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打动人心

来源 :阅读(决策智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22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营管理顾问必须有让客户采信自己建议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提建议时,有让对方采信的方法,当然所谓的方法,并不是靠花言巧语将对手哄得团团转的伎俩,而是有逻辑思维做保证的思路。只要所提出的建议拥有完整且足以让人采信的逻辑结构,就具有说服力。建构一个符合逻辑结构的思维方法,这就是提建议时的技巧。
  经营管理顾问的工作,到了最后就是对客户进行说明,提出解决方案作为自己的建议。如果对方接受而且愿意实行,就算成功,如果不接受就是失败,所以磨炼自己提建议的能力是必要的。
  一个建议就够了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说明中给客户的建议,只要有一个就够了。同时给他们多个建议,只会让他们犹豫不决。一句“总裁,请做这一项”,经营者很容易就动心了。尤其当经营者明白你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做了无数的分析、进行过许多的实地访谈才得到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时,就更容易采纳你的建议了。这个道理应用在任何类型的客户身上都行得通。
  “这也重要,那也重要,这个最好也修正一番!”这些话可以出自评论家之口,但绝不是经营管理顾问该说的话。因为如果不能明确告诉客户如何实现你所提的建议,这个建议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然而”这种话,对改善经营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这么做的话,营业部的人会不同意。”“然而要达到这种业绩,一定困难重重。”这种话也毫无建设性。用这种口吻说话,不但对客户的说明过不了关,在其他任何工作现场,也都只有负面的杀伤力。
  麦肯锡公司曾提出一个题目让员工做深层思考。这个题目是:“如果你只有一分钟时间面对总裁,你会做些什么?”不论是用安格斯·卡宁厄姆的英国式逻辑思维方法,或者是我的科学分析方法,都可以导出一个结论:一次给10个建议,不但没有一位总裁可以全部做到,也没有一位总裁能把其中一项做到完美无缺。伹是如果只提一个或两个建议,大部分的总裁都能做得不错。
  如果是我,我不但会提出建议方案,连细微零碎的计划,如执行企划书、预算报告、负责人选等等,也会一并提交。当我的建议被实行之后,每个月我一定会前往该公司,跟踪改革的进展状况。如果没有进展,我会再和相关人员讨论,不论是一年、两年,我都会尽责到底。因此,我的客户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获利空间都能呈现出明显改观。
  有事实为证的建议,魅力无穷
  结果是可以预测的,所以我们要事先进行实地的考察、访谈,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给客户的药方,只是没什么感觉的营养剂,客户企业的经营状况将无法获得改善。
  有的总裁是看过了我的著作《企业参谋》后才找上我的。面对这种总裁,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想做什么?”所得到的答案或许是“我想提高市场占有率”,也可能是“我想改善获利空间”“我想扭亏为盈”等等。听了他们的心声后,我会要求他们锁定一个会继续来找我的关键性目标。
  但是,如果总裁的回答是什么都想要,我就会当场回绝。因为一个什么都想要的经营者绝不会认真采纳我的提案。就如我在前一章所说的,公司虽然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大多数都只是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都只有一个。因此,首先解决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
  因此,事前需要再次和对方确认已决定的目标,并且强调:“这就是你想实现的真正目标!”这一点,将对最后的建议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必须逼迫对方作出他最厌恶的决定。
  例如,有位总裁对自己辛苦开发的产品有着非同寻常的迷恋。但是在作说明的时候,你必须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却是:“请停止销售这种产品!”
  这个时候,他可能很不高兴地说:“无论如何我都要继续销售这种产品!”这时,你就可以先把他当初说过的希望获利的目标搬出来,然后再逐渐逼近,继续说:“不管怎么努力,这种产品都不会产生利润的。”虽然利用价值工程(又称为价值分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麦尔斯在1947年开发,成为降低成本的利器)以增加获利,但是这得花上四五年的时间。“这种产品根本无法获取收益,您不是一直想要获利吗?”最后再补上一句:“您怎么可以为了喜欢自己所研发的产品,就说出这么天真的话呢?”
  如果总裁还是顽固坚持,就是实地访谈发挥效用的时候了。你可以告诉他:“您虽然是这么说,但是我听到的情况却不同。”然后开始列举实例。例如,静冈的业务员是这么说的,到鹿儿岛营业所去的时候听到了什么,实际拜访客户时客人是怎么说的等等,表达了现场人员的心声之后,也可以请领导层作报告。最后告诉总裁:“您的意图并未传达到最底层。我这次访谈了60个人,没有一个是我认识的。”如此一来,就算总裁仍然强调他经常倾听职员的意见,也不能否认你所说的才是职员真正的心声。
  利用实地访谈,整理出比企业领导者所知更详细的业界最新信息及其公司数据,然后再以这些数据为根本,适时加以说明,总裁就会采纳了。因为这些资料完全不同于公司内部所做的意见调查,所以总裁在你的说明中也完全听不到夹杂着他个人喜好的废话。当然,详细的事实也是令他相信的一个因素。事实上,因为你非常了解业绩好的业务员和业绩差的业务员之间的差异,也曾跟随业务员亲自拜访过客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你了解得当然比他透彻。
  经营管理顾问要做最后的提案时,除了总裁之外,营业部的领导者也都会到齐。这个时候,如果你所提出的建议会对某些重要领导造成不便,就会开始听到各种不同的论调了。例如“外面人的想法真是奇特,这好像和我们的认识有相当的差距”“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不可能对我们公司的事有多少了解的”等等,碰到这种状况,也是实地访谈发挥功效的时候。只要能利用现场人员所反映的事实消除周边人的阻挠,就能让总裁了解“那些中层领导对事情了解的程度也不过如此”,进而做出最后的决定。
  事实上,要逼对方做决定,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就算这个决定不是对方所喜欢的,但是事实摆在眼前,对方也就没有辩驳的余地了。   说明时提出充分必要条件
  对客户公司的经营或技术问题进行诊断、指导或进言时,是以业界及客户公司的资料为基础分析市场劳动力、客户公司以及其他同业竞争对手的动向,归纳整理出一个极为易懂的结论。接着,搜集足以印证结论的证据,在最后的提案上提出建议。如果有人提出质问或反驳,必须当场补足数据或提出证据。一个顾问要做的工作就是这些。
  提案时,要注意整体的起承转合,不要过之,也不要不及,同时还必须满足说明的必要条件及充分条件。所谓必要条件就是必须这么做,而充分条件则是这么做会更好,这两者是不同的。为了让客户采纳我们的建议,这两种条件都必须具备。
  但是,如果提案是在应用必要条件之下成功的,往往会有感情的主观问题,就是类似“我工作40年了,从来没有被外面的人这么说过”等等的情绪反弹。要解决这类主观问题,在提案之后,最好约大家一起喝一杯,吐吐苦水。尤其如果所提的建议,会让某个特定的部门主管扮白脸时,不但事前要和这些人进行沟通,事后还得追踪执行状况。
  总之,有了答案之后,一定要大家都能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不过,来自企业外部的顾问是无法参与执行的,因为这是总裁以下的职员该做的事。在这种情形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家有做的意愿。对公司来说,了解后却无心做,等于是白白浪费金钱。所以说明演示结束后,最大的课题是营造一个有做的意愿的空间。为了要看到成果,我们绝不能忽视人的情绪问题。
  或许有人会认为追踪和沟通是日本人的想法。事实上,不论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都有心理障碍。人的感情有的时候不是用逻辑可以解释清楚的。因此,一旦有情绪问题发生,一定要追踪后续状况,务必让当事人从第二天起能够高高兴兴开始执行方案。这也是为提升提案的实效性必须注意的事项。
  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调查结论
  实际进行提案时,如何安排整体的流程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流程安排不当,很容易让参加的公司高层、各部门主管产生反感,或直接反驳说:“我不这么认为。”掌握流程的重点就是,用简洁的语言作简洁的分析,每部分作一个结论,然后应用所累积的多个小结论,导出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整体结论,再以此结论提出有证据作支撑的建议。
  有时候可视对方的身份、心理状况作调整,但是一般的提案,最好是从整体结论谈起。我个人的习惯是先报告我所做的事前工作,也就是直接明示我搜集了什么样的数据,作了什么分析,进行过几次访谈,跑过哪些地方,以什么人为对象谈过哪些话等等。因为出席会议的人之中,总是会有人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个家伙真的懂吗?这么做,就可以消除这些人潜意识中的疑虑。
  如果不以此为前提,听者总会想:“他是凭什么这么说的?”这么一来,整个提案就会在他们不了解结论的情形下进行。对方的心理和我们想传达的信息逐渐背离,到了最后,反对的意见一定此起彼伏。尤其当最后所提出的建议是对方最不想接受的解决方案时,例如中止销售商品、大幅裁减人员等等,情况将会更严重。
  所以,一开始我们可以先报告自己做过的事前工作,以化解对方的质疑,再以此为基础,简要地得出最后的结论。
  虽说是简要,只有一句话当然还是不够的。在报告中,还是必须涵盖4个能够让对方采信的论点。这4个论点就是:围绕业界的环境、顾客的动向、竞争对手的环境以及客户公司对此环境的反应的动向,说明问题出在哪里,为了解决问题,才提出只能这么做的建议。
  竞争对手在业界整体的人力资源动向,尤其是获利空间特别明显的竞争对手掌握业界动向及顾客的方法,更是说明时的重点。最后强调客户的公司就是因为在这个方面晚了一步,才造成今天获利不佳、业绩不振的结果,因此得出整体的结论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人员及投资集中在某个部门,才能拥有现在3倍以上的营业额。
  提案的构成
  在前面提到整体的结论之后,如何生成提案?可按下面的顺序进行。
  1.业界的动向
  一开始提出整体的结论之后,接下来就分析业界的动向,并以此为根基,得出关于业界动向的一个结论。例如,提出“业界掀起了新的数字浪潮,并急速冲击贵公司”的结论之后,开始一一提供能够让与会人士明白此事实的数据。
  2.其他竞争公司的动向
  在其他竞争公司中,最受关注的动向一般都是在业界能掌握最新潮流的公司。明白地告诉大家在业界最擅长利用人才的公司就是这家公司,并说明理由。接着提出事实,例如,率先在市场上投入引领业界湖流的商品,在价格上比较容易被顾客所接受。不需加强营业能力,就能提升双倍的效率,并增加收益。然后根据事实,得出结论:这家公司的成长能力非常突出。
  3.客户公司的状况分析
  相对于这家公司,客户公司的状况又如何呢?你需要提出客户哪一部分的延迟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例如“生产部门削减成本慢了一步,商品给人价格比较贵的感觉,所以市场占有率滑落了。”“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快速增加业务人员,造成人力成本的增加、营业额滑落、效率低下。公司财务出现赤字的原因就在此。”
  4.改善条件
  在什么条件下,这种状况可以获得改善呢?当你告诉客户要让公司转亏为盈,必须付出努力时,要拿出实际的数据,增强说服力,例如成本要削减15%、价格要调升7%、营业额要长两倍,公司才能平衡赤字,并且强调这条路走起来会很艰辛。
  5.解决方案
  接着要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告诉大家要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并且提出策略的替代方案。例如: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强商品销售竞争力、对业务员进行业务培训,或者缩小供销区域、集中销售提升竞争效率等等。
  如果是提升营业额的议题,基本上也含三个方面:一,改变商品;二,改变降价;三,改善营业方式。你可以针对这三个方面所需的成本、可能取得的成果与客户进行讨论,再择其一进行解决。许多改善方案,都是从最有效、成本最低、最有可能实现的方面入手得出最合适的结论。这也就是要在提案时提到整体结论。
  6.建议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根据整体结论提出建议。例如,进行业务员培训,裁剪10%的冗员,提升两倍的竞标获胜率,就可以让市场占有率超过30%。贵公司应该迅速照此实行。
  7.计划步骤
  最后就是根据建言制定“计划步骤”。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各项目负责人是谁、组织该如何配合、多久报告一次进度、判断这个计划成功与否的条件是什么……这些大大小小的项目,都可以作为“计划步骤”的一环,向大家进行提案。
  一般来说,“计划步骤”很少会在提案中当场讨论,通常都是事前和自己的团队或者公司的经营团队协商,取得共识,对组织成员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在说明演示时提出“计划步骤”,只是一个确认仪式。就算企业领导人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计划步骤,负责人也会说:“我们会根据这个来执行。”
  (摘自《思考的技术》,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退休养老古已有之,而不同历史时期,古代“公务员”的退休待遇也有所不同:明代官员待遇较低,流行“裸退”;唐朝五品以上退休高官可以领取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可领全俸;宋朝对官员的待遇最为优厚,有功之臣和高官一律给予全俸,另有名目繁多的赏赐,为历朝之最。陆游写过这么一首诗:  草堂  幸有湖边旧草堂,敢烦地主筑林塘。  漉残醅瓮葛巾湿,插遍野梅纱帽香。  风紧春寒哪可敌,身闲书漏不胜长。  浩歌陌上君
这是我喜欢的时刻:黄昏深了一些,夜色尚浅  我的灵魂如此清澈,在树叶上滚动  一灯一影,我如此赤裸裸地活着,影子可以更长些  留一部分供养阴影  的确有水从四面八方涌来,向四面八方散去  我在水里小幅度地摇摆  把一些词语光亮的部分挑在草尖上  我喜欢被诗句围困,再呕心沥血找一条出路  我被什么疼爱着,不弃不离  然而它不会流动  不会在一首歌里找到一座山的峰  我们的羊群还小,叫声柔嫩。我们离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