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现行污水处理厂市政二级出水脱氮效果差的问题,文中构建了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的缺氧-好氧(AO)两级生物滤池工艺,研究了进水碳氮比(C/N)、回流比及溶解氧(DO)浓度对反应器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在最优工况条件下进行了处理效能试验.结果表明:进水的C/N为4:1时,系统的脱氮效果最佳,并且在缺氧段实现了氨氮与硝态氮同步去除,持续提高C/N,系统整体处理效果并无明显增强;系统的脱氮效能随着回流比的提高而降低,选用最低回流比(100%)为最佳处理工况之一;好氧柱中的DO含量为2 mg/L时,回流至缺氧段的D
【机 构】
:
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山东省临沂市市政工程建设处,山东临沂 276000;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分院,山东济南 2501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现行污水处理厂市政二级出水脱氮效果差的问题,文中构建了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的缺氧-好氧(AO)两级生物滤池工艺,研究了进水碳氮比(C/N)、回流比及溶解氧(DO)浓度对反应器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在最优工况条件下进行了处理效能试验.结果表明:进水的C/N为4:1时,系统的脱氮效果最佳,并且在缺氧段实现了氨氮与硝态氮同步去除,持续提高C/N,系统整体处理效果并无明显增强;系统的脱氮效能随着回流比的提高而降低,选用最低回流比(100%)为最佳处理工况之一;好氧柱中的DO含量为2 mg/L时,回流至缺氧段的DO浓度最低,系统处理效果最佳.在选定的最优工况条件下,反应器运行稳定,系统出水中氨氮、总氮和化学需氧量(CODCr)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26±0.001)、(4.210±0.352)mg/L和(12.560±1.033)mg/L.数据表明该系统在最优工况条件下运行情况良好,脱氮效果明显,处理后水质指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其他文献
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以超滤/纳滤膜为核心建立饮用水净化工艺,考察纳滤膜对水质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纳滤膜对TOC、CODMn和TDS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CODMn质量浓度均稳定在1 mg/L以下,NF90和NF270的出水TOC质量浓度分别为1.63 mg/L和0.17 mg/L;NF90的出水TDS优于NF270,NF270的平均去除率为55.87%,NF90的平均去除率为96.97%;这两款膜对于不同分子量有机农药去除具有差异性,膜出水微囊藻毒素-LR的去除率都在90%以上,且出水质量浓度
文中通过对供水管网安全运行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研究,经实践总结,提出了一套供水管网安全运行智能化管理的构建方法和技术体系,可为供水管网安全运行提供一种新模式.通过对该体系的5个关键阶段进行研究,凝练形成了2个技术创新点,可为供水管网安全运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将技术体系应用于XX市智能管网项目,验证了该技术体系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最后,对供水管网安全运行智能化管理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北方某污水厂围绕MBBR为核心工艺进行提量改造,改造后污水厂出水水质指标均能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投加悬浮载体显著提升了系统好氧区硝化细菌的富集程度,其中,生物膜提供的硝化菌占比达到94.11%,实际硝化贡献率达到48.84%.另外,好氧区生物膜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现象在提高原水碳源利用率的基础上保证了系统低温下TN的达标.MBBR工艺实现了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的泥龄分置,通过降低污泥龄强化了系统生物除磷效果,在大幅度降低混凝剂PFC使用量的
通过物理结构修复、水质生态净化、生物群落恢复3个方面系统性地总结上海市在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中应用的相关生态修复技术及要点.目前,上海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中应用的物理结构修复主要涉及河道平面调整、断面设置、微地形塑造、生态护岸建设、硬质护岸改造等技术;水质生态净化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浮床技术、微生物净化技术、曝气增氧技术及其他新型的集成技术;生物群落恢复技术主要涉及陆域生态措施、水生植物恢复构建、水生植物投放等相关措施.文中旨在全面总结各类技术的同时概括其技术要点,为构建完善的黑臭水体治理体系、规范上海市黑臭水体生
排涝泵站作为城市防涝体系的重要环节,其设计规模是否满足实际需求,将直接影响城市内涝现象严重与否.以中山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水力模拟计算P=0.25、0.5、1、2、3、5、10、20、30、50、100 a这11种工况,对区域内的排涝泵站规模进行复核评估.计算结果显示,该区域4座排涝泵站整体规模缺口为22.04 m3/s,不足比例达40.81%;若泵站规模扩容至满足P=5 a排涝需求,该区域轻度内涝面积可减少24.1%,重度内涝面积可减少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