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合并利培酮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帕罗西汀联用利培酮)28例,对照组(帕罗西汀)28例,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HAMD评分比较,第2周末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期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用利培酮治疗抑郁症有较好疗效,安全性好。
关键词 帕罗西汀 利培酮 抑郁症
资料与方法
2006年4月~2007年9月收治抑郁症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入组标准:年龄18~60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24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者。
帕罗西汀联用利培酮(研究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10岁。小学文化程度6例,初中文化程度10例,高中文化程度8例,大学以上文化程度4例;病程1.4~5.6年,平均8±4个月。
帕罗西汀组(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29±11岁。小学文化程度5例,初中文化程度12例,高中文化程度7例,大学以上文化程度4例。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入组前停用药物,清洗1周,随机将入组患者分为帕罗西汀组和帕罗西汀联用利培酮组。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给予初始剂量20mg/日,共治疗8周。
结 果
治疗前后各期HAMD评定比较见表1。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比较,从第2周末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4周末开始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89.29%,对照组总有效率28.5%,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各时期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有5-羟色胺、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Ostroff等进行了利培酮联合SSRI(5-HT重摄取抑制剂)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对8例重性抑郁症而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在原来应用SSRI的基础上加用利培酮,8例病人的症状均有改善。

帕罗西汀[1]与其他SSRI比较,帕罗西汀在体内抑制5-HT重摄取的能力最强[3],本研究结果显示,帕罗西汀合并利培酮治疗抑郁的HAMD评分与单用帕罗西汀比较,从第2周末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4周末至第8周末差异一直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起效较对照组快,显示帕罗西汀联用利培酮有抗抑郁效应,而且疗效强于单独应用,起效时间早于帕罗西汀组。
两组TESS评分各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联合疗法不增加不良反应。因此,帕罗西汀联用利培酮治疗抑郁症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卫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抗抑郁效应.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180.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姚芳传.情感性精神障碍.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6.
关键词 帕罗西汀 利培酮 抑郁症
资料与方法
2006年4月~2007年9月收治抑郁症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入组标准:年龄18~60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24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者。
帕罗西汀联用利培酮(研究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10岁。小学文化程度6例,初中文化程度10例,高中文化程度8例,大学以上文化程度4例;病程1.4~5.6年,平均8±4个月。
帕罗西汀组(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29±11岁。小学文化程度5例,初中文化程度12例,高中文化程度7例,大学以上文化程度4例。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入组前停用药物,清洗1周,随机将入组患者分为帕罗西汀组和帕罗西汀联用利培酮组。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给予初始剂量20mg/日,共治疗8周。
结 果
治疗前后各期HAMD评定比较见表1。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比较,从第2周末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4周末开始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89.29%,对照组总有效率28.5%,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各时期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有5-羟色胺、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Ostroff等进行了利培酮联合SSRI(5-HT重摄取抑制剂)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对8例重性抑郁症而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在原来应用SSRI的基础上加用利培酮,8例病人的症状均有改善。

帕罗西汀[1]与其他SSRI比较,帕罗西汀在体内抑制5-HT重摄取的能力最强[3],本研究结果显示,帕罗西汀合并利培酮治疗抑郁的HAMD评分与单用帕罗西汀比较,从第2周末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4周末至第8周末差异一直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起效较对照组快,显示帕罗西汀联用利培酮有抗抑郁效应,而且疗效强于单独应用,起效时间早于帕罗西汀组。
两组TESS评分各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联合疗法不增加不良反应。因此,帕罗西汀联用利培酮治疗抑郁症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卫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抗抑郁效应.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180.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姚芳传.情感性精神障碍.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