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兵北京,劝袁退位——日本在护国运动期间的终极策划

来源 :史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护国运动爆发,日本视为“千年一遇之良机”,以军部为主导,制定了打倒袁世凯进而在中国树立亲日中央政权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对北京政府加以遏制、对护国军加以援助外,日本在1916年5月还制订了劝袁退位的计划.这一计划,以直接出兵为后盾,可称为此一时期日本意图与手段的集中体现.日本的劝袁退位计划,虽因袁世凯遽逝未能成为现实,却对了解此一时期中日关系的特点及中国国内政争对中外关系的影响,十分有益.
其他文献
汉代皇帝“二次即位”问题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二次即位”是否存在,该礼仪制度何时产生,历来众说纷纭.中外学界对“二次即位”问题虽然着力甚深,但存在着将整个汉代的即位问题纳入“通贯”讨论的误区.本文讨论汉代皇帝的即位问题,不仅注意皇帝—天子的双重身份这一事实,还注意到这一双重身份的意义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变化的原因是汉代政制和政治文化在不同时期内以经典为蓝本的“复古”改革,身份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汉代追求汉制与古制榫合的理想.
北宋中期以来流传的“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传闻,在两宋之际王朝危机下发酵,威胁南宋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宋高宗为稳固政权,起初效法太祖舍子立弟,抚育太祖的子字辈后裔(高宗的同辈);后出于维护个人权威的目的 改为效法仁宗,抚育太祖的伯字辈后裔(高宗的子侄辈).为了确保亲子继承的优先性,高宗在两位宗子间实行平衡策略,与以宰相赵鼎为首的赵瑗支持者产生分歧,为秦桧上台创造了条件.高宗在秦桧死后着手消除其政治影响,并重启立储之议.赵瑗的反秦桧立场与行动为其获得储位积累了政治资本.
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发生大改道,全河改流山东,改夺淮入黄海为夺大清河入渤海,奠定了现代黄河下游格局.自1920年代开始,关于改道的形成原因就形成了“或然论”(强调太平天国战争影响)和“必然论”(强调黄河下游地质构造影响)两种观点.本文完善了“或然论”的观点,认为造成黄河必然改道的原因主要在于乾隆后期以来一系列的河务问题累积,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这些因素集中爆发,导致铜瓦厢由决口迅速发展为全河改道,结束了黄河8个世纪的夺淮历史.这些积累的河务问题包括:1.乾隆四十二年“兰阳改河”工程,堤距不合理导致豫
东京审判期间,苏联为得到生物战情报,向美国提出问讯、引渡和审判石井四郎等人的要求.美国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陆军部、海军部、空军部、远东司令部等通过多封函电讨论了应对策略,最终达成“以不指控战争罪交换生物战情报”的共识.在围绕生物战情报的美苏交涉中,美国达成了预期目标,单独占有日本生物战情报,同时避免生物战情报对外公开.在美国的“事先授意”和“现场监督”下,苏联主导的联合讯问一无所获.苏联对此耿耿于怀,并未甘休,在东京审判之后单独发起了伯力审判,这既是美苏之间在东京分歧的延续,也是冷战格局下大国博弈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