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以自己实际教学经历,从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审美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个性品质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列举了实例,为初中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数学 德育 渗透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能、作用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性资于学问,”反映的就是“学问”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同时对各学科任课教师也责无旁贷。
笔者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认为可以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在教学之初,对教材进行全面思考和分析,选择有针对性、教育性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审美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以及个性品质方面的教育。
一、从数学资料、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数学历史悠久,许多古代杰出的数学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收录了许多这方面的生动素材。教师要深入挖掘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结合学科特点,介绍我国数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古代数学家走在世界前列的数学思想和理论,我国对世界数学发展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国家;在对二项式定理的研究中,我国数学家杨辉发现二项式系数间的规律?——杨辉三角,要比欧洲最早的“帕斯卡三角”早了近四百年;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称之为割圆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对π值的研究,当时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他的数学论著《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开方术,线性方程组的理论,高次方程的解法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值解法、联立方程的解法比西方同类解法早1500年左右,解方程舍未知数的方法比西方早500多年。
在现代数学发展中,也涌现了如苏步青、华罗庚、陈景润、吴文俊等都对数学做出的卓越贡献,其爱国热情为我们铭记。
二、从概念、定理、公式等内容的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源于实践,反映的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此,数学中蕴含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如:从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从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可对学生进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运动变化、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通过数学归纳法,极限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特殊和一般,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对学生进行量质互变观点教育。从数、式的正与负、加与减等的转化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观点的教育。通过三角函数及解析几何等内容的教学,可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数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运动、转化、联系、统一等观点的教育。同时还应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分析为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形成科学思想打好基础。同时也将智育、德育有机结合,很自然地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思想家培根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美其实也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故事。
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具有既简单又深刻的概括性;黄金分割等方法的和谐性;数学方法的统筹性。圆、正方形等优美图形的简单又深奥;圆锥曲线、对称式子的和谐、奇异,甚至每一个数学、字
母的统一作用……都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美、具体的美、和谐的美、统一的美、奇异的美等方面的审美教育。
另一方面,数学美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点金术”,人们把它喻为“阿里巴巴叫开山洞大门的神秘咒符”,它可以使学生解脱自认为中“苦役”的数学学习生活,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四、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根据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政治思想教育,是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个民族的昌盛、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同时他们又促进了数学的迅猛发展。数学的应用如此之广,数学的作用如此之大,足可见数学的重要地位。今天的中学生,是明天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要使他们有历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好数学的热情。要使他们把远大的理想和现在的学习联系起来,为牢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与逻辑性都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凡是通过数学推理的结论必须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在学生练习中,要求学生要从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不畏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追求真理,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精神。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他们思维严谨、思考缜密、引用一个观点有出处,思考一个方法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
(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数学的解题过程中,往往不是一目了然就知道结果和方法,尤其是一些有难度的习题,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不放弃,想方设法找出解题思路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吃苦、锲而不舍、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做事品质。
(三)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精神。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比如认真备课与讲课,及时详细的批改和讲评作业,高质量的考试命题和准确无误的阅卷,百问不厌、耐心细致的课外辅导等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规范、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入鉆研和探讨,通过将一个数学问题经过各种变换,转化而引入另外问题的做法;在讲解数学定理时,如:祖暅原理、杨辉三角等内容时,可讲述他们的生平和他们呕心沥血的研究过程,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同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很多很多,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德育贯穿始终,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兰英: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2008年第5期
关键词:数学 德育 渗透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能、作用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性资于学问,”反映的就是“学问”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同时对各学科任课教师也责无旁贷。
笔者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认为可以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在教学之初,对教材进行全面思考和分析,选择有针对性、教育性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审美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以及个性品质方面的教育。
一、从数学资料、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数学历史悠久,许多古代杰出的数学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收录了许多这方面的生动素材。教师要深入挖掘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结合学科特点,介绍我国数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古代数学家走在世界前列的数学思想和理论,我国对世界数学发展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国家;在对二项式定理的研究中,我国数学家杨辉发现二项式系数间的规律?——杨辉三角,要比欧洲最早的“帕斯卡三角”早了近四百年;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称之为割圆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对π值的研究,当时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他的数学论著《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开方术,线性方程组的理论,高次方程的解法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值解法、联立方程的解法比西方同类解法早1500年左右,解方程舍未知数的方法比西方早500多年。
在现代数学发展中,也涌现了如苏步青、华罗庚、陈景润、吴文俊等都对数学做出的卓越贡献,其爱国热情为我们铭记。
二、从概念、定理、公式等内容的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源于实践,反映的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此,数学中蕴含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如:从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从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可对学生进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运动变化、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通过数学归纳法,极限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特殊和一般,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对学生进行量质互变观点教育。从数、式的正与负、加与减等的转化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观点的教育。通过三角函数及解析几何等内容的教学,可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数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运动、转化、联系、统一等观点的教育。同时还应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分析为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形成科学思想打好基础。同时也将智育、德育有机结合,很自然地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思想家培根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美其实也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故事。
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具有既简单又深刻的概括性;黄金分割等方法的和谐性;数学方法的统筹性。圆、正方形等优美图形的简单又深奥;圆锥曲线、对称式子的和谐、奇异,甚至每一个数学、字
母的统一作用……都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美、具体的美、和谐的美、统一的美、奇异的美等方面的审美教育。
另一方面,数学美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点金术”,人们把它喻为“阿里巴巴叫开山洞大门的神秘咒符”,它可以使学生解脱自认为中“苦役”的数学学习生活,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四、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根据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政治思想教育,是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个民族的昌盛、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同时他们又促进了数学的迅猛发展。数学的应用如此之广,数学的作用如此之大,足可见数学的重要地位。今天的中学生,是明天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要使他们有历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好数学的热情。要使他们把远大的理想和现在的学习联系起来,为牢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与逻辑性都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凡是通过数学推理的结论必须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在学生练习中,要求学生要从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不畏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追求真理,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精神。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他们思维严谨、思考缜密、引用一个观点有出处,思考一个方法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
(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数学的解题过程中,往往不是一目了然就知道结果和方法,尤其是一些有难度的习题,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不放弃,想方设法找出解题思路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吃苦、锲而不舍、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做事品质。
(三)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精神。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比如认真备课与讲课,及时详细的批改和讲评作业,高质量的考试命题和准确无误的阅卷,百问不厌、耐心细致的课外辅导等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规范、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入鉆研和探讨,通过将一个数学问题经过各种变换,转化而引入另外问题的做法;在讲解数学定理时,如:祖暅原理、杨辉三角等内容时,可讲述他们的生平和他们呕心沥血的研究过程,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同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很多很多,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德育贯穿始终,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兰英: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