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7月21日,印度首次试射了新型战术地地弹道导弹“普拉哈尔”(题图),并宣称这是印度导弹开发的巨大成就。但随着“普拉哈尔”测试照片的公布,外界对它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为什么外界会对“普拉哈尔”产生疑问?其技术来源和实际性能又如何呢?
其技术来自何处?
目前,印度共公布了两次“普拉哈尔”的图像。一次是在印度航空展上展示了“普拉哈尔”发射系统的模型。另一次是“普拉哈尔”导弹的首次试射。此外,印度官员还零星透露了一些“普拉哈尔”的大致性能参数。从这些信息可以大致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普拉哈尔”。
导弹弹体布局 “普拉哈尔”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似曾相识,与近年来频频试验、并让印度欢欣鼓舞的自主反导系统中的低层防御导弹AAD如出一辙。两者都采用了太长径比设计,外形如一支硕大的标枪。尾部的两组弹翼特别抢眼,采用了截尖三角翼设计,主弹翼面积较大,其后面的一组小型舵翼位于导弹发动机根部。两者弹体的长径比大致均为10:1,弹翼与舵翼位置比例完全相同。上次印度媒体公布的AAD长7.5米,质量约为1.2吨,直径小于0.5米。这次印度官员透露的“普拉哈尔”长7.3米,质量约为1.28吨,直径0.42米。考虑到战斗部和制导系统的不同以及新闻报道的模糊性,两者的外观尺寸和发射重量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基本可以肯定,“普拉哈尔”和AAD在导弹弹体总体布局设计上是同一技术来源。
导弹发射系统 从公布的照片来看,“普拉哈尔”和AAD的测试发射车基本是完全一样的,都采用商业8×8轮式卡车底盘,具有运输、起竖和发射功能。导弹起竖后,底盘前部和后部各有两个支撑与调平液压臂。发射系统前部为发电机和变配电装置箱,排气过滤装置位于发电机箱上,后面为液压动力箱。从外观看,导弹发射架只能呈最大45°角折合到发射车上。两者的发射架完全一样,只是“普拉哈尔”采用了与整车一样的迷彩涂装,而AAD为测试状态的黄色涂装。在静态展示照片中可以看出,“普拉哈尔”在发射架下使用了与“大地”弹道导弹一样的导流槽,可以在发射时将尾焰引导到两侧,避免尾焰从地面反射回弹尾,产生烧蚀损害。
从发射架无法完全折合回发射车可以看出,这次发射照片中的发射系统与AAD一样只是测试用,而非最终的作战部署状态。在航展中展示的“普拉哈尔”发射系统,才有可能成为最终部署状态的模式。从照片看,未来部署系统采用牵引车方式部署,拖车为3轴底盘。按照“普拉哈尔”导弹长7.5米计算,后部导弹承载部分就有近8米的长度,加上前部的发电机和配电箱,总长度将超过13米,再加上牵引车头,全车总长度将超过16米。从展示照片还可以看出,发射架为上下两层,每层3枚弹。由于是展示状态,因此导弹舱间没有隔离与蒙皮,估计部署状态会像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一样为半封闭发射箱。在运输状态时,发射箱可以通过收缩底部的液压支撑臂整体放平在运载底盘上,这与测试发射架日月显不同。
导弹射程印度媒体称“普拉哈尔”可以在4分10秒内飞行到35千米高度后打击150千米外的目标,那么AAD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呢?从历次AAD的拦截试验看,它都是在15~20千米高度实施的拦截。印度自称该导弹可以在30千米高度拦截导弹,这意味着其实际飞行高度要远大于此。“普拉哈尔”作为对地打击的弹道导弹,最大射程是在45°~60°弹道倾角下得到的。AAD对空拦截通常采用60°~90°发射角,如果降低AAD的发射角,虽然降低了其弹道最高点,但可以得到最大飞行弹道距离。因此,从射程上看,现在所知的两者飞行高度和射程参数并不矛盾,当然也不排除印度对AAD进行改造以增大射程的可能。例如,苏联的S-75(SA-2)地空导弹在使用未加改动的配置时,弹道距离只有约60千米,改为战术弹道导弹时,弹道距离可增至155千米。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普拉哈尔”和AAD的导弹总体布局与测试发射系统基本是一样的。那么,在技术上将防空导弹改为地地弹道导弹是否可行呢?
“普拉哈尔”是由防空导弹改装的吗?
防空导弹的弹道导弹改装案例 由防空导弹改为弹道导弹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奈基”防空导弹,美国陆军曾对其进行过尝试,但没有服役。此后韩国不但将其变为现实,而且在1978年4月实际部署了射程139千米的“奈基”地地弹道导弹——“玄武”。苏联也曾将舰载防空导弹SA-N-3和SA-N-4改装为打击舰船等水面目标的弹道导弹。美国还曾尝试过改装舰空导弹。它在发展“标准”3的同时,曾以“标准”2为基础开发过序号为“标准”4的舰对陆攻击导弹。该导弹采用GPS制导,射程可以达到380千米,可对陆地目标实现精确打击,但该项目最终由于任务不明确而中途夭折。
另一个经常被改装的是著名的SA-2防空导弹。外界媒体曾报道我国的B611战术弹道导弹系统就是源于SA-2,这个我们无从考证。但伊朗利用退役的SA-2成功改装了“雷声”岸对舰导弹,并在2011年7月进行了测试,导弹准确击中了预先设置在波斯湾上的海面目标。印度“大地”导弹最初的技术也是源于SA-2,其两台发动机是由SA-2的火箭发动机改进而来的。可见,将防空导弹改装为地地弹道导弹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防空导弹怎样改为弹道导弹? 将防空导弹改装为弹道导弹比单纯发展弹道导弹要简单得多,不需要对导弹结构作大的改装,因此总体布局会保持原样,这就是“普拉哈尔”和AAD外观高度近似的原因。这种改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更换制导系统。防空导弹制导通常是通过火控雷达指令引导导弹飞向目标,或者在预定高度和方向打开自主导引头,实现与空中目标的交汇。弹道导弹通常采用惯性制导系统,所有飞行都按照地面预设的程序进行,或者利用GPS、雷达成像末制导系统将导弹导引到目标点。防空导弹的大部分飞行过程是有动力的,而弹道导弹大部分弹道依靠惯性无动力飞行。其次,更换战斗部。防空导弹打击目标的坚固性不高,因此其战斗部通常在20千克左右。对地导弹打击的多是地面加固目标,其战斗部通常在150千克以上。例如,S-200防空导弹的战斗部大小只有“飞毛腿”的约五分之一,而导弹的初始发射重量却要大得多。因此需要将防空导弹体积和质量较小的战斗部更换为质量和威力更大的战斗部。第三,简化控制系统。弹道导弹飞行轨迹相对简单,不需要防空导弹复杂的制导飞行过程,因此其控制系统可以得到简化。例如,防空导弹的安全解保装置是保证导弹在给定的时间内未击中目标时自毁,以防落在己方目标上爆炸。改为弹道导弹后,不需要自毁功能,因此该系统可以省去。最后,防空导弹为保证紧密跟踪目标,都有灵活的气动控制装置,这个大多数弹道导弹都不需要。更换和简化系统为增大战斗部提供了有效载荷空间。 此外,地地导弹对导弹加速性不像防空或反导导弹要求的那样高,因此在燃料使用和发动机设计方面的技术标准也相对低,这使降低其生产成本和技术要求成为可能。印度军方之所以可以在几乎没有什么前兆的情况下很快推出“普拉哈尔”导弹,正是由于其采用了将AAD改装为地地弹道导弹的做法。
“普拉哈尔”的技术特点
从印度公布的“普拉哈尔”导弹测试系统组成和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普拉哈尔”在技术和性能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作战反应快,但打击精度有限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主席萨拉斯瓦特在2011年7月“普拉哈尔”成功试射后强调,“普拉哈尔”导弹的战场反应速度很快,在紧急情况下只需2~3分钟即可完成发射准备,这是使用液体燃料的“大地”导弹望尘莫及的。AAD作为防空反导武器,快速反应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它采用的固体燃料技术,不但使其体积与液体燃料导弹相比大幅缩小,而且无需加注液体燃料,作战准备更加简单,缩短了发射准备所需时间。由于“普拉哈尔”的射程只有150千米,因此很可能采用惯性制导方式,而且为了给战斗部让出空间,无法安装复杂的制导装置,其打击精度较为有限。
技术通用,但未来发展受限 将AAD改装为“普拉哈尔”导弹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但节省了大笔的初始研发经费,而且在服役时两者的诸多零部件相互通用,可以减少维护和保养费用。这两种导弹甚至可以在同一家工厂生产,或者在必要时拆除相同的零部件组装成需要的导弹。但也要看到,AAD导弹的长径比已达到10:1,已难以增加火箭级或导弹长度来进一步提高载荷能力或射程。除非增大导弹直径,但这需要重新设计发动机,显然不如对导弹总体进行重新设计开发。这使“普拉哈尔”导弹的未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机动部署,但整体系统笨重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官员透露“普拉哈尔”的重量约为1.28吨,加上发电、液压传动等设备,采用测试用的发射车也绰绰有余。但印度设想“普拉哈尔”系统使用6联装发射箱,单是导弹的总重量就接近8吨。采用8×8底盘作为运输一起竖一发射三用车的“大地”导弹的重量只有4.6吨,测试发射车采用的同样底盘显然已经不适合多联装的“普拉哈尔”。因此印度设计了3轴载重拖车来装载运输多联装的“普拉哈尔”导弹发射箱,这使其可以在印度的等级公路上机动。但它的整车长度超过16米,导弹发射系统总重较大,这不但使其转弯半径变大,还对道路载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笨重的运载系统反而限制了“普拉哈尔”的地面机动性。
单元火力强,但弹头威力不大 印度官员透露,“普拉哈尔”采用模块化设计,导弹能从不同的平台发射,一般是6枚导弹集成到一个箱式发射器中,非常适合运输和储存。除多管火箭炮系统外,6联装导弹发射箱设计在世界导弹系统中并不多见。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系统”采用两联装发射箱,俄罗斯的“圆点”为单车单枚设计,最新的“伊斯坎德尔”导弹也只是两枚设计,因此“普拉哈尔”发射单元的火力强度较大。但它由防空反导导弹改装而来,弹头重量估计只有150千克,不会超过200千克,这限制了它的破坏威力。
“普拉哈尔”的作战运用
前沿火力支援,弥补火力空白 印度陆军在近年推出的冷启动理论认为,印度军队应该对巴基斯坦军队进行快速的联合进攻性行动,主要目标是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以及不给巴基斯坦军队任何反应时间。这一理论需要把军队进攻性力量分为8个更小规模的合成战斗集团,包括机械化步兵、炮兵和装甲部队。这些力量相互掩护进攻,在充分的空中力量支援和炮火打击支援下,在72至96小时内迅速推进到巴基斯坦。但由地地导弹和火箭炮组成的支援火力不连续,无法达成前沿支援目的。印度“皮纳卡”火箭炮的最大射程为40千米,“旋风”为90千米,“大地”导弹的射程为150~350千米。“普拉哈尔”导弹射程150千米,可以填补“皮纳卡”、“旋风”火箭炮与“大地”系列近程弹道导弹之间的火力空白,形成连续衔接的梯次火力。
大规模齐射,遮断敌战役进攻 在“普拉哈尔”导弹完成试验后,《印度教徒报》称,未来“普拉哈尔”将部署到印度陆军炮兵部队,成为打击敌战役纵深的利器,将使印军在边境有争议地区享有巨大的火力优势,随时能给对手“下一场导弹雨”。在发现巴基斯坦等国发动地面攻击时,印度陆军可以使用单元火力强大的“普拉哈尔”实施大规模齐射,对实施大规模战役进攻的地面部队实施遮断打击。
远程精确打击,实施战略攻击 印度官员称,“普拉哈尔”导弹可配备不同类型的弹头,对战术和战略目标进行打击。实际上,对印度边境而言,在许多方向上150千米距离的目标已经具有战略意义了。一旦“普拉哈尔”成为印度陆军的主战武器,它的打击距离和精度将会得到提高,以便更好地完成战略纵深打击的任务。
延伸炮兵火力,伴随前沿推进 印度军方官员称,未来“普拉哈尔”导弹将取代印军现役的非制导火箭弹,在“大地”2导弹逐步转为战略导弹后,“普拉哈尔”将成为印军主要的战术导弹。2011年6月,印度陆军透露,已经在东北部与中国交界地带增加了两个师,并在北部、东部以及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部署了打击力量。这些前沿部队在向争议区推进过程中,需要清除前方防御目标,并伴随火力掩护。在这一地区部署火炮并在山区推进十分困难,而且火力射程较近无法跟进部队的地面推进,而空中力量可能受到制约,因此“普拉哈尔”可以实施火力机动和延伸,为地面部队提供延伸火力。
虽然“普拉哈尔”可能在印度地面力量使用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它与生俱来的防空与对地使用的两面性,恐怕使其在哪儿都无法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最终处于发展与使用的尴尬境地。
其技术来自何处?
目前,印度共公布了两次“普拉哈尔”的图像。一次是在印度航空展上展示了“普拉哈尔”发射系统的模型。另一次是“普拉哈尔”导弹的首次试射。此外,印度官员还零星透露了一些“普拉哈尔”的大致性能参数。从这些信息可以大致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普拉哈尔”。
导弹弹体布局 “普拉哈尔”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似曾相识,与近年来频频试验、并让印度欢欣鼓舞的自主反导系统中的低层防御导弹AAD如出一辙。两者都采用了太长径比设计,外形如一支硕大的标枪。尾部的两组弹翼特别抢眼,采用了截尖三角翼设计,主弹翼面积较大,其后面的一组小型舵翼位于导弹发动机根部。两者弹体的长径比大致均为10:1,弹翼与舵翼位置比例完全相同。上次印度媒体公布的AAD长7.5米,质量约为1.2吨,直径小于0.5米。这次印度官员透露的“普拉哈尔”长7.3米,质量约为1.28吨,直径0.42米。考虑到战斗部和制导系统的不同以及新闻报道的模糊性,两者的外观尺寸和发射重量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基本可以肯定,“普拉哈尔”和AAD在导弹弹体总体布局设计上是同一技术来源。
导弹发射系统 从公布的照片来看,“普拉哈尔”和AAD的测试发射车基本是完全一样的,都采用商业8×8轮式卡车底盘,具有运输、起竖和发射功能。导弹起竖后,底盘前部和后部各有两个支撑与调平液压臂。发射系统前部为发电机和变配电装置箱,排气过滤装置位于发电机箱上,后面为液压动力箱。从外观看,导弹发射架只能呈最大45°角折合到发射车上。两者的发射架完全一样,只是“普拉哈尔”采用了与整车一样的迷彩涂装,而AAD为测试状态的黄色涂装。在静态展示照片中可以看出,“普拉哈尔”在发射架下使用了与“大地”弹道导弹一样的导流槽,可以在发射时将尾焰引导到两侧,避免尾焰从地面反射回弹尾,产生烧蚀损害。
从发射架无法完全折合回发射车可以看出,这次发射照片中的发射系统与AAD一样只是测试用,而非最终的作战部署状态。在航展中展示的“普拉哈尔”发射系统,才有可能成为最终部署状态的模式。从照片看,未来部署系统采用牵引车方式部署,拖车为3轴底盘。按照“普拉哈尔”导弹长7.5米计算,后部导弹承载部分就有近8米的长度,加上前部的发电机和配电箱,总长度将超过13米,再加上牵引车头,全车总长度将超过16米。从展示照片还可以看出,发射架为上下两层,每层3枚弹。由于是展示状态,因此导弹舱间没有隔离与蒙皮,估计部署状态会像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一样为半封闭发射箱。在运输状态时,发射箱可以通过收缩底部的液压支撑臂整体放平在运载底盘上,这与测试发射架日月显不同。
导弹射程印度媒体称“普拉哈尔”可以在4分10秒内飞行到35千米高度后打击150千米外的目标,那么AAD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呢?从历次AAD的拦截试验看,它都是在15~20千米高度实施的拦截。印度自称该导弹可以在30千米高度拦截导弹,这意味着其实际飞行高度要远大于此。“普拉哈尔”作为对地打击的弹道导弹,最大射程是在45°~60°弹道倾角下得到的。AAD对空拦截通常采用60°~90°发射角,如果降低AAD的发射角,虽然降低了其弹道最高点,但可以得到最大飞行弹道距离。因此,从射程上看,现在所知的两者飞行高度和射程参数并不矛盾,当然也不排除印度对AAD进行改造以增大射程的可能。例如,苏联的S-75(SA-2)地空导弹在使用未加改动的配置时,弹道距离只有约60千米,改为战术弹道导弹时,弹道距离可增至155千米。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普拉哈尔”和AAD的导弹总体布局与测试发射系统基本是一样的。那么,在技术上将防空导弹改为地地弹道导弹是否可行呢?
“普拉哈尔”是由防空导弹改装的吗?
防空导弹的弹道导弹改装案例 由防空导弹改为弹道导弹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奈基”防空导弹,美国陆军曾对其进行过尝试,但没有服役。此后韩国不但将其变为现实,而且在1978年4月实际部署了射程139千米的“奈基”地地弹道导弹——“玄武”。苏联也曾将舰载防空导弹SA-N-3和SA-N-4改装为打击舰船等水面目标的弹道导弹。美国还曾尝试过改装舰空导弹。它在发展“标准”3的同时,曾以“标准”2为基础开发过序号为“标准”4的舰对陆攻击导弹。该导弹采用GPS制导,射程可以达到380千米,可对陆地目标实现精确打击,但该项目最终由于任务不明确而中途夭折。
另一个经常被改装的是著名的SA-2防空导弹。外界媒体曾报道我国的B611战术弹道导弹系统就是源于SA-2,这个我们无从考证。但伊朗利用退役的SA-2成功改装了“雷声”岸对舰导弹,并在2011年7月进行了测试,导弹准确击中了预先设置在波斯湾上的海面目标。印度“大地”导弹最初的技术也是源于SA-2,其两台发动机是由SA-2的火箭发动机改进而来的。可见,将防空导弹改装为地地弹道导弹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防空导弹怎样改为弹道导弹? 将防空导弹改装为弹道导弹比单纯发展弹道导弹要简单得多,不需要对导弹结构作大的改装,因此总体布局会保持原样,这就是“普拉哈尔”和AAD外观高度近似的原因。这种改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更换制导系统。防空导弹制导通常是通过火控雷达指令引导导弹飞向目标,或者在预定高度和方向打开自主导引头,实现与空中目标的交汇。弹道导弹通常采用惯性制导系统,所有飞行都按照地面预设的程序进行,或者利用GPS、雷达成像末制导系统将导弹导引到目标点。防空导弹的大部分飞行过程是有动力的,而弹道导弹大部分弹道依靠惯性无动力飞行。其次,更换战斗部。防空导弹打击目标的坚固性不高,因此其战斗部通常在20千克左右。对地导弹打击的多是地面加固目标,其战斗部通常在150千克以上。例如,S-200防空导弹的战斗部大小只有“飞毛腿”的约五分之一,而导弹的初始发射重量却要大得多。因此需要将防空导弹体积和质量较小的战斗部更换为质量和威力更大的战斗部。第三,简化控制系统。弹道导弹飞行轨迹相对简单,不需要防空导弹复杂的制导飞行过程,因此其控制系统可以得到简化。例如,防空导弹的安全解保装置是保证导弹在给定的时间内未击中目标时自毁,以防落在己方目标上爆炸。改为弹道导弹后,不需要自毁功能,因此该系统可以省去。最后,防空导弹为保证紧密跟踪目标,都有灵活的气动控制装置,这个大多数弹道导弹都不需要。更换和简化系统为增大战斗部提供了有效载荷空间。 此外,地地导弹对导弹加速性不像防空或反导导弹要求的那样高,因此在燃料使用和发动机设计方面的技术标准也相对低,这使降低其生产成本和技术要求成为可能。印度军方之所以可以在几乎没有什么前兆的情况下很快推出“普拉哈尔”导弹,正是由于其采用了将AAD改装为地地弹道导弹的做法。
“普拉哈尔”的技术特点
从印度公布的“普拉哈尔”导弹测试系统组成和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普拉哈尔”在技术和性能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作战反应快,但打击精度有限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主席萨拉斯瓦特在2011年7月“普拉哈尔”成功试射后强调,“普拉哈尔”导弹的战场反应速度很快,在紧急情况下只需2~3分钟即可完成发射准备,这是使用液体燃料的“大地”导弹望尘莫及的。AAD作为防空反导武器,快速反应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它采用的固体燃料技术,不但使其体积与液体燃料导弹相比大幅缩小,而且无需加注液体燃料,作战准备更加简单,缩短了发射准备所需时间。由于“普拉哈尔”的射程只有150千米,因此很可能采用惯性制导方式,而且为了给战斗部让出空间,无法安装复杂的制导装置,其打击精度较为有限。
技术通用,但未来发展受限 将AAD改装为“普拉哈尔”导弹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但节省了大笔的初始研发经费,而且在服役时两者的诸多零部件相互通用,可以减少维护和保养费用。这两种导弹甚至可以在同一家工厂生产,或者在必要时拆除相同的零部件组装成需要的导弹。但也要看到,AAD导弹的长径比已达到10:1,已难以增加火箭级或导弹长度来进一步提高载荷能力或射程。除非增大导弹直径,但这需要重新设计发动机,显然不如对导弹总体进行重新设计开发。这使“普拉哈尔”导弹的未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机动部署,但整体系统笨重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官员透露“普拉哈尔”的重量约为1.28吨,加上发电、液压传动等设备,采用测试用的发射车也绰绰有余。但印度设想“普拉哈尔”系统使用6联装发射箱,单是导弹的总重量就接近8吨。采用8×8底盘作为运输一起竖一发射三用车的“大地”导弹的重量只有4.6吨,测试发射车采用的同样底盘显然已经不适合多联装的“普拉哈尔”。因此印度设计了3轴载重拖车来装载运输多联装的“普拉哈尔”导弹发射箱,这使其可以在印度的等级公路上机动。但它的整车长度超过16米,导弹发射系统总重较大,这不但使其转弯半径变大,还对道路载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笨重的运载系统反而限制了“普拉哈尔”的地面机动性。
单元火力强,但弹头威力不大 印度官员透露,“普拉哈尔”采用模块化设计,导弹能从不同的平台发射,一般是6枚导弹集成到一个箱式发射器中,非常适合运输和储存。除多管火箭炮系统外,6联装导弹发射箱设计在世界导弹系统中并不多见。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系统”采用两联装发射箱,俄罗斯的“圆点”为单车单枚设计,最新的“伊斯坎德尔”导弹也只是两枚设计,因此“普拉哈尔”发射单元的火力强度较大。但它由防空反导导弹改装而来,弹头重量估计只有150千克,不会超过200千克,这限制了它的破坏威力。
“普拉哈尔”的作战运用
前沿火力支援,弥补火力空白 印度陆军在近年推出的冷启动理论认为,印度军队应该对巴基斯坦军队进行快速的联合进攻性行动,主要目标是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以及不给巴基斯坦军队任何反应时间。这一理论需要把军队进攻性力量分为8个更小规模的合成战斗集团,包括机械化步兵、炮兵和装甲部队。这些力量相互掩护进攻,在充分的空中力量支援和炮火打击支援下,在72至96小时内迅速推进到巴基斯坦。但由地地导弹和火箭炮组成的支援火力不连续,无法达成前沿支援目的。印度“皮纳卡”火箭炮的最大射程为40千米,“旋风”为90千米,“大地”导弹的射程为150~350千米。“普拉哈尔”导弹射程150千米,可以填补“皮纳卡”、“旋风”火箭炮与“大地”系列近程弹道导弹之间的火力空白,形成连续衔接的梯次火力。
大规模齐射,遮断敌战役进攻 在“普拉哈尔”导弹完成试验后,《印度教徒报》称,未来“普拉哈尔”将部署到印度陆军炮兵部队,成为打击敌战役纵深的利器,将使印军在边境有争议地区享有巨大的火力优势,随时能给对手“下一场导弹雨”。在发现巴基斯坦等国发动地面攻击时,印度陆军可以使用单元火力强大的“普拉哈尔”实施大规模齐射,对实施大规模战役进攻的地面部队实施遮断打击。
远程精确打击,实施战略攻击 印度官员称,“普拉哈尔”导弹可配备不同类型的弹头,对战术和战略目标进行打击。实际上,对印度边境而言,在许多方向上150千米距离的目标已经具有战略意义了。一旦“普拉哈尔”成为印度陆军的主战武器,它的打击距离和精度将会得到提高,以便更好地完成战略纵深打击的任务。
延伸炮兵火力,伴随前沿推进 印度军方官员称,未来“普拉哈尔”导弹将取代印军现役的非制导火箭弹,在“大地”2导弹逐步转为战略导弹后,“普拉哈尔”将成为印军主要的战术导弹。2011年6月,印度陆军透露,已经在东北部与中国交界地带增加了两个师,并在北部、东部以及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部署了打击力量。这些前沿部队在向争议区推进过程中,需要清除前方防御目标,并伴随火力掩护。在这一地区部署火炮并在山区推进十分困难,而且火力射程较近无法跟进部队的地面推进,而空中力量可能受到制约,因此“普拉哈尔”可以实施火力机动和延伸,为地面部队提供延伸火力。
虽然“普拉哈尔”可能在印度地面力量使用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它与生俱来的防空与对地使用的两面性,恐怕使其在哪儿都无法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最终处于发展与使用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