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浅埋暗挖隧道近距离上穿既有地铁隧道风险控制研究

来源 :铁道勘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建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近距离上跨既有北京地铁15号线,新建隧道上覆土层厚5 m,两隧道相距仅0.8 m.超薄的夹土层厚度无疑会加大新建隧道的施工难度,稍有不慎将会对下卧隧道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其正常运营.以该工程为背景,根据工程特点和地层条件,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双侧壁导洞开挖、地表注浆加固、掌子面注浆加固、两隧道间施加锚索加固周围土层等风险控制方法,通过自动化监测进行数据信息获取并反馈指导下一步施工.现场测量数据显示,采取相应措施后,地表沉降最大值为7 mm,下卧隧道上浮隆起最大值仅4.8 mm,这些风险控制措施既降低了施工风险,保证了人员安全;又可有效减少地表沉降和下卧隧道的隆起,保证既有隧道的正常运营.
其他文献
深圳至深汕合作区铁路大部分位于深圳市主城区,控制因素较多且西丽站已有多条高铁引入,通道选择较为困难.为此,对深圳枢纽西丽站接轨方案、龙山公墓段方案、坪山至深汕合作区线路走向方案等进行多方面比选.经研究,深圳枢纽西丽站接轨推荐车站东咽喉北侧引入方案,优点为可减少通道用地、征拆少、投资省;龙山公墓段推荐采用隧道方案,优点为能减少片区成建制房屋的拆迁,避免对储备地块及龙山公墓造成切割,工程实施对既有厦深铁路影响较小;坪山至深汕合作区段推荐沿厦深铁路方案,优点为线路短1.2 km,投资省5.8亿元,沿线吸引客流能
选用东北地区某铁路膨胀性黏性土进行相关试验,获得其物理力学参数、膨胀性参数、干湿循环作用下的胀缩变形、裂隙发展情况以及抗剪强度及其变化规律;考虑干湿循环对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进行路堤填筑模型的稳定性验算和分析.研究表明:(1)干湿循环过程中膨胀土发生不可逆的膨胀变形,上覆荷载施压和前期干湿循环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其膨胀性;(2)干湿循环过程中,膨胀土的内摩擦角基本不变,黏聚力在初次干湿循环后降低32%~35%,之后基本保持不变;(3)干湿循环幅度降低,试样的剪切强度会有所升高(主要是黏聚力升高),但差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