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数学的授课中,要应用多种授课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其中,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对于认知模型的构建,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解题效果,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解题中认知建模的深化作用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深化作用给出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认知模型
建模为数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是数学认知活动中的关键内容。在数学当中,一切数学概念,定理以及公式等,皆可称之为数学模型。认知活动为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的数学分析,提取以及猜想等对数学模型进行构建。在这样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会对其中的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益于学生掌握建模的数学思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会有极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建模是小学教学一直深入探究的课题。
1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小学生的年纪还比较小,兴趣是其产生认知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才能紧紧跟住教师的教学脚步,不被动学习,将学习当做一种享受,教学质量会有明显的提升。此外,兴趣还有益于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产生长期的学习兴趣。现在,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授课中,引导学生应用认知建模的形式解决数学问题,可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排斥对数学的学习。所以,在实际解题中,要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集合,以学生周围的例子渗透认知建模的思想,可提升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将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会主动对其进行思考。例如:学生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很少会对知识主动产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调动起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可以引用朝三暮四等成语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构建认知模型,将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具体,提升解题的趣味性,避免学生机械的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提高了解题的效率。
2体现认知建模的过程,循序渐进
在解题的过程中,构建认知模型,学生通常会经历的阶段为:准备模型、假设模型、构建模型、应用模型等步骤。其中具体的应用为:
2.1准备认知模型
对模型的构建会依靠相关的现实情境,在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之后,要将非本质的因素舍弃,将本质上的因素保留,这样才能构建好认知模型。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数学问题,深入挖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置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一些问题,为之后认知模型的构建打好基础。例如:在《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运动员比赛的场景。在观看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为什么内跑道的运动员很快便追上了外跑道的运动员等。这时,要引导学生提炼视频当中关键信息,对跑到的构成进行分析,学生很快便会发现跑到的外跑道与内跑道长度不相等,所以会设置不同的起跑线。这样的情境展现形式,会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将其作为被背景为之后模型的構建打下了基础,有益于学生之后对于圆的学习。
2.2假设认知模型
结合认知模式构建的特征以及解题的目的,要对数学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抽象概括,以便将问题简化,用正确的语言提出假设,这也是构建认知模型的关键。但如果建设太细致,会影响之后解题的进行,因此,要对问题的主次进行辨别,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把握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2.3构建认知模型
在对认知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对选择好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会对认知建模产生直接的影响。正确的策略选择,有益于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因此,要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特征作为出发点,让学生自己应用合理的建模策略,感受解题的过程。例如:在10米的花坛中,每2米要栽种1朵玫瑰花,需要栽种两排,一种需要栽种多少朵玫瑰。如果学生直接应用列式的形式解决问题,有些学生会没有解题的思路,因此要引导学生应用认知建模的形式解决问题。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的形式先将情境图画出来,也可利用列表的形式体现数量关系,以便学生能够总结出花朵总数=总长/间隔长 1。
2.4应用认知模型
对认知模型的建立有益于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对于认知模型的构建一定要回归到实际问题当中,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问题解决。在构建认知模型的过程中,并不是学生对问题进行认知的终点,只有应用数学认知模型,将其还原为数学问题并将其解决,才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重大的帮助作用。
3有益于深入数学的本质,深化理解数学问题
小学生对于认知的规律为从形象开始,再到抽象最后再到形象,根据这一特征,学生在构建认知模型时要强调对其的引导,以便学生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例如: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将总结出来的模型应用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有益于学生的思维培养,避免了学生对于机械公式的套用,深化对认知模型的理解以及进一步认知。学生会在其中感受到构建认知模型的重要性,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住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提升学习的效果。
4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的学习中,认知模型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益于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上升有明显的帮助作用,更能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各项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月,崔光佐.利用认知建模深化解析小学数学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2):104-110.
[2]张宏伟.浅谈小学数学建模的策略[J].学周刊,2015,(13):60-61.
[3]庄惠芬.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育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5):59-60.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认知模型
建模为数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是数学认知活动中的关键内容。在数学当中,一切数学概念,定理以及公式等,皆可称之为数学模型。认知活动为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的数学分析,提取以及猜想等对数学模型进行构建。在这样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会对其中的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益于学生掌握建模的数学思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会有极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建模是小学教学一直深入探究的课题。
1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小学生的年纪还比较小,兴趣是其产生认知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才能紧紧跟住教师的教学脚步,不被动学习,将学习当做一种享受,教学质量会有明显的提升。此外,兴趣还有益于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产生长期的学习兴趣。现在,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授课中,引导学生应用认知建模的形式解决数学问题,可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排斥对数学的学习。所以,在实际解题中,要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集合,以学生周围的例子渗透认知建模的思想,可提升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将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会主动对其进行思考。例如:学生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很少会对知识主动产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调动起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可以引用朝三暮四等成语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构建认知模型,将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具体,提升解题的趣味性,避免学生机械的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提高了解题的效率。
2体现认知建模的过程,循序渐进
在解题的过程中,构建认知模型,学生通常会经历的阶段为:准备模型、假设模型、构建模型、应用模型等步骤。其中具体的应用为:
2.1准备认知模型
对模型的构建会依靠相关的现实情境,在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之后,要将非本质的因素舍弃,将本质上的因素保留,这样才能构建好认知模型。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数学问题,深入挖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置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一些问题,为之后认知模型的构建打好基础。例如:在《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运动员比赛的场景。在观看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为什么内跑道的运动员很快便追上了外跑道的运动员等。这时,要引导学生提炼视频当中关键信息,对跑到的构成进行分析,学生很快便会发现跑到的外跑道与内跑道长度不相等,所以会设置不同的起跑线。这样的情境展现形式,会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将其作为被背景为之后模型的構建打下了基础,有益于学生之后对于圆的学习。
2.2假设认知模型
结合认知模式构建的特征以及解题的目的,要对数学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抽象概括,以便将问题简化,用正确的语言提出假设,这也是构建认知模型的关键。但如果建设太细致,会影响之后解题的进行,因此,要对问题的主次进行辨别,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把握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2.3构建认知模型
在对认知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对选择好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会对认知建模产生直接的影响。正确的策略选择,有益于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因此,要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特征作为出发点,让学生自己应用合理的建模策略,感受解题的过程。例如:在10米的花坛中,每2米要栽种1朵玫瑰花,需要栽种两排,一种需要栽种多少朵玫瑰。如果学生直接应用列式的形式解决问题,有些学生会没有解题的思路,因此要引导学生应用认知建模的形式解决问题。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的形式先将情境图画出来,也可利用列表的形式体现数量关系,以便学生能够总结出花朵总数=总长/间隔长 1。
2.4应用认知模型
对认知模型的建立有益于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对于认知模型的构建一定要回归到实际问题当中,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问题解决。在构建认知模型的过程中,并不是学生对问题进行认知的终点,只有应用数学认知模型,将其还原为数学问题并将其解决,才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重大的帮助作用。
3有益于深入数学的本质,深化理解数学问题
小学生对于认知的规律为从形象开始,再到抽象最后再到形象,根据这一特征,学生在构建认知模型时要强调对其的引导,以便学生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例如: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将总结出来的模型应用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有益于学生的思维培养,避免了学生对于机械公式的套用,深化对认知模型的理解以及进一步认知。学生会在其中感受到构建认知模型的重要性,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住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提升学习的效果。
4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的学习中,认知模型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益于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上升有明显的帮助作用,更能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各项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月,崔光佐.利用认知建模深化解析小学数学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2):104-110.
[2]张宏伟.浅谈小学数学建模的策略[J].学周刊,2015,(13):60-61.
[3]庄惠芬.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育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