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混凝土是当今世界各种建筑物中的重要组成基础之一,其中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各种建筑物更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钢筋混凝土构件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受力性能和使用寿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采用钢筋混凝土保护层能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和使用寿命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清楚认识钢筋混凝土保护层重要性,努力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加强质量控制,以此为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施工提供保障,为建筑工程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保护层;保护层认识;技术控制措施
中途分类号: TU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能有效保护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和使用寿命,尤其是在结构安全、持久性、结构耐火性能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施工时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给予高度重视,并采用有效的技术控制措施,以便为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认识与技术控制措施进行了以下分析与探讨。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参考作用。
1.钢筋保护层概述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即指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外边缘到混凝土外边缘的距离,其直接关系着钢筋混凝土保护层质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物理保护,混凝土将钢筋表面包裹起来,能有效对钢筋起到保护作用,使其避免受外力和有害物质的侵害;第二,化学保护,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氢氧化钙,这能有效保持混凝土的含碱性,使混凝土处于高碱状态,而后就会在钢筋表面层形成一层钝化膜,有效保护钢筋免受锈蚀侵害。
2.钢筋混凝土构件工作原理
钢筋混凝土在建筑结构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从受力性能来看,钢筋具有极高的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而混凝土则是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低。但是钢筋和混凝土有着极为接近的弹性模量,极好的粘结力,两者紧密结合部件充分发挥了各自受力性能,还能有效的协调工作,并对来自结构构件的外部荷载起着共同承担作用。钢筋混凝土构件承受着整体外部荷载,因为混凝土抗拉强度低,所以在设置钢筋混凝土构件时,应充分考虑用混凝土来承受压应力,用钢筋来承受拉应力[1]。
3.合理确定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3.1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规定
一是预应力钢筋与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必须大于钢筋直径,且符合相关规定标准。二是辅助钢筋保护层厚度中的箍筋与构造筋保护层厚度应大于15毫米。分布在墙、板中的钢筋保护层也必须符合相关规定标准中的厚度。三是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预制过程中,钢筋端头保护层厚度应大于10毫米,肋形板主筋保护层厚度应根据梁的数值确定。四是对于使用年限长和受海边环境侵蚀严重建筑物,其承重结构必须符合相关规定标准。若是建筑物是露天环境或建筑物内部湿度高时,就应适当增加保护层厚度。五是建筑物都有相应的防火要求,因而其保护层厚度必须符合防火要求的相关规定。处于人为或自然侵蚀环境下的建筑物,保护层厚度必须达到国家规范的标准。六是若是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超过40毫米,为了避免结构开裂,必须采取有效的构造防裂措施对保护层进行保护。
3.2环境类别概述
通常我们将混凝土结构环境分为五类:一是室内正常环境。二是室内潮湿的环境;非严寒和寒冷地区露天环境、和无侵蚀性的水以及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寒冷和严寒地区的露天环境的冰冻线以下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直接接触的环境。三是使用除冰盐的环境、严寒及寒冷地区冬季的水位变动环境、滨海地区室外环境。四是海洋环境。五是受人为或自然的化学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2]。
4.保护层厚度差偏差原因分析
施工人员应认真分析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差偏差原因:一是没有周全考虑钢筋相互位置关系,梁、柱施工时钢筋制作、下料尺寸有偏差,造成梁、柱部位钢筋发生贴模、移位等情况。在梁、柱的受力钢筋上没有绑扎垫块,导致出现保护层偏大、构件截面偏小情况。二是没有牢固的模板支撑体系,导致模板体系稳定性与刚度不足,从而导致保护层偏大,出现胀模、下沉情况。三是板负弯矩筋位置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差极难控制,当前在施工中普遍采用的是加设马凳来固定钢筋位置的支设方法,但是这种支设方法结构较为简单,一旦出现侧向力,就极易发生倾倒,导致负弯矩筋下沉。四是现阶段混凝土运输均采用泵送的方式,但是施工过程中泵管顶部导管难以控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导管易受到混凝土冲击和泵管位移等影响,导致方向不易掌握,出现施工人员踩踏钢筋使其变形的情况,从而导致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大[3]。五是没有准确控制楼板标高,导致楼板混凝土厚度过大,进而钢筋保护层厚度也偏大。六是采用的保护层垫块密度及强度达不到规范要求,导致楼底板厚度不足。七是设计不合理,导致板厚比钢筋和楼板管线厚度小。梁柱节点和梁钢筋直径过大,导致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互相交叉,造成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厚。
5.保护层厚度有效控制措施
5.1板钢筋控制措施
板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控制措施能分为两方面:一是板底筋。设置在板底筋的垫块厚度通常为20毫米,且强度必须符合相关标准,以此防止垫块在绑扎钢筋和混凝土浇筑时被压碎,从而造成钢筋移动,且板底筋垫块与其他结构部位垫块不同,因而不能混合使用。在防治垫块过程中,应将其进行牢固的绑扎,避免受人或设备碰触而位移。二是负弯矩筋。板负弯矩筋保护层具有难以控制的特点,因此能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第一,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保护板面上层负筋位置正确,施工人员现场走动时注意脚下位置,避免对设置钢筋进行随意踩踏,导致钢筋发生变形或位移。第二,做好各工种交叉作业的安排工作,在完成板底钢筋绑扎后,应适当减少管线预埋及模板收头施工人数。第三,在浇筑混凝土时,应铺设专用跑道,防止施工人员踩踏钢筋。在受力最大的负弯矩筋位置搭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宽接触面,以便有效分散应力,从而防止上层钢筋受踩踏变形。第四,应安排足够的施工人员在混凝土浇筑前和建筑过程中进行跟班,以便及时调整变形钢筋[3]。
5.2梁墙柱保护层控制措施
一是严格控制梁墙柱保护层纵横向间距,通常控制在1米左右,且不得少于2列。二是确保主筋位置正确、牢固,若是主筋位移较大,必须迅速进行修整到位,这样能有效防止保护层过大或过小情况。三是确保梁墙柱拉钩尺寸准确,水平筋尺寸准确。四是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确保混凝土早期强度合格;在进行模板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标,而后做好技术交底,施工中做到谨慎拆除,避免对墙柱保护层造成破坏。五是确保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与刚度,并确保穿墙螺杆强度达标,避免因跑模、胀模情况而导致保护层过大[4]。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钢筋保护层概述,钢筋混凝土构件工作原理,合理确定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保护层厚度差偏差原因分析,保护层厚度有效控制措施几方面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认识与技术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建筑施工企业进一步认识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重要性,还能提高企业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美艳.鋼筋混凝土保护层的认识与技术控制措施[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9:321-322.
[2]陈斌.浅谈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措施[J].科技风,2011,03:109.
[3]傅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重要性及控制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2:91-92.
[4]黄辉军.浅谈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06,11:133-134.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保护层;保护层认识;技术控制措施
中途分类号: TU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能有效保护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和使用寿命,尤其是在结构安全、持久性、结构耐火性能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施工时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给予高度重视,并采用有效的技术控制措施,以便为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认识与技术控制措施进行了以下分析与探讨。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参考作用。
1.钢筋保护层概述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即指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外边缘到混凝土外边缘的距离,其直接关系着钢筋混凝土保护层质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物理保护,混凝土将钢筋表面包裹起来,能有效对钢筋起到保护作用,使其避免受外力和有害物质的侵害;第二,化学保护,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氢氧化钙,这能有效保持混凝土的含碱性,使混凝土处于高碱状态,而后就会在钢筋表面层形成一层钝化膜,有效保护钢筋免受锈蚀侵害。
2.钢筋混凝土构件工作原理
钢筋混凝土在建筑结构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从受力性能来看,钢筋具有极高的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而混凝土则是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低。但是钢筋和混凝土有着极为接近的弹性模量,极好的粘结力,两者紧密结合部件充分发挥了各自受力性能,还能有效的协调工作,并对来自结构构件的外部荷载起着共同承担作用。钢筋混凝土构件承受着整体外部荷载,因为混凝土抗拉强度低,所以在设置钢筋混凝土构件时,应充分考虑用混凝土来承受压应力,用钢筋来承受拉应力[1]。
3.合理确定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3.1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规定
一是预应力钢筋与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必须大于钢筋直径,且符合相关规定标准。二是辅助钢筋保护层厚度中的箍筋与构造筋保护层厚度应大于15毫米。分布在墙、板中的钢筋保护层也必须符合相关规定标准中的厚度。三是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预制过程中,钢筋端头保护层厚度应大于10毫米,肋形板主筋保护层厚度应根据梁的数值确定。四是对于使用年限长和受海边环境侵蚀严重建筑物,其承重结构必须符合相关规定标准。若是建筑物是露天环境或建筑物内部湿度高时,就应适当增加保护层厚度。五是建筑物都有相应的防火要求,因而其保护层厚度必须符合防火要求的相关规定。处于人为或自然侵蚀环境下的建筑物,保护层厚度必须达到国家规范的标准。六是若是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超过40毫米,为了避免结构开裂,必须采取有效的构造防裂措施对保护层进行保护。
3.2环境类别概述
通常我们将混凝土结构环境分为五类:一是室内正常环境。二是室内潮湿的环境;非严寒和寒冷地区露天环境、和无侵蚀性的水以及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寒冷和严寒地区的露天环境的冰冻线以下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直接接触的环境。三是使用除冰盐的环境、严寒及寒冷地区冬季的水位变动环境、滨海地区室外环境。四是海洋环境。五是受人为或自然的化学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2]。
4.保护层厚度差偏差原因分析
施工人员应认真分析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差偏差原因:一是没有周全考虑钢筋相互位置关系,梁、柱施工时钢筋制作、下料尺寸有偏差,造成梁、柱部位钢筋发生贴模、移位等情况。在梁、柱的受力钢筋上没有绑扎垫块,导致出现保护层偏大、构件截面偏小情况。二是没有牢固的模板支撑体系,导致模板体系稳定性与刚度不足,从而导致保护层偏大,出现胀模、下沉情况。三是板负弯矩筋位置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差极难控制,当前在施工中普遍采用的是加设马凳来固定钢筋位置的支设方法,但是这种支设方法结构较为简单,一旦出现侧向力,就极易发生倾倒,导致负弯矩筋下沉。四是现阶段混凝土运输均采用泵送的方式,但是施工过程中泵管顶部导管难以控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导管易受到混凝土冲击和泵管位移等影响,导致方向不易掌握,出现施工人员踩踏钢筋使其变形的情况,从而导致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大[3]。五是没有准确控制楼板标高,导致楼板混凝土厚度过大,进而钢筋保护层厚度也偏大。六是采用的保护层垫块密度及强度达不到规范要求,导致楼底板厚度不足。七是设计不合理,导致板厚比钢筋和楼板管线厚度小。梁柱节点和梁钢筋直径过大,导致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互相交叉,造成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厚。
5.保护层厚度有效控制措施
5.1板钢筋控制措施
板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控制措施能分为两方面:一是板底筋。设置在板底筋的垫块厚度通常为20毫米,且强度必须符合相关标准,以此防止垫块在绑扎钢筋和混凝土浇筑时被压碎,从而造成钢筋移动,且板底筋垫块与其他结构部位垫块不同,因而不能混合使用。在防治垫块过程中,应将其进行牢固的绑扎,避免受人或设备碰触而位移。二是负弯矩筋。板负弯矩筋保护层具有难以控制的特点,因此能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第一,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保护板面上层负筋位置正确,施工人员现场走动时注意脚下位置,避免对设置钢筋进行随意踩踏,导致钢筋发生变形或位移。第二,做好各工种交叉作业的安排工作,在完成板底钢筋绑扎后,应适当减少管线预埋及模板收头施工人数。第三,在浇筑混凝土时,应铺设专用跑道,防止施工人员踩踏钢筋。在受力最大的负弯矩筋位置搭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宽接触面,以便有效分散应力,从而防止上层钢筋受踩踏变形。第四,应安排足够的施工人员在混凝土浇筑前和建筑过程中进行跟班,以便及时调整变形钢筋[3]。
5.2梁墙柱保护层控制措施
一是严格控制梁墙柱保护层纵横向间距,通常控制在1米左右,且不得少于2列。二是确保主筋位置正确、牢固,若是主筋位移较大,必须迅速进行修整到位,这样能有效防止保护层过大或过小情况。三是确保梁墙柱拉钩尺寸准确,水平筋尺寸准确。四是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确保混凝土早期强度合格;在进行模板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标,而后做好技术交底,施工中做到谨慎拆除,避免对墙柱保护层造成破坏。五是确保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与刚度,并确保穿墙螺杆强度达标,避免因跑模、胀模情况而导致保护层过大[4]。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钢筋保护层概述,钢筋混凝土构件工作原理,合理确定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保护层厚度差偏差原因分析,保护层厚度有效控制措施几方面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认识与技术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建筑施工企业进一步认识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重要性,还能提高企业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美艳.鋼筋混凝土保护层的认识与技术控制措施[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9:321-322.
[2]陈斌.浅谈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措施[J].科技风,2011,03:109.
[3]傅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重要性及控制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2:91-92.
[4]黄辉军.浅谈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06,11: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