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中的希望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g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鲁迅《野草》的二十三篇散文诗中,多笼罩以颓唐迷惘的情感色彩,《好的故事》则以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实现了从现实中的短暂抽离。其写作背景、行文内容、主题内涵值得深入剖析,不妨从《野草》的整体气质感知此文,也借此文的思想加深理解《野草》的内涵和鲁迅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鲁迅 《好的故事》 绝望与希望
  鲁迅曾说,《野草》 中的作品“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a,那么《好的故事》定是这些小花中称得上美丽的一朵。鲁迅用自己的反抗哲学,在绝望中与现实作抗争,孤独而执拗,现实的黑暗令他痛苦、压抑、彷徨,但支撑他走下去的,是“还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b,那声音是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持到底的决心。在《好的故事》 中,尽管是转瞬即逝的梦,但也是鲁迅彷徨在黑暗中看到的一丝短暂却珍贵的希望之光,尤其异于常人的,是其面对梦幻的理性与冷静。 《野草》 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鲁迅哲学沉思的流露,接下来,我们从写作背景、内容梳理及哲学思考三个角度来解读这篇精巧的短文。
  一、黑暗现实:万马齐喑究可哀
  这篇文章创作于1925年1月28日,属于《野草》 全集中的中间段,此时的鲁迅,面对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民,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孤独的灵魂忍受着内心的煎熬与矛盾。每每对鲁迅知人论世,我们总会联系起黑暗的现实,说多了有时却苍白了,感受不到是怎样的“黑暗”,也就难以设身处地地理解鲁迅的心情。此时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中国政局动荡不安,段祺瑞政府把持北京政权后,中国陷入了五四运动之后最黑暗的时期。民主、自由再次被封建逆流和专制思想吞噬,国之不国,民不聊生,面对内忧与外患,民众们依然在“吃人的社会”里麻木度日。作为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与爱国激情的“战士”,怎能心安?如何能不痛苦?从此文前后的文章中可一窥鲁迅的心境。创作于1924年9月24日的 《影的告别》 中,“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c的独白,道出了身为“历史中间物”d的无归宿感,也有黎明与黑暗所隐喻的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彷徨。在作于1925年元旦的 《希望》 一文中,作者写道:“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e,那么,这“好的故事”是“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吗?再从之后1925年3月2日写的《过客》 中,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内心深处宿命的召唤,让他不能休息,要继续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此时矛盾的心情,他是厌恶并痛恨这黑暗的现实的,只是苦于找不到可以改变现实的路,或者说即使找到,也难以彻底的改变。
  二、梦境易碎:泪滴春衫酒易醒
  进入文章,我们进入的是一个昏暗、阴沉的夜间书房,瘦小的鲁迅靠在椅背上,手捏一本《初学记》,正闭目出神,灯火暗淡,烟雾缭绕,窗外鞭爆繁响。这是昏沉的夜,象征的是与下文美好梦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昏暗现实。这一氛围的营造,既压抑又真实。接着,随着鲁迅蒙眬中的眼睛,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注意,这是鲁迅心底的声音,此时的鲁迅,不再是那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严峻面孔,他仿佛就是我们可亲的长辈,给我们娓娓道来一个故事。钱理群老师在讲鲁迅时曾讲道:“鲁迅说,《野草》是他自己的,因此是最具有鲁迅个性、最属于鲁迅个人话语的一个作品,于是就成为我们去接近鲁迅灵魂的一个窗口,或者提供了一个途径,我们可以通过《野草》 去了解那些也许是更真实的鲁迅的思想”f。因此,读到这里,油然升起一种与鲁迅先生近距离对话的荣幸之感,读者与作家的灵魂对话也由此开始。
  用鲁迅的话说,这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于是这梦便围绕一个“美”字徐徐展开了。作者一改往日写作手法的辛辣干脆,运用比喻、拟人、想象、动静结合等一系列景物描写手法,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语言简练而又意境宏大,让我们好似真的从现实中抽离,到达这片乌托邦。把人和事比作云锦,也只有鲁迅一人了,用在这里,既符合梦境的朦胧之感,也有鲁迅别具一格的个性体现,极富写意的境界。描写之际仍不忘回顾故乡曾经的美好,故乡是鲁迅笔下少有的温情之所,在多部作品中都可见故乡给他留下的回忆以及他对故乡的怀念。在这一段描写河中倒影时,有意味深长之句“,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合,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看似在描写水影中的解散与复原,实则暗示象征现实中改革前进的艰难,退一步易、进一步难。除此以外,作者还在段末强调“: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知道是这样便好,何必要说见到的都这样?这里体现的便是鲁迅的理性与冷静,曾经的改革是这样,现在的改革是这样,未来的也会是这样,以客观者的眼睛看待已经遇到的、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阻拦,既有身处其中的无奈,又有身出其外的理智。
  在这梦的水中画里,“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场景!美好、纯净、永恒。然而,请观察下一段里的美景,“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原是描绘美景的,怎的兀自安上了“枯”和“瘦削”?恐怕是作者也知道那美好太不真实,或者这美也是很脆弱的罢。
  但它终究是鲁迅《野草》 中少见的美好画面了,的确是寄寓了希望在里面的。“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辣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这样的交融与和谐,确实有几分在梦中的模糊色彩,也就自然地引出下文“現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接着再次出现鲁迅的重复式写法,此时的风景,是“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仍有那些“美的人和美的事”,与上文遥相呼应,如同深山中的回音,盘旋在人的耳际。这些美,作者“一一看见,一一知道”,或许这就是作者看到的未来生活?或许这就是这位暗夜里的思想者一人清醒的孤独发声?要做到“一一”,平日应当经常与他们“邂逅”吧,这是对新生活怎样的一种急迫期待?只有对朝思暮想的才会有这份熟悉与亲近吧,这不正是鲁迅行走在绝望中看到的希望之光吗。所以他“就要凝视他们……”这与我们见到梦寐以求的事物是一样的,恨不得把它看个够,看得仔细分明。然而这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还没来得及追赶,这“碎影”也旋即消失了。镜头又回到鲁迅的书房,大梦初醒,一切回到现实,美好如泡沫散去,恰可谓“泪滴春衫酒易醒”,这份希望是这么的脆弱缥缈,现实是这样赤裸裸的冰冷昏沉,让人不禁一同扼腕、痛惜、无奈。鲁迅也按捺不住,直接道出了心声,“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是啊,留存这样的希望在心底,绝望的抗战又有何畏惧呢。   除却对内容的剖析,我们不能忽略这篇文章中鲁迅的语言艺术之美,钱理群教授曾说:“鲁迅的语言,以现代白话文为主,又有机融入了中国古语、外来语与方言的成分,就把中国汉语的表意和抒情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又以极具个性化的不拘成规的创造,为提高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开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g。在本文的写景片段,我们便可窥见一斑。
  全文表达优美,语言精练,娓娓道来,结构前后呼应,紧凑完整,以“好的故事”为中心展开,脉络清晰,表面的美好与隐含的忧虑交织,主题含蓄深远。
  三、生命哲学:心事浩茫连广宇
  鲁迅曾经向一位《语丝》同人说过,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h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文章中品味一番作者寄寓的哲学思考。
  鲁迅在《希望》一文中引用裴多菲“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表达自己的虚无主义哲学和对绝望、希望的态度,在虚无中苦苦挣扎,在绝望中孤独前行,这是《野草》的整体思想和气质。从《秋夜》中带有分裂特征的“我”i,到《影的告别》中“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的彷徨,终于在沉重与压抑中出现了《好的故事》,带来了希望的微光,这正是本篇解读文章的标题由来,这是《野草》里“绝望中的希望”,也是鲁迅的内心里“绝望中的希望”,是给予读者一份期冀的梦的片段,也是支撑鲁迅坚持抗争的信念,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魯迅坚定的革命决心。
  然而,此文与普通的寄托美好希望的文章不同的地方在于,作者意识到了这美好是脆弱的、虚幻的,他向往之,但并不耽溺于之,他用理性、客观的视角观察着这一切。他明白美好亦是虚无,借这一切的破碎、消失,他在思考人生的孜孜追求到底有何意义,他对生命理想存在着怀疑审视,带着其“否定式”的思维方式,这许是受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尼采悲剧精神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来源于鲁迅自己的生命体验,他经历的失望、他看到的不堪、他作为“历史中间物”的特殊角色,让他不能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为世人预设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但他又跳出其外,这或许就是我们经常想要透过鲁迅的眼睛看待现实的原因罢。
  四、结语
  研究鲁迅,是绝望或是希望可能都不重要,因为它们自是虚无,然而当我们能够明白鲁迅为何绝望、如何在绝望中走下去,我们或许会更理解鲁迅“民族魂”之誉是名副其实。鲁迅既是历史的,又有现代性,他是民族的受难者、历史的负荷者、时代的思想者,他用黑暗里的眼睛唤醒无数沉睡中的人,也用犀利的笔触缔造了20世纪的中国民族性格。张承志先生曾说:“当人们四顾先哲,发现他们大都暧昧时,就纷纷转回鲁迅寻求解释”j。里尔克也曾在一首诗中说,“每当时代想最终总结自己的价值时,这个人总会生还”,那么鲁迅,应该就是“这个人”不错了。
  a 鲁迅:《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32年版,第208—209页。
  b 鲁迅:《野草·过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7—33页。
  c 鲁迅:《野草·影的告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d 鲁迅:《坟·写在〈坟〉后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222页。
  e 鲁迅:《野草·希望》,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6—18页。
  f 钱理群:《漫话鲁迅》,陆挺、徐宏主编:《人文通识讲演录·文学卷》(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g 钱理群:《说说说不尽的鲁迅》,《文学教育(上)》2012年第1期。
  h章衣萍:《古庙杂谈(五)》,京报副刊1925年3月31日。
  i 张洁宇:《审视,并被审视——作为鲁迅“自画像”的〈野草〉》,《文艺研究》2011年第12期。
  j 张承志:《鲁迅路口》,祝勇主编:《中国散文双年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作 者: 杨洁瑜,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
  编 辑: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而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点滴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摘 要:婆婆的夫家长辈地位在新时期开始松动,媳妇对她们的态度呈现出多种现代样式,也正是这些样式构成了近年来家庭伦理的“新婆媳形象”。20世纪80年代是韩国刚进入全球化的时期,西方文化把以共同体为主导人际关系的韩国传统转变为重视个人、私人空间等现代观念的社会,并将社会基本结构从大家庭拆解为核心家庭。这种情况之下最疏离的是老年人,尤其是老女人。韩国作家朴婉绪的《黄昏》里主要结构也是如此。本文通过对朴婉
又是女孩被害,又是滴滴!  仅仅三个月前,在河南郑州,一名空姐乘客遭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三个月后,在浙江温州,又有一名女孩被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不同的是,这次是在白天。  这起恶性事件,无疑刺痛了每个人敏感的神经。最新的消息的是:滴滴自8月27日起在国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并有2名高管被免职。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以及北京市、天津市交通运输、公安部门,对滴滴公司进行了联合约谈,表明了政府管理部门的态度和
思想品德学科就其性质或是定位而言,是一门德育课程。因此,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价,就不应该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或考试成绩的总结性评价,更应该通过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正确道德的践行。  新的高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
记得几年前,在曲阜的全球祭孔大典上,由几位知名学者和莘莘学子在古风荡漾、人文醇厚的先哲之侧,重新唱吟起了响彻了几千年的《论语》。并且,再次提出了中国古诗词的教学及如何还原中国古文化本来面貌的话题,引起了众人的思考。  一个现象是什么呢?我们当前的诗词教授中,分解支离,生搬硬套,强化形式,应付考试。背离了诗词的本意,就像我在高中时,一位老师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激情喷张,吟唱把玩,并且断言
摘 要:《到灯塔去》是英国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风格。作家创造了灯塔、窗和海浪等具有独特美学内涵的象征意象,展现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与死亡的话题。“灯塔”是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到灯塔去是人们战胜时间和死亡,完善和超越自我,获得重生的精神之旅;“窗”在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建立起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是他们观察
摘 要:《城堡》是卡夫卡的长篇代表作之一,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为研究者们所称道。卡夫卡对《圣经》的研读使得他的创作深受其影响,本文借助神话原型批评下的替罪羊理论,分析《城堡》中阿玛丽亚一家以及主人公K的悲剧形象,强调其徒劳的努力都是“替罪羊”这一特定身份造成的,揭示了“替罪羊”实质上是一种集体迫害机制。卡夫卡通过其塑造的替罪羊形象展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苦难和困境。  关键词:《城堡》 替罪
摘 要: 殷健灵十八岁在《少年文艺》发表处女作,由诗歌起步,从此与儿童文学结缘。她善于以女性特有的观察力用敏锐细腻的笔触探悉少年儿童隐秘曲折的心理世界,其一贯的作品多写青春期少女的迷茫、困惑、忧伤和成长。《一滴秘密的眼泪》从成年的“我”写起,通过寻找记忆之旅回溯“我”美好纯真的童年和朦胧悸动的青春期,反映出殷健灵对现代社会人们深陷于流行文化因而内心遭受蒙蔽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一滴秘密的眼泪》
摘 要:明末清初是个复杂的时代,政治黑暗、商品经济发达,人们思想解放、城市文化发达,身处朝代更替、内忧外患的文士们,思想心态就更为复杂。本文以社会历史研究法具体剖析当时文人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分析他们在这个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三种复杂矛盾的心态。  关键词:明末清初 思想心态 社会历史研究法  一、社会历史研究法  社会历史研究法,就是一种按照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去解释艺术活动的研究方法。正如法国哲学家
摘 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诗名极盛,其散文成就也很高。其中《闲情赋》 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篇,它是陶集中唯一一篇涉及男女情爱的文字。这是一篇美轮美奂的抒情小赋,它淋漓尽致地描写出诗人对伊人魂牵梦绕、如痴如狂的思慕,以及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这篇艺术创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当诗人热情地倾诉着他对伊人的思慕之情时,他追寻的不仅仅是美好的爱情,更是他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关键词:陶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