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商品玉米水分大,给仓储调运带来困难,机械烘干要耗掉大量能源,增加生产成本,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因此需要一套低水分优质玉米综合生产技术。
[关键词]低水分;优质;玉米;生产
[Abstract] It is difficult to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commodity corn because of its more water character, while mechanical drying will consume a large amount of energy, which increased the production cost and caused economic losses. So we need a set of low water quality corn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low water;good quality;production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3年,我省玉米播种面积首次突破1亿亩大关。然而我省商品玉米水分普遍偏高,特别是低温早霜年份,籽粒成熟度差,色泽欠佳,商品品质下降。在我省北部的黑河地区,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1 秋粮玉米水分状况与降水费用
据省粮食局仓储处提供的资料,全省秋粮玉米收购时,水分25%~35%,平均29%~30%。粮食收购部门年收购高水分玉米1100万吨,年烘干能力450万吨,剩下的650万吨晾晒。1100万吨高水分玉米降到14.5%入库仓储,需降水费用4.65亿元,耗资巨大。商品玉米水分高,农民也减少了收入,平均每公顷玉米要扣农民降水费用200元左右。目前整个东北产区商品玉米水分也普遍较高,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 商品玉米水分高的原因
晚熟玉米品种种植面积大,是商品玉米水分高的主要原因,在玉米主产区将种植晚熟玉米品种视为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晚熟品种源源不断地引进种植,在气候条件正常的年份产量水平较高,但在低温或早霜年份,成熟度不好;籽粒水分大而且减产。
虽然近期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收购粮食时的质量要求,并出台了以质论价的价格政策,但晚熟品种面积并未减少,部分农民寄希望于生育后期有个良好的温度条件能获得高产;也有的农民认为不以质论价高水分玉米也能卖上好价钱的不正常现象会再度出现。这是目前玉米商品粮水分仍然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是应用高产优质低水分玉米综合生产技术,二是严格执行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价格政策。
3 综合生产技术
3.1 种植中熟、早熟耐密型玉米
在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区,种植中熟、早熟、耐密型玉米,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是生产高产、优质低水分玉米的基本途径。
试验证明,在我省中南部玉米产区,一般年份中熟耐密型玉米产量比中晚熟稀植型增产6.8%,中晚熟耐密型与晚熟耐密型大体持平或略高(1.2%)。在气候条件正常的年份,晚熟耐密型产量高于中熟、中晚熟耐密型,在早霜年份,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晚熟品种。
不同熟期品种收获时籽粒水分是,中熟品种31.1%,中晚熟34%~35%,晚熟品种39.1%。中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低2.3%~3.7%,比晚熟品种低8%,中晚熟品种比晚熟品种低4.3%~5.7%,大约是相差一个熟期组籽粒水分就相差4.0%。
综合各熟期品种产量水平及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在我省中部玉米生产区应以中熟耐密型为主,中北部还可种植一定面积早熟耐密品种。除了注意产量、水分之外,还要注意品种本身籽粒品质差异。
3.2 田间站杆、扒皮晾晒
田间站秆扒皮晾晒是降低玉米水分的辅助措施。在乳熟初期至蜡熟初期扒皮可降低水分2%~4%,田间试验表明,扒皮越早,降水效果越好,但是对籽粒产量有影响;扒皮晚的,对产量无影响,但降水效果不理想。不同熟期品种适宜扒皮时期为:中熟品种为吐丝期后45~50d(黑龙江省中南部产区约8月末至9月初),中晚熟及晚熟品种为吐丝期后50~55d(约9月5日至9月15日)。因为在上述时期,玉米籽粒日增重量很小,以散失水分为主,此期扒皮对产量基本没有影响,而且降水效果较好。因此,可谓最佳扒皮时期。
3.3 庭院降水
玉米收获后在庭院晾晒至冬初售粮时,降低水分约10%(7%~15%)。降水效果最好的是小栈降水,其他依次是自由堆放、长栈子,人工摆长垛降水效果最差,小栈子比自由散堆多降水1.6%,比长栈子多降2.5%,比人工摆长垛多降4.4%。
3.4 各项措施综合运用的降水效果
在现阶段生产条件下,在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种植生育期较短的中熟品种,采用最佳降水措施,冬初售粮时商品玉米水分最低可降到18%。
4 经济效益分析
4.1 国家节省晾晒烘干费用
如果黑龙江省每年收购玉米1000万吨,如果水分降到25%,比近几年平均水分29.5%低4.5%,按每吨玉米每降一个水需烘干、晾晒费用6.2元计算,每年国家可节省降水费用2.8亿元。每千克玉米按2.0元计算,相当于增产4.35亿kg玉米,经济效益显著。
4.2 农民减少经济损失
农民出售成熟度好、水分低的优质玉米,粮食等级提高,少扣降水费用,减少了经济损失,增加了经济收入。
试验表明,中晚熟品种产量8850kg/hm2,晚熟品种产量9295kg/hm2(中晚熟、晚熟均为18%水分产量),中晚熟品种单位面积产量比晚熟低4.8%,但冬初售粮时中熟品种水分为18%,晚熟品种为26%,中熟品种比晚熟品种低8%,售粮时以质论价,结果是中熟品种单位面积纯收入比晚熟品种多400元。籽粒种植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产量有所降低,但售粮时水分低,粮食等级高,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综上可见种植生育期较短的耐密性玉米,在保证相对较高的单产水平前提下,不仅国家节省降水费用,而且农民也增加了收入。
[关键词]低水分;优质;玉米;生产
[Abstract] It is difficult to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commodity corn because of its more water character, while mechanical drying will consume a large amount of energy, which increased the production cost and caused economic losses. So we need a set of low water quality corn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low water;good quality;production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3年,我省玉米播种面积首次突破1亿亩大关。然而我省商品玉米水分普遍偏高,特别是低温早霜年份,籽粒成熟度差,色泽欠佳,商品品质下降。在我省北部的黑河地区,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1 秋粮玉米水分状况与降水费用
据省粮食局仓储处提供的资料,全省秋粮玉米收购时,水分25%~35%,平均29%~30%。粮食收购部门年收购高水分玉米1100万吨,年烘干能力450万吨,剩下的650万吨晾晒。1100万吨高水分玉米降到14.5%入库仓储,需降水费用4.65亿元,耗资巨大。商品玉米水分高,农民也减少了收入,平均每公顷玉米要扣农民降水费用200元左右。目前整个东北产区商品玉米水分也普遍较高,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 商品玉米水分高的原因
晚熟玉米品种种植面积大,是商品玉米水分高的主要原因,在玉米主产区将种植晚熟玉米品种视为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晚熟品种源源不断地引进种植,在气候条件正常的年份产量水平较高,但在低温或早霜年份,成熟度不好;籽粒水分大而且减产。
虽然近期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收购粮食时的质量要求,并出台了以质论价的价格政策,但晚熟品种面积并未减少,部分农民寄希望于生育后期有个良好的温度条件能获得高产;也有的农民认为不以质论价高水分玉米也能卖上好价钱的不正常现象会再度出现。这是目前玉米商品粮水分仍然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是应用高产优质低水分玉米综合生产技术,二是严格执行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价格政策。
3 综合生产技术
3.1 种植中熟、早熟耐密型玉米
在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区,种植中熟、早熟、耐密型玉米,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是生产高产、优质低水分玉米的基本途径。
试验证明,在我省中南部玉米产区,一般年份中熟耐密型玉米产量比中晚熟稀植型增产6.8%,中晚熟耐密型与晚熟耐密型大体持平或略高(1.2%)。在气候条件正常的年份,晚熟耐密型产量高于中熟、中晚熟耐密型,在早霜年份,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晚熟品种。
不同熟期品种收获时籽粒水分是,中熟品种31.1%,中晚熟34%~35%,晚熟品种39.1%。中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低2.3%~3.7%,比晚熟品种低8%,中晚熟品种比晚熟品种低4.3%~5.7%,大约是相差一个熟期组籽粒水分就相差4.0%。
综合各熟期品种产量水平及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在我省中部玉米生产区应以中熟耐密型为主,中北部还可种植一定面积早熟耐密品种。除了注意产量、水分之外,还要注意品种本身籽粒品质差异。
3.2 田间站杆、扒皮晾晒
田间站秆扒皮晾晒是降低玉米水分的辅助措施。在乳熟初期至蜡熟初期扒皮可降低水分2%~4%,田间试验表明,扒皮越早,降水效果越好,但是对籽粒产量有影响;扒皮晚的,对产量无影响,但降水效果不理想。不同熟期品种适宜扒皮时期为:中熟品种为吐丝期后45~50d(黑龙江省中南部产区约8月末至9月初),中晚熟及晚熟品种为吐丝期后50~55d(约9月5日至9月15日)。因为在上述时期,玉米籽粒日增重量很小,以散失水分为主,此期扒皮对产量基本没有影响,而且降水效果较好。因此,可谓最佳扒皮时期。
3.3 庭院降水
玉米收获后在庭院晾晒至冬初售粮时,降低水分约10%(7%~15%)。降水效果最好的是小栈降水,其他依次是自由堆放、长栈子,人工摆长垛降水效果最差,小栈子比自由散堆多降水1.6%,比长栈子多降2.5%,比人工摆长垛多降4.4%。
3.4 各项措施综合运用的降水效果
在现阶段生产条件下,在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种植生育期较短的中熟品种,采用最佳降水措施,冬初售粮时商品玉米水分最低可降到18%。
4 经济效益分析
4.1 国家节省晾晒烘干费用
如果黑龙江省每年收购玉米1000万吨,如果水分降到25%,比近几年平均水分29.5%低4.5%,按每吨玉米每降一个水需烘干、晾晒费用6.2元计算,每年国家可节省降水费用2.8亿元。每千克玉米按2.0元计算,相当于增产4.35亿kg玉米,经济效益显著。
4.2 农民减少经济损失
农民出售成熟度好、水分低的优质玉米,粮食等级提高,少扣降水费用,减少了经济损失,增加了经济收入。
试验表明,中晚熟品种产量8850kg/hm2,晚熟品种产量9295kg/hm2(中晚熟、晚熟均为18%水分产量),中晚熟品种单位面积产量比晚熟低4.8%,但冬初售粮时中熟品种水分为18%,晚熟品种为26%,中熟品种比晚熟品种低8%,售粮时以质论价,结果是中熟品种单位面积纯收入比晚熟品种多400元。籽粒种植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产量有所降低,但售粮时水分低,粮食等级高,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综上可见种植生育期较短的耐密性玉米,在保证相对较高的单产水平前提下,不仅国家节省降水费用,而且农民也增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