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档案工作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启智幼儿园建园之初,我就亲手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档案,还为全园每一名老师建立了个人工作档案,随时记录下他们成长的足迹,包括他们取得的成绩、工作的失误,用我的心与他们进行坦诚的交流。每年的年底,作为新年的特别礼物送给每一名教师,很多老师都十分珍惜,永久珍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档案意识的增强,充分认识到档案在家庭成员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于是静下心来,开始翻箱倒柜地整理家庭中尘封已久的各种资料,其中的很多乐趣收获,都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的第一个收获是将我四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整理成册。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得1998年5月19日朱镕基总理接见我们全国自强模范时,听我们的报告团报告后,眼含热泪走到我们中间,握着我们的手说:你们长得那么漂亮,又那么有才华,为什么有残疾呀?我心痛啊!但残疾并不代表你们丑陋,只是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你们为国家做了杰出的贡献,你们同样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时,我都激动不已。
我深知个人永远是微不足道的,我只是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的代表来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因此,我有责任,以我的亲身经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党对残疾人事业和特殊教育事业的亲切关怀和支持,更加努力地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通过建立家庭档案,把这段经历记载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的第二个收获是把女儿刘晓默的所有资料整理成了“成长的足迹”专辑。从珠江五校的第一张成绩单到虹桥中学初二时期末考试的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单,从实验高中的省三好学生证书到北京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勾画出了女儿的成长轨迹。尤其让我吃惊的是,我竟然发现了不为我所知的女儿在全国英语竞赛等十多项比赛中的获奖证书!也许是我过早让女儿背负了沉重的使命,束缚了孩子撒娇、炫耀的天性;也许是孩子真的已经长大,拥有了包容胜败的心胸;也许……,我真的不知道这到底是母亲的失败还是成功?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我对孩子的教育不乏谬误和偏激,但是老实说,我还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我不仅帮助女儿解决了无数个成长的烦恼,还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有意无意地留下了几十篇教育日记,其中饱含了我作为母亲对孩子最本能的挚爱,作为老师最理性的教育,作为家长最美好的期待。仔细咀嚼这些用18年心血写就的体会,骤然感到,这些教育日记已经成为了永不复返的美好回忆,已经成为了让我追悔又不必追悔的过去。情之所至,我禁不住在日记的眉批上写道:教育永远是遗憾的事业,因为教育不是一次彩排,无论成功、失败都不可能重来。值得欣慰的是,我教给了孩子最重要的东西,使她不仅学会感受幸福,更学会了感受爱、付出爱、接受爱、播种爱、收获爱,使她知道感恩,保持感动,珍惜拥有,承担责任。
在陪女儿到北大考试的时间里,我写了这样一篇日记:这里是久负盛誉的高等学府,是知识的伊甸园,是神圣的殿堂,是多少人连做梦都向往的地方。他们之所以向往这里,是因为他们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棒的人,而我不知道她们对我的吸引是来自我个人的心愿还是来自女儿的志向?从女儿考取试验园的第一天起,北大无时无刻不在牵着我的心,扯着我的衣襟,只是我在梦中一次次踏破这门槛,又一次次地踯躅流连于她。我每次从梦中醒来时,都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来寻觅什么?我能寻觅到什么?是我欠了他,还是他欠了我?我痴迷这里的是什么?我向往这里的是什么?急于想感受这里的又是什么?是我自己的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还是女儿的勤奋好学和我有心灵感应?原来我发现我苦苦追求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我痴迷的是一种让人魂牵梦绕的氛围;我向往的是一种别来已久的情怀;我急于想感受的是一种创造大同世界、领导世界潮流的人文精神。这力量、这氛围、这情怀、这精神,是永恒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希望这种独一无二永远地吸引、牵着、陶冶、激励我的女儿,使她懂得感受幸福,也要学会收获幸福。整理家庭档案的过程,也是我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女儿的过程。
建立家庭档案的第三个收获是我找到了“劫后余生”的第一个塑料皮的笔记本。本来从我12岁办红孩子学习班“出名”以来,我就开始记日记,日记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但是不幸一场大火,将我12本日记化为灰烬,我为这件事一直痛惜到现在。这些笔记虽然属于读书笔记之类,但是仍然散发着那个时代的强烈气息,特别是塑料皮中夹着的一张一两的辽宁省地方粮票,半张利群电影院的电影票……一下子把我拉到了那个物资极端贫乏,但却充满亲情的年代。翻着这个失而复得的儿时收藏,重温当年的情景,回首苍凉的人生,品读人性中的至真至纯,感悟生命的真谛,我不住地告诫自己,珍惜每一天,活好每一天,甘于平凡,却不能甘于平庸。一天要干成一件实事,一年干成一件大事,一辈子干成一件有意义的事。
家庭档案,让我在平静的生活中,平添了很多的感悟和激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归纳、去感受、去品味、去收藏。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苦辣酸甜,入生百味皆成文。
我的第一个收获是将我四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整理成册。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得1998年5月19日朱镕基总理接见我们全国自强模范时,听我们的报告团报告后,眼含热泪走到我们中间,握着我们的手说:你们长得那么漂亮,又那么有才华,为什么有残疾呀?我心痛啊!但残疾并不代表你们丑陋,只是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你们为国家做了杰出的贡献,你们同样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时,我都激动不已。
我深知个人永远是微不足道的,我只是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的代表来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因此,我有责任,以我的亲身经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党对残疾人事业和特殊教育事业的亲切关怀和支持,更加努力地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通过建立家庭档案,把这段经历记载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的第二个收获是把女儿刘晓默的所有资料整理成了“成长的足迹”专辑。从珠江五校的第一张成绩单到虹桥中学初二时期末考试的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单,从实验高中的省三好学生证书到北京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勾画出了女儿的成长轨迹。尤其让我吃惊的是,我竟然发现了不为我所知的女儿在全国英语竞赛等十多项比赛中的获奖证书!也许是我过早让女儿背负了沉重的使命,束缚了孩子撒娇、炫耀的天性;也许是孩子真的已经长大,拥有了包容胜败的心胸;也许……,我真的不知道这到底是母亲的失败还是成功?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我对孩子的教育不乏谬误和偏激,但是老实说,我还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我不仅帮助女儿解决了无数个成长的烦恼,还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有意无意地留下了几十篇教育日记,其中饱含了我作为母亲对孩子最本能的挚爱,作为老师最理性的教育,作为家长最美好的期待。仔细咀嚼这些用18年心血写就的体会,骤然感到,这些教育日记已经成为了永不复返的美好回忆,已经成为了让我追悔又不必追悔的过去。情之所至,我禁不住在日记的眉批上写道:教育永远是遗憾的事业,因为教育不是一次彩排,无论成功、失败都不可能重来。值得欣慰的是,我教给了孩子最重要的东西,使她不仅学会感受幸福,更学会了感受爱、付出爱、接受爱、播种爱、收获爱,使她知道感恩,保持感动,珍惜拥有,承担责任。
在陪女儿到北大考试的时间里,我写了这样一篇日记:这里是久负盛誉的高等学府,是知识的伊甸园,是神圣的殿堂,是多少人连做梦都向往的地方。他们之所以向往这里,是因为他们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棒的人,而我不知道她们对我的吸引是来自我个人的心愿还是来自女儿的志向?从女儿考取试验园的第一天起,北大无时无刻不在牵着我的心,扯着我的衣襟,只是我在梦中一次次踏破这门槛,又一次次地踯躅流连于她。我每次从梦中醒来时,都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来寻觅什么?我能寻觅到什么?是我欠了他,还是他欠了我?我痴迷这里的是什么?我向往这里的是什么?急于想感受这里的又是什么?是我自己的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还是女儿的勤奋好学和我有心灵感应?原来我发现我苦苦追求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我痴迷的是一种让人魂牵梦绕的氛围;我向往的是一种别来已久的情怀;我急于想感受的是一种创造大同世界、领导世界潮流的人文精神。这力量、这氛围、这情怀、这精神,是永恒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希望这种独一无二永远地吸引、牵着、陶冶、激励我的女儿,使她懂得感受幸福,也要学会收获幸福。整理家庭档案的过程,也是我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女儿的过程。
建立家庭档案的第三个收获是我找到了“劫后余生”的第一个塑料皮的笔记本。本来从我12岁办红孩子学习班“出名”以来,我就开始记日记,日记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但是不幸一场大火,将我12本日记化为灰烬,我为这件事一直痛惜到现在。这些笔记虽然属于读书笔记之类,但是仍然散发着那个时代的强烈气息,特别是塑料皮中夹着的一张一两的辽宁省地方粮票,半张利群电影院的电影票……一下子把我拉到了那个物资极端贫乏,但却充满亲情的年代。翻着这个失而复得的儿时收藏,重温当年的情景,回首苍凉的人生,品读人性中的至真至纯,感悟生命的真谛,我不住地告诫自己,珍惜每一天,活好每一天,甘于平凡,却不能甘于平庸。一天要干成一件实事,一年干成一件大事,一辈子干成一件有意义的事。
家庭档案,让我在平静的生活中,平添了很多的感悟和激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归纳、去感受、去品味、去收藏。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苦辣酸甜,入生百味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