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斜纹夜蛾是一种暴食性、杂食性害虫,在一般年份只是零星点片发生。但是,自2000年以来,由于受气候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在蔬菜等作物上发生为害加重,,局部地区暴发成灾,有的年份有的地方出现了部分田块的作物被幼虫取食一空,犹如蝗虫一般,导致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经济效益大跌。为提高其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斜纹夜蛾的发生为害情况和作者通过观察及开展一些试验示范研究情况,并分析了其暴发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关键词】:斜纹夜蛾 发生为害 成灾原因 防控措施
0 前言
斜紋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莲纹夜蛾、莲纹夜盗蛾、斜纹夜盗蛾,俗称花虫、黑头虫。其幼虫菜农俗称为大食虫。分布广泛,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抵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省。是一种暴食性、杂食性害虫。寄主有甘蓝、花椰莱、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和茄科、葫芦科、豆科蔬菜,以及芋、薄荷、葱、韭菜、菠菜、莲藕、花生、红薯、棉花等99科290种以上植物,以十字花科、芋艿和水生蔬菜受害最重。为害蔬菜造成污染和腐烂,使之失去商品价值。
1 斜纹夜蛾的发生为害情况
斜纹夜蛾在江西每年的危害情况大约有7代,1,2代属于不主要发生代,3到6代是主要危害带,其经历的发育期较短,导致世代重叠严重,以2006年为例,这一年的6月份到10月为主害期,7,8月又面临月高温干旱等炎热天气,更为其生殖繁育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成虫有趋光性,并对糖醋酒液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性,白天躲藏在植株茂密的叶丛中,飞翔力强,可远距离迁飞,1次可飞数十米远,远达10米以上。卵多产于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反面,多数多层排列,卵块上覆盖棕黄色绒毛。成年的虫子需要通过营养的摄取来维持生命,一提高幼虫的成活率,其摄取营养有它的独特性,有利于他的生长条件下,会对植被类的植物造成大面积的损害,而且易于识别。幼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4龄后进入暴食期,多在傍晚出来为害。4龄以上幼虫除啃食叶片外,还可钻食甘蓝、大白菜等菜球和茄子等多种作物的花和果实,钻入茄果类蔬菜果内及豆科荚内取食为害。有间歇猖獗发生的特点。老熟幼虫在1~3厘米表土内做土室化蛹,土壤板结时可在枯叶下化蛹。在大发生虫口密度过高时,或食料缺少的情况下,幼虫有成群迁移的习性。高温干旱天气极有利于斜纹夜蛾的发生为害,导致斜纹夜蛾在多种作物上暴发为害。作物受害初期,叶片呈纱窗状,幼虫分散后,叶片或较嫩部位被咬成许多小孔,虫口密度高时,叶片被吃光,呈扫帚状。有时幼苗可被全部吃光。除叶片被啃食外,菜球、花、果实等也可被蛀食,而造成烂菜、落花、落果、烂果等。
2 斜纹夜蛾的暴发成灾的原因分析
2.1湿度温度等气候对其的影响
首先斜纹夜蛾是一种猖獗间歇性发生害虫,怕寒冷的空气环境,但是在高温及闷热的环境下生命力又极其顽强。根据不同的时节、年份,其生长量有较大的变化,它的生长量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降雨少、又在高温年份的季节有利于纹夜蛾发育、繁殖,低温则易引致虫蛹大量死亡。2龄幼虫如遇到暴风雨则大量死亡,蛹期大雨,田间积水对羽化也不利。土壤过干过湿均不利于其化蛹和羽化,以含水量20%左右时为有利。最适温度为28~32℃,老熟幼虫及蛹在40℃高温下发育速度虽有所下降,但无明显伤害,因此,高温是此虫发生猖獗、对农作物产生极大危害的重要原因。
2.2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斜纹夜蛾具有多食性、暴食性、繁殖力强等特点,每只雌蛾能产3~5块卵块,每个卵块100~200粒,在22.5~26.5℃,4~5天即孵化为幼虫。因此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要有少量虫源,就存在暴发的可能。斜纹夜蛾属迁飞性害虫,一旦迁飞的害虫受到适宜的气候因素影响,就有可能在一些地方突然暴发成灾。
2.3食料等生存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和调优,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他如大豆、花生、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的较大面积的种植,以及反季节蔬菜的种植,使得斜纹夜蛾的食料充足,营养丰富,产卵量多,发生为害加重。间种、复种指数高或过度密植的田块有利其发生。该虫食性虽杂,但食料情况,包括不同的寄主,甚至同一寄主不同发育阶段或器官,以及食料的丰缺,对其生育繁殖都有明显的影响。
2.4天敌的影响
通过调查,瓢虫的幼虫和成虫可以捕食斜纹夜蛾卵块,小茧蜂、广大腿蜂、寄蝇和核多角体病毒能寄生斜纹夜蛾幼虫及蛹,步行虫和鸟类能捕食斜纹夜蛾幼虫。这些都可以影响到它的发生。
2.5滥用农药造成的恶劣影响
我们广大的农民朋友对斜纹夜蛾其生长环境,生存条件,和妨害防治还不是很了解,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其使用药物,喷洒农药的时期掌握的不准确,往往喷药时已经是其生长的高峰时期,也就是进入了高龄暴食期。而一般的农药又达不到效果,导致农民盲目的喷洒药剂,换药加药,使虫害生成了抗药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破坏了本来的生存形态,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
3 斜纹夜蛾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3.1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作物收获后及时清园,残株落叶带出田外处理,杀灭部分幼虫和蛹。及时中耕除草,除尽田间及周围的杂草,减少产卵场所,高龄幼虫期和蛹期搞好深中耕,消灭土中的幼虫和蛹。根据该虫卵多产于叶背叶脉分叉处和初孵幼虫群集取食的特点,在农事操作中摘除卵块和幼虫群集叶,可以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对于大龄幼虫也可人工捕捉。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斜纹夜蛾虽然食性杂,但不同的作物受害程度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斜纹夜蛾发生较重时,要尽量避免种植斜纹夜蛾嗜好的作物。
3.2性诱剂防治 斜纹夜蛾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化性,可利用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引诱诱杀雄虫,一般在7~10月使用,每667平方米放1个诱捕器,内置1~2个诱芯,诱芯距水面1~2厘米。诱捕器以东西向一字型排列放置,每器间隔距离30米,将诱捕器挂在棚架或木棍上,高出作物30厘米为宜。春秋季每30天更换诱芯一次,夏季每20天更换诱芯一次,并及时添加洗衣粉水。
3.3物理防治
斜纹夜蛾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在成虫羽化盛期,设置黑光灯、频振杀虫灯进行诱杀。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大面积防治。利用成虫趋糖醋性的特点,可用糖醋盆等工具诱杀成虫。全面覆盖大棚或大棚顶部覆盖防雨薄膜,大棚四周覆盖防虫网,使害虫无法进入大棚。
3.4化学防治
抓住在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盛发期用药。低龄幼虫药剂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生绿Bt粉剂500倍液、5%氟啶脲乳油2000~2500倍液、5%氟蟲脲乳油2000~2500倍液、10%溴虫腈胶悬剂15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2000倍液。高龄幼虫可用15%茚虫威悬浮剂3500~4500倍液、20%虫酰肼乳油1000~1500倍液、24%甲氧虫酰肼乳油2500~3000倍液。初孵幼虫聚集在卵块附近活动,3龄后分散,因此最好在3龄前施药,幼虫发育到3龄左右,有虫株率10~15%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以傍晚喷药为佳。最好是选在傍晚6时以后施药,使药剂能直接喷到虫体和食物上,触杀、胃毒并进,增强毒杀效果。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登记公吿汇编.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4.
[2]江西植保志编纂委员会. 江西植保志.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毒农药替代产品及使用技术指南.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5
[4] 汤建国,刘定忠等.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作者简介】:
肖立武(1976-),男,江西省吉安人,助理农艺师,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和应用工作。
*通讯作者:黄小兵(1975-),男,江西省吉安人,助理农艺师,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和应用工作。
【关键词】:斜纹夜蛾 发生为害 成灾原因 防控措施
0 前言
斜紋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莲纹夜蛾、莲纹夜盗蛾、斜纹夜盗蛾,俗称花虫、黑头虫。其幼虫菜农俗称为大食虫。分布广泛,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抵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省。是一种暴食性、杂食性害虫。寄主有甘蓝、花椰莱、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和茄科、葫芦科、豆科蔬菜,以及芋、薄荷、葱、韭菜、菠菜、莲藕、花生、红薯、棉花等99科290种以上植物,以十字花科、芋艿和水生蔬菜受害最重。为害蔬菜造成污染和腐烂,使之失去商品价值。
1 斜纹夜蛾的发生为害情况
斜纹夜蛾在江西每年的危害情况大约有7代,1,2代属于不主要发生代,3到6代是主要危害带,其经历的发育期较短,导致世代重叠严重,以2006年为例,这一年的6月份到10月为主害期,7,8月又面临月高温干旱等炎热天气,更为其生殖繁育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成虫有趋光性,并对糖醋酒液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性,白天躲藏在植株茂密的叶丛中,飞翔力强,可远距离迁飞,1次可飞数十米远,远达10米以上。卵多产于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反面,多数多层排列,卵块上覆盖棕黄色绒毛。成年的虫子需要通过营养的摄取来维持生命,一提高幼虫的成活率,其摄取营养有它的独特性,有利于他的生长条件下,会对植被类的植物造成大面积的损害,而且易于识别。幼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4龄后进入暴食期,多在傍晚出来为害。4龄以上幼虫除啃食叶片外,还可钻食甘蓝、大白菜等菜球和茄子等多种作物的花和果实,钻入茄果类蔬菜果内及豆科荚内取食为害。有间歇猖獗发生的特点。老熟幼虫在1~3厘米表土内做土室化蛹,土壤板结时可在枯叶下化蛹。在大发生虫口密度过高时,或食料缺少的情况下,幼虫有成群迁移的习性。高温干旱天气极有利于斜纹夜蛾的发生为害,导致斜纹夜蛾在多种作物上暴发为害。作物受害初期,叶片呈纱窗状,幼虫分散后,叶片或较嫩部位被咬成许多小孔,虫口密度高时,叶片被吃光,呈扫帚状。有时幼苗可被全部吃光。除叶片被啃食外,菜球、花、果实等也可被蛀食,而造成烂菜、落花、落果、烂果等。
2 斜纹夜蛾的暴发成灾的原因分析
2.1湿度温度等气候对其的影响
首先斜纹夜蛾是一种猖獗间歇性发生害虫,怕寒冷的空气环境,但是在高温及闷热的环境下生命力又极其顽强。根据不同的时节、年份,其生长量有较大的变化,它的生长量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降雨少、又在高温年份的季节有利于纹夜蛾发育、繁殖,低温则易引致虫蛹大量死亡。2龄幼虫如遇到暴风雨则大量死亡,蛹期大雨,田间积水对羽化也不利。土壤过干过湿均不利于其化蛹和羽化,以含水量20%左右时为有利。最适温度为28~32℃,老熟幼虫及蛹在40℃高温下发育速度虽有所下降,但无明显伤害,因此,高温是此虫发生猖獗、对农作物产生极大危害的重要原因。
2.2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斜纹夜蛾具有多食性、暴食性、繁殖力强等特点,每只雌蛾能产3~5块卵块,每个卵块100~200粒,在22.5~26.5℃,4~5天即孵化为幼虫。因此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要有少量虫源,就存在暴发的可能。斜纹夜蛾属迁飞性害虫,一旦迁飞的害虫受到适宜的气候因素影响,就有可能在一些地方突然暴发成灾。
2.3食料等生存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和调优,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他如大豆、花生、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的较大面积的种植,以及反季节蔬菜的种植,使得斜纹夜蛾的食料充足,营养丰富,产卵量多,发生为害加重。间种、复种指数高或过度密植的田块有利其发生。该虫食性虽杂,但食料情况,包括不同的寄主,甚至同一寄主不同发育阶段或器官,以及食料的丰缺,对其生育繁殖都有明显的影响。
2.4天敌的影响
通过调查,瓢虫的幼虫和成虫可以捕食斜纹夜蛾卵块,小茧蜂、广大腿蜂、寄蝇和核多角体病毒能寄生斜纹夜蛾幼虫及蛹,步行虫和鸟类能捕食斜纹夜蛾幼虫。这些都可以影响到它的发生。
2.5滥用农药造成的恶劣影响
我们广大的农民朋友对斜纹夜蛾其生长环境,生存条件,和妨害防治还不是很了解,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其使用药物,喷洒农药的时期掌握的不准确,往往喷药时已经是其生长的高峰时期,也就是进入了高龄暴食期。而一般的农药又达不到效果,导致农民盲目的喷洒药剂,换药加药,使虫害生成了抗药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破坏了本来的生存形态,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
3 斜纹夜蛾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3.1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作物收获后及时清园,残株落叶带出田外处理,杀灭部分幼虫和蛹。及时中耕除草,除尽田间及周围的杂草,减少产卵场所,高龄幼虫期和蛹期搞好深中耕,消灭土中的幼虫和蛹。根据该虫卵多产于叶背叶脉分叉处和初孵幼虫群集取食的特点,在农事操作中摘除卵块和幼虫群集叶,可以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对于大龄幼虫也可人工捕捉。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斜纹夜蛾虽然食性杂,但不同的作物受害程度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斜纹夜蛾发生较重时,要尽量避免种植斜纹夜蛾嗜好的作物。
3.2性诱剂防治 斜纹夜蛾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化性,可利用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引诱诱杀雄虫,一般在7~10月使用,每667平方米放1个诱捕器,内置1~2个诱芯,诱芯距水面1~2厘米。诱捕器以东西向一字型排列放置,每器间隔距离30米,将诱捕器挂在棚架或木棍上,高出作物30厘米为宜。春秋季每30天更换诱芯一次,夏季每20天更换诱芯一次,并及时添加洗衣粉水。
3.3物理防治
斜纹夜蛾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在成虫羽化盛期,设置黑光灯、频振杀虫灯进行诱杀。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大面积防治。利用成虫趋糖醋性的特点,可用糖醋盆等工具诱杀成虫。全面覆盖大棚或大棚顶部覆盖防雨薄膜,大棚四周覆盖防虫网,使害虫无法进入大棚。
3.4化学防治
抓住在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盛发期用药。低龄幼虫药剂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生绿Bt粉剂500倍液、5%氟啶脲乳油2000~2500倍液、5%氟蟲脲乳油2000~2500倍液、10%溴虫腈胶悬剂15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2000倍液。高龄幼虫可用15%茚虫威悬浮剂3500~4500倍液、20%虫酰肼乳油1000~1500倍液、24%甲氧虫酰肼乳油2500~3000倍液。初孵幼虫聚集在卵块附近活动,3龄后分散,因此最好在3龄前施药,幼虫发育到3龄左右,有虫株率10~15%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以傍晚喷药为佳。最好是选在傍晚6时以后施药,使药剂能直接喷到虫体和食物上,触杀、胃毒并进,增强毒杀效果。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登记公吿汇编.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4.
[2]江西植保志编纂委员会. 江西植保志.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毒农药替代产品及使用技术指南.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5
[4] 汤建国,刘定忠等.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作者简介】:
肖立武(1976-),男,江西省吉安人,助理农艺师,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和应用工作。
*通讯作者:黄小兵(1975-),男,江西省吉安人,助理农艺师,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和应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