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对此进行了探索的实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又要注重学习激情的主要性,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感染力,借此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四语《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独幕剧.教师引导学习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内涵.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一天。管家求见.要替主人送一套精装书给公仪休,他说公仪休喜欢读书和藏书。公仪休婉言谢绝。”学生很快融入情境之中,在教者设计的情境中驰骋想象、丰富语感,把公仪休的品质刻画得更形象,把课堂气氛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二、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同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三、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肖伯纳有段至理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合作交流是巩固知识的一种很好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致于相互启发,活跃思维,集思广益,认识升华的过程。
1 讨论式合作交流
将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各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能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能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记字时非常有个性,如“闷”,有的小朋友说:“一扇门把一颗心关住了”:有的说“心”背着一扇门走路。又如记“空”时,有的说:“工人的房间在天上”:有的说:“工厂的上头有个鸟窝”……遇到组里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有各组的组长代表组员向全班提出,求得各个小组同学的帮助,群策群力,共同探讨,解决疑难,还有在课堂里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从课外收集资料共同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2 表演式合作交流
创造思维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语文教学应充满情趣、乐趣和活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应重视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而准确的语文知识。如在进行《小猫钓鱼》这一课口语交际,让学生在看懂图片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表演。鼓励学生大胆演,演出自己的个性。先让学生说说喜欢演哪一个角色。然后进行分组表演。这时教师可以扮演一只大蝴蝶飞进这个小组,或扮一只小蜻蜒飞进另一组……一使小猫的扮演者更活泼可爱,同时观察一下小朋友们表演得是否投人。演完后,自己组里的组员进行意见交流,有的小朋友说:“猫妈妈演得不够好,猫妈妈钓鱼时应该一心一意的,可演的时候,却一会儿看蝴蝶,一会儿看小蜻蜓。”有的说:“小猫的动作可爱极了,当她钓到大鱼时,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有的说:“蝴蝶演得也不错,她的翅膀一张一合像真的。”通过这样的合作表演,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交流中彼此获得新知,同时在表演中,学生又凭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个性创新。
总之,“创新”也不是在语文课上搞什么发明创造,而重在珍惜每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发现。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就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又要注重学习激情的主要性,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感染力,借此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四语《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独幕剧.教师引导学习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内涵.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一天。管家求见.要替主人送一套精装书给公仪休,他说公仪休喜欢读书和藏书。公仪休婉言谢绝。”学生很快融入情境之中,在教者设计的情境中驰骋想象、丰富语感,把公仪休的品质刻画得更形象,把课堂气氛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二、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同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三、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肖伯纳有段至理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合作交流是巩固知识的一种很好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致于相互启发,活跃思维,集思广益,认识升华的过程。
1 讨论式合作交流
将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各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能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能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记字时非常有个性,如“闷”,有的小朋友说:“一扇门把一颗心关住了”:有的说“心”背着一扇门走路。又如记“空”时,有的说:“工人的房间在天上”:有的说:“工厂的上头有个鸟窝”……遇到组里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有各组的组长代表组员向全班提出,求得各个小组同学的帮助,群策群力,共同探讨,解决疑难,还有在课堂里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从课外收集资料共同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2 表演式合作交流
创造思维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语文教学应充满情趣、乐趣和活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应重视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而准确的语文知识。如在进行《小猫钓鱼》这一课口语交际,让学生在看懂图片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表演。鼓励学生大胆演,演出自己的个性。先让学生说说喜欢演哪一个角色。然后进行分组表演。这时教师可以扮演一只大蝴蝶飞进这个小组,或扮一只小蜻蜒飞进另一组……一使小猫的扮演者更活泼可爱,同时观察一下小朋友们表演得是否投人。演完后,自己组里的组员进行意见交流,有的小朋友说:“猫妈妈演得不够好,猫妈妈钓鱼时应该一心一意的,可演的时候,却一会儿看蝴蝶,一会儿看小蜻蜓。”有的说:“小猫的动作可爱极了,当她钓到大鱼时,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有的说:“蝴蝶演得也不错,她的翅膀一张一合像真的。”通过这样的合作表演,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交流中彼此获得新知,同时在表演中,学生又凭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个性创新。
总之,“创新”也不是在语文课上搞什么发明创造,而重在珍惜每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发现。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就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