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长的一念之间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ore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间,陪伴我们走过三个学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已近尾声。此时回首以总结,实是感慨良多。除知识层面之外,感触尤深之处,便是学术方面的成长。我深深感触到,有时这成长,便发生在得遇名师后的一念之间。文学史中的里程碑熠熠生辉,而我也想通过重要的节点,记录自身在文学史课上得到的成长。在此,便选取以下几方面的重要节点,以纪念这程精彩而美好的学习之旅。
  在总结学术方法论时,无论哪一学期我的总结都会提及“大文学史观”。但这并非机械重复,而是我的认知对此不断更新的理解。回想起来,每学期都有一个时间点,促使我对“大文学史观”的理解得到飞升。大一下学期,学习《诗经·商颂》由散文到诗歌过渡时,我对“大文学史”得到第一阶段的认识。那一瞬间,一种贯通感注入我的思维,仿佛为我打开了新的世界。不过,那时我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单纯的时间流上,注意到的主要是文体内或文体间、诗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大二上学期,老师在讲授鸿都门学时提及教育史,我开始想到发散,想到跨学科和整体性的“大”。本学期,我的聚焦点逐步回归文学史本身。我意识到,一个学科便足够让本科生深入研究几个学期。没有根柢的盲目发散,有时只能成为胡思乱想。这学期,面对文学问题时,我会不自觉地联系文学内的诸多方面,明显感觉我的思维在走向立体,并削减着漂浮感。本学期的那一瞬间,始于文学史课外,真可谓文学学科内的秘响旁通。当时我遇到一个问题:李白部分绝句为何半不合格律,应归于何种诗歌?我第一时间得出了结论:这些绝句处于产生与发展的过渡阶段,仍在古诗和规范近体诗间徘徊,即使是李白、柳宗元等伟大诗人也逃不出历史的发展。得此答案正因忆及“大文学史观”和文学源流思想,忆及周公学作诗、曹操学作五言诗这两个生动实例。我想,对方法论本身能够滔滔不绝地讲演,永远不如将它融入生命。以方法论丰富思维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学术问题解决,才算得上真正触碰到一种方法论的灵魂。
  本学期令我印象最深的,实属《红楼梦》回目点评课程作业,因其中蕴含的原典研究观念对我学术观念的改变尤有助益。自大一始,诸多课程便开始布置课程论文。在第一学期,我对文学作品中的小问题研究很感兴趣,一篇关于某位作家小说中色彩描写的作业曾写了五千余言。但接下来的两个学期,我愈发觉得自己的此类文章有飘乎之感,或是以理论套作品,或是找到一个问题进行主观阐发。我一度对文学论文写作产生了怀疑。
  先生始终强调原典之重要。但直至得知回目点评作业时,我才真正理解原典的意义。从版本对比校勘到相关史料的阅读融汇,我切身感觉到学术研究的踏实。在进行回目对比时,一开始我的兴致很高,但几页过后便觉枯燥。不过再坚持一下,即觉柳暗花明。细微至字眼的差别,竟可牵连诸如版本系统等的大问题。整一回的影印材料满满地是各种颜色的笔迹,那成就感是许久未曾感到的。那一瞬间,原典研究可谓转变了我对文学研究的认知。
  而后我进行了反思,回忆文学史课程中老师提供的小论文题目。发现它们都是从文本本身出发的重要话题研究,包含着深刻的原典观念。那么三学期以来我的课程论文在原典研究方面有何进步呢?我发现,我的潜意识早已感知到了原典思想。 这份课程总结与从前的单纯总结方法论有所不同。因为这一次,我更想使它成为这段时间自我成长的记录。只希望多年以后再次回望,还能记得当年,那些瞬間,只在一念之间便获得的成长。
  (作者系中山大学在读本科生。)
其他文献
学习机在日常学科教学中该怎么用?这是教师颇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新起点”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的Unit 5《Numbers》为例,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阐述小学英语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便于教师模仿、改造和创新。教学环境为:教师机(与互联网相连) 投影仪 大屏幕;学生和教师人手一台学习机(已下载好本课用到的课件资源)。    课前应用    学习机在课前预习中的应
信息技术教育这十年的发展可谓不平凡。十年回望,作为课程的实践者,信息技术一线教师一定有许多值得回顾的故事和值得铭记的瞬间。我们在论坛上发布“十年故事”征集令之后,许多教师积极地将自己那些难忘的经历发了过来。我们从中选择了十个有代表性的故事,并尽量沿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脉络进行编排,呈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领域的真实场景和真切感受。  请大家跟着他们笔下记叙的故事,重温信息技术教育十年来经历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 的催化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加深对酶高效性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步骤,分析实验结论。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夏烈是中国网络文艺研究的著名专家,曾拜读过他的一些文章,颇为佩服。一次开会的机会,我收到了他的大作《中国网络文艺的常识与趋势》。说实话,这类书的写作难度很大。越是“常识”的东西,越难以清晰准确的描述,写出大家能满意的结论,比如,“何为网络文艺”“网络文学是否有价值”“如何认识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有何关系”这些问题,就是在学术界,也是“吵吵闹闹”了很多年,难以达成共识。而说到“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新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对于提高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目前多媒体课件中情景创设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有效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多媒体课件中情境创设的现状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人们对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每年举行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奖中,不仅要评价课件的科学性、
一、教材分析     《What are you doing? 》是人教版PEP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节复习课。本课重点复习现在进行时的肯定和疑问句式,涉及第一、二、三人称和单复数的变化。学好本课,学生不但能进一步加强对现在进行时态的理解与运用,而且能用英语来描述照片、录像中正在发生的动作行为,并能用现在进行时态完成一篇小作文。本课的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习内容。    二、学情分析
带着学生走进经典、学习经典,进而热爱上经典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现实中,学生面对《水浒传》这样的古典名著却表现出不感兴趣、看不懂、不如电视剧好看的态度。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反复思考后,我做出了如下探索。    案例描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活动在虚拟课堂(网络教学平台)与现实课堂中切换进行。授课的基本思路是:虚拟课堂自主研读,反馈学情——实体课堂激发兴趣——虚拟资源整合实体课
记得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过:“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关键且综合性最强的一个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也在不断更新,它使传统的教学方式拓宽为以多种媒体为载体的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育的优化整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多媒体与作文教学联姻,教学犹如吹进了一缕春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课前积存材料——为有源头活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国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了历史性进步。伴随这一历史时刻的是出现了许多表现脱贫攻坚的文学作品。其中又以报告文学最为突出。与众多的报告文学作品不同,王国平《一片叶子的重量》显现出特别的风貌。这部以浙江黄杜村发展安吉白茶产业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不仅讲述了黄杜村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发展白茶产业走上富裕之路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还表现了黄杜村人在自己富起来后又帮助其他贫困
过去,我们认为发展教育技术的路线是“应用引领发展”;现在,Moodle的推广经验启示我们,在中国,教育技术之路是“变革引领发展”。  ——作者题记    一、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课程管理系统Moodle    信息时代的教育,任何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或一个机构如果希望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或培训,就需要有一个支持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平台和工具。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各种各样的课程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