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林业的核心和基础。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的建设中来。本文通过对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存在的各类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林业管理以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对策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下面我们从林业的现状、发展目标以及对策来阐述。
1.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2.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2.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3.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同其它产业一样,林业产业也分为三个产业结构:在第一产业方面,我们应该加大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的培育,加大速生丰产用材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的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我们应该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业的发展。实现“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林业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真正提高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最高的经济效益。
3.2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是森林三大效益的综合表现,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放弃必需的经济增长,我们必须明确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它体现在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这一理念上就是生态林业。
生态效益经济是指在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即生态林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林农结合式。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业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效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植树造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有力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2)规模造林。大面积造林即提高了生态效应,增加了景观效果,又有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宜林地上。
(3)依法促进林业可续发展。我国的《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关于森林管护、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管理等章节,为我们实现林业可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体现了国家对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要规范市场行为,为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正、公平、公开和诚信的市场环境。主要是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和评估制度、私有林经营权益保护制度、森林采伐监督制度、林权变更登记公示制度、森林旅游服务市场管理制度、森林认证制度、森林林木林地抵押贷款制度等,要按照有利于林业为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要求,从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法律实施的主体、程序、职权范围及其责任义务,规范林业主管部门的公共管理行为。进一步明确现代林业发展思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科]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对策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下面我们从林业的现状、发展目标以及对策来阐述。
1.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2.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2.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3.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同其它产业一样,林业产业也分为三个产业结构:在第一产业方面,我们应该加大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的培育,加大速生丰产用材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的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我们应该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业的发展。实现“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林业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真正提高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最高的经济效益。
3.2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是森林三大效益的综合表现,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放弃必需的经济增长,我们必须明确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它体现在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这一理念上就是生态林业。
生态效益经济是指在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即生态林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林农结合式。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业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效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植树造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有力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2)规模造林。大面积造林即提高了生态效应,增加了景观效果,又有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宜林地上。
(3)依法促进林业可续发展。我国的《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关于森林管护、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管理等章节,为我们实现林业可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体现了国家对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要规范市场行为,为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正、公平、公开和诚信的市场环境。主要是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和评估制度、私有林经营权益保护制度、森林采伐监督制度、林权变更登记公示制度、森林旅游服务市场管理制度、森林认证制度、森林林木林地抵押贷款制度等,要按照有利于林业为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要求,从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法律实施的主体、程序、职权范围及其责任义务,规范林业主管部门的公共管理行为。进一步明确现代林业发展思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