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十分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呈现的方式丰富多彩。如何运用新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开展数学教学呢?现笔者就低年级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对备课的一些思考。
一、总体把握,注意留白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因此,很多教师备课非常认真、详细,可谓“尽善尽美”。但是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不能准确预设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态生成,这样精心设计的教案就不能按原有思路实施。因此,笔者在备课时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理清思路框架,改变以往师生问答的详案方式,抓住重、难点设计主要环节,并概括成标题,给教学留下一定的空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时空。这样,教学时就可以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根据学情整体把握教学进程,有助于教学灵感的发挥。
例如,教学5以内的加法时,笔者把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1)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2)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加法的含义。这一环节又分为三个层次,即摆圆片说算式、看图联想列式、看算式摆小棒。(3)拓展应用,加深理解加法的含义。这样设计,使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拘泥于细节,课上得更“大气”。
二、精心准备教具、学具
新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开展富有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调动学生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例如,“森林运动会”“小蚂蚁找家”“小白兔采蘑菇”“拼拼搭搭”等活动学生很熟悉也很喜欢,教学中要让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变静为动,让学生置身于这些活动情境中,课前必须做大量的工作,精心准备学具和教具。
首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准备学具。例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前,布置学生回家找出要认识几种图形的物体。在拼拼搭搭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使用自己从生活中精心找来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学具时,积极探索的欲望更强烈,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情感。
其次,精心准备创设情境所需的教具。创设情境不能仅限于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农村小学,可结合地方特点,自制教具,创设鲜活、生动的活动情境。例如,教学加减法含义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笔者制作了各种小动物头饰等教具,让学生扮成小猴、小白兔摘桃、采蘑菇,在充满童趣的游戏情境中动态地去理解合并(增加)用加法、去掉(减少)用减法的算理。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三、分析教材特点,找准学习起点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而一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已有知识经验也不多,如何让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可能呢?笔者认为,备课时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特点,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以往备课时,我们找学习起点一般是从新旧知识的逻辑起点去思考准备,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已有的现实起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显得很被动。
例如,新教材把加、减法应用题这部分内容分散编排到有关练习中去教学,呈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基本舍去了三句话的应用题标准结构,意在让学生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然而,实践过程中却发现许多学生对这样的应用题有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理解题意能力差,解决问题之前连题目都很难读懂,还怎样去思考?其次,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一改以往的分类编排、分类训练的模式,基本无固定模式可依。同一个练习中,有时会出现几种结构的应用题,而一年级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图式还很少,往往不能分清已知量和要求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不精心研究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处理不好继承与批判二者的关系,就会觉得这一部分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使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仍流于形式。笔者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摸索,发现学生学习加、减法应用题前对数的分合这一认知图式已烂熟于心,因此在教学加、减法应用题时,运用数的分合这一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学会把应用题的三个量与这一认知图式建立联系。数形结合为学生沟通了解决实际问题与数的计算的联系,使学生既能轻松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又很容易地分析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责编 黄 海)
一、总体把握,注意留白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因此,很多教师备课非常认真、详细,可谓“尽善尽美”。但是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不能准确预设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态生成,这样精心设计的教案就不能按原有思路实施。因此,笔者在备课时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理清思路框架,改变以往师生问答的详案方式,抓住重、难点设计主要环节,并概括成标题,给教学留下一定的空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时空。这样,教学时就可以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根据学情整体把握教学进程,有助于教学灵感的发挥。
例如,教学5以内的加法时,笔者把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1)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2)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加法的含义。这一环节又分为三个层次,即摆圆片说算式、看图联想列式、看算式摆小棒。(3)拓展应用,加深理解加法的含义。这样设计,使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拘泥于细节,课上得更“大气”。
二、精心准备教具、学具
新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开展富有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调动学生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例如,“森林运动会”“小蚂蚁找家”“小白兔采蘑菇”“拼拼搭搭”等活动学生很熟悉也很喜欢,教学中要让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变静为动,让学生置身于这些活动情境中,课前必须做大量的工作,精心准备学具和教具。
首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准备学具。例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前,布置学生回家找出要认识几种图形的物体。在拼拼搭搭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使用自己从生活中精心找来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学具时,积极探索的欲望更强烈,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情感。
其次,精心准备创设情境所需的教具。创设情境不能仅限于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农村小学,可结合地方特点,自制教具,创设鲜活、生动的活动情境。例如,教学加减法含义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笔者制作了各种小动物头饰等教具,让学生扮成小猴、小白兔摘桃、采蘑菇,在充满童趣的游戏情境中动态地去理解合并(增加)用加法、去掉(减少)用减法的算理。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三、分析教材特点,找准学习起点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而一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已有知识经验也不多,如何让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可能呢?笔者认为,备课时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特点,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以往备课时,我们找学习起点一般是从新旧知识的逻辑起点去思考准备,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已有的现实起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显得很被动。
例如,新教材把加、减法应用题这部分内容分散编排到有关练习中去教学,呈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基本舍去了三句话的应用题标准结构,意在让学生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然而,实践过程中却发现许多学生对这样的应用题有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理解题意能力差,解决问题之前连题目都很难读懂,还怎样去思考?其次,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一改以往的分类编排、分类训练的模式,基本无固定模式可依。同一个练习中,有时会出现几种结构的应用题,而一年级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图式还很少,往往不能分清已知量和要求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不精心研究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处理不好继承与批判二者的关系,就会觉得这一部分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使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仍流于形式。笔者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摸索,发现学生学习加、减法应用题前对数的分合这一认知图式已烂熟于心,因此在教学加、减法应用题时,运用数的分合这一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学会把应用题的三个量与这一认知图式建立联系。数形结合为学生沟通了解决实际问题与数的计算的联系,使学生既能轻松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又很容易地分析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责编 黄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