了过耳难忘。
  在说中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禁锢的热情,激活他们沉睡的潜能,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愫,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能言善辩犹如享受滋味甘醇的美酒,这样也许才会真正让他们张扬个性。
  
  杨正林,教师,现居湖北郧县。
其他文献
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发现事物中隐藏着的价值的能力。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文章中“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内容来。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一、以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何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作文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有效教学是新世纪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形成世界主流。在主流的影响下,中国教育主动适应发展的趋势。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着时代精神,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
[教材·学情]:    本文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对于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总的来说这门课程是“着眼于鉴赏陶冶”,“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本专题希望学生能通过专题学习掌握抓住生活片段、选择典型细节、善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深切感受到人性美和人情美。最后活学活用,当堂训练,让学生运用这些描写手法进行短篇写作实践,然后朗读交流,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兆吉是在点灯时分接收到邀请的,邀请书被对方做成卡片模样,一把刀的形状,正滴着血,上面写了一行字:恭请兆吉先生于五月二日赴城西街老酒厂门口一聚。落款为:网友。兆吉看到卡片,笑一笑就过去了。结果对话框里出现一行字:兆吉,我的邀请函你收到了吗?在吗?   兆吉还以为刚才的卡片是一个搞笑QQ表情,原来是真的。他答应了一个字:恩。   对话就那样开始了。   网友:五一假期你们网吧放假的吧?   兆吉:不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准备”往往会把事情办糟。语文教学的效果不高,原因往往不在课内,而在课外,在于课前没有精心“准备”——有效预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所以,如果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就必须抓住有效预习这一环。    一、语文有效预习的目的    1、培养学习主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才会主动。如教学八年级上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政治家而言,《论语》或许是治国安民的一柄利器,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论语》更可作为为人处世的一剂良方。正确地为人,才能有效地处世。为人之道,大而化之,无外乎待己之道和待人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用言行向我们阐释了应当如何认识这一问题。    一.待己之道    1.重视修养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总是强调自己这
每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室门口总是飘出一首首情歌,《做我的老婆好不好》《只做你的男人》《爱情买卖》……学生们用稚嫩的嗓音唱出他们似懂非懂的旋律,他们在乎的不是歌曲的内容,而是这首歌是否流行;进入班级的QQ群,学生的个性签名许多都沾染着爱情的味道,学生的个人空间里,经常转载的也是《女孩子最在乎什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谁才是你真正的另一半吗》《一个男生可以等一个女生多久》等这些和爱情有关的篇章,通过转载阅
刘伟林的《秘密》是篇很有意味的小说。  《秘密》的真正意味并不在“秘密”本身,而是“秘密”背后的女性心理。母亲和姐姐的冲突,并非简单的家庭伦理冲突,而是隐含着特殊的女性心理。作者讲述母亲的“秘密”是假,真正的用意恰恰在于表现姐姐心理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既是獨特的,又富有一般性意义,因此值得关注。  作为家里的长女,姐姐在知道了母亲的“秘密”以后,通常的心理大概是羞愤和恐惧。为母亲的不守妇道而羞,
一.问题分析:    综观当今有关写作指导的文章,不难发现:研究写作技巧的比比皆是,而研究写作内容的寥寥无几。其实,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得多。当前学生作文所面临的最大困惑是不知道写什么好。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总感觉无所适从,磨蹭半天后,好不容易拼凑出来的文章叙写生活、富有真情实感、充满个性特色的记叙文几乎绝迹,而拿古人说事的议论文却充斥眼球,就连结构模式和写作套路也高度一致:开头概括作文材料,(不能概括
按照陈晓明先生的说法,一篇短篇小说,可以在某一点上达到非同寻常之处,就是它存在的理由。(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它毋需像长篇一样负载起家国历史、人物命运的沉重使命,只要能对生活进行一种异质性的把握,以瞬间照亮永恒,由片段洞见整体,就能抵达短篇的那种深刻性。金仁顺的《梧桐》看似寻常,不过是由年过六十的母亲的一场“黄昏恋”引起的母女怄气、和解的小故事,然而,作者却以高度的客观性、精湛的视觉化以及意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