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三大文体之一的小说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从目前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来看,学生喜欢读而阅读效率不高是基本现状,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喜欢读是因为喜欢小说的情节,而对于小说中诸如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分析等内容学生则不太关注,从而导致小说阅读走向了“只看情节”的尴尬局面。
从语文的课程性质来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同时二者又是合二为一的整体。因此小说教学就不能只重视工具性,也不能只顾人文性,而是要在对作品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其内涵,从而获得丰富性体验。因此,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来构思教学过程。
一、了解创作背景,做到胸有成竹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的,必定是那个时代历史的见证,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阅读作品前就须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作品的内涵分析也才会更加到位。
如在《茶馆》的阅读中,老舍曾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说:“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那么,这里所指的“变迁”是何?是袁世凯死了,军阀混战,抗战结束了,内战要爆发了。了解到这一点,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在阅读中,如果学生没有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也就无法真正地去体会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这种现实下的小人物。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的方法较多,通常在教材中都会有简单的介绍。同时,教师也可在教学前通过互联网下载后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作品前进行了解,也可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了解。
二、分析作品情节,做到系统有序
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对作品的情节分析是基础。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初读中进行概括。如在对《祝福》的阅读中,教师可按照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的思路来引导学生,从而概括出祝福景象、祥林嫂寂然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初卖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的提纲,再根据这一提纲去阅读,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结构,读起作品来也就会更加系统化。其次,教师要在学生阅读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在《祝福》阅读中可用“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在临死前有什么遭遇”来作为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些问题,进而以问题“是什么把祥林嫂一步步逼向死亡”来探究祥林嫂死的根源,从而认识到鲁四叔、卫老婆子、柳妈一类人物所代表的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之毒之深。
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导性,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进行分析,但前提是学生要在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基础上进行。
三、品味人物语言,做到体会感悟
人物是小说中的三要素之一,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多的是将人物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进行揭示。因此,在教学中,对人物的语言品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以问题为引导来指引学生去体会作品中人物语言所蕴含的内涵。如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可用“‘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来引导学生认识到‘我’的“颓废、迷惘”,进而理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再如以问题“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当时对生死的思考,对“我一连几小时专心……我为什么要出生”,“一个人,出生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等语句进行体会。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阅读中对罗密欧这一形象的分析。“这是一个灯塔……欢宴的华堂”一句,羅密欧把朱丽叶当做灯塔,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也可见罗的钟情。再如“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摧残你的美貌”、“你的嘴唇上……红润的美艳”等都可见罗密欧的钟情。
多读作品,读中引导,逐步提高,这样,学生才会爱上小说,读好小说。
(责任编辑韦淑红)
从语文的课程性质来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同时二者又是合二为一的整体。因此小说教学就不能只重视工具性,也不能只顾人文性,而是要在对作品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其内涵,从而获得丰富性体验。因此,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来构思教学过程。
一、了解创作背景,做到胸有成竹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的,必定是那个时代历史的见证,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阅读作品前就须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作品的内涵分析也才会更加到位。
如在《茶馆》的阅读中,老舍曾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说:“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那么,这里所指的“变迁”是何?是袁世凯死了,军阀混战,抗战结束了,内战要爆发了。了解到这一点,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在阅读中,如果学生没有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也就无法真正地去体会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这种现实下的小人物。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的方法较多,通常在教材中都会有简单的介绍。同时,教师也可在教学前通过互联网下载后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作品前进行了解,也可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了解。
二、分析作品情节,做到系统有序
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对作品的情节分析是基础。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初读中进行概括。如在对《祝福》的阅读中,教师可按照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的思路来引导学生,从而概括出祝福景象、祥林嫂寂然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初卖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的提纲,再根据这一提纲去阅读,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结构,读起作品来也就会更加系统化。其次,教师要在学生阅读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在《祝福》阅读中可用“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在临死前有什么遭遇”来作为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些问题,进而以问题“是什么把祥林嫂一步步逼向死亡”来探究祥林嫂死的根源,从而认识到鲁四叔、卫老婆子、柳妈一类人物所代表的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之毒之深。
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导性,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进行分析,但前提是学生要在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基础上进行。
三、品味人物语言,做到体会感悟
人物是小说中的三要素之一,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多的是将人物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进行揭示。因此,在教学中,对人物的语言品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以问题为引导来指引学生去体会作品中人物语言所蕴含的内涵。如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可用“‘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来引导学生认识到‘我’的“颓废、迷惘”,进而理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再如以问题“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当时对生死的思考,对“我一连几小时专心……我为什么要出生”,“一个人,出生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等语句进行体会。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阅读中对罗密欧这一形象的分析。“这是一个灯塔……欢宴的华堂”一句,羅密欧把朱丽叶当做灯塔,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也可见罗的钟情。再如“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摧残你的美貌”、“你的嘴唇上……红润的美艳”等都可见罗密欧的钟情。
多读作品,读中引导,逐步提高,这样,学生才会爱上小说,读好小说。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