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冷静下来思考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hizhe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数学课程标准呼唤充满活力的数学课。为此目前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有些教师往往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却忽视了情境创设的必要性、真实性,体验性和数学味,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情境创设 思考 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 媒体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情境的创设已引起普遍重视,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尤为重要。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儿童的实际,可以改变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状况,也是现今课程改革的要求。但反思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思考一:数学课堂这颗“珠”是否非要情境这个“椟”来装?
  教学的内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这节课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首位除时有余,要把十位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接着除。教材提供的情境是分52个羽毛球(5盒2个)羽毛球,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体验分的过程,先一盒一盒地分,每班分两盒,剩下的一盒不够整盒整盒地分,就拆开来与另外两个合起来再分,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对十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接着除有直观的理解。案例1中教师试图把课堂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创设了教师节学生为老师分纸鹤的情境。但是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平均分52个纸鹤,可以一个一个地分,可以2个2个地分,可以5个5个地分,不是非10个10个分不可的,这样的分法不能很好地体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的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创设生活情境不只是为了将知识“包装”进去,如果情境与知识脱离了内在联系,那么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都是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无补的,我们要更多地思考知识的真实的、可理解的起源,思考它在儿童眼中是如何生成的,从这个角度去预设一定的情境,教学效果才能更理想。所以这个情境还不如教材提供的情境贴切。
  思考二:情境创设是否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实际?
  玻璃打碎后重配,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者试从配玻璃这个生活现象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细细回味,这个情境“有悖常理”,在我们生活中,配一块玻璃需要知道面积吗?一般我们需要的是所配玻璃的边长、形状。老师在提出“配一块新玻璃需要考虑什么”时,学生沉默了,但又马上意会了老师的用意说出了“面积”。所以利用这个情境引出“梯形的面积”就显得比较牵强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凭空想象的情境,虽然关注了生活,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却违背了生活,脱离了“现实性”,容易给学生带来错误的理解。
  思考三:情境创设是否离生活越近越好?
  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场景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服务于生活。但是,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也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均紧密相连的。现如今,有的课堂关注的不是学生能否学到数学知识,关注的反倒是这节课有无联系生活实际。从这个出发点来说,这就走入了极端化的误区。我们要因课制宜、以教学目的为准则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以课堂上有无情景创设作为课堂评价的标准。
  对于这一倾向,我们必须从数学情境创设的目的着眼去解决。笔者认为:数学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沟通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抛开这一根本目的来谈情境创设,一来不能让数学情境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二来容易误导教师走入生活情境创设极端化的误区。
  思考四:媒体演示和学生自主体验谁优谁劣?
  情境创设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媒体。结合教学内容与情境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如果教者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能让学生亲身感受什么是“相遇”,让学生“实地”走走或用“物代人走”,学生完全有这个基础,而不是一段媒体“广告”——这就是相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充满着观察、分析、操作、模拟、推断、迁移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举动。教师要积极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获得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
  综上所述,面对情境创设的利与弊,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情境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滥用情境,更需要我们蹲下身子看学生,深入关注他们对该知识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有机结合素材进行创设,惟有这样才能走出误区。
  
  【参考文献】
  [1]温小军. 论课堂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之诉求. 当代教育科学,2009(04).
  [2]胡金喜.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 甘肃科技,2009(15).
  [3]洪莺,芳芳. 谈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2007:7-8.
其他文献
新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科学性、趣味性、故事性三位一体,互相兼顾,语文教学理应是满堂生辉,靓丽多彩,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心,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学科。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却事与愿违,一片空白,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一、分析课堂沉闷的原因所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学中的演员;老师则是教学中的导演和组织者。这个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育同仁所认可
政治课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总认为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宣传说教,因而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总认为只要读读背背就能应付,因而不注意、不研究具体的学习方法,所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政治课教学更有意义。唯有努力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里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
东洞沟金矿位于党河南山金成矿带上,是由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金矿。中奥陶统砂岩是本区金成矿的地层条件。断裂构造及由其形成的蚀变破碎带控制着区内金矿体的形态、产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结合学界研究成果,围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开展讨论。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效果 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结合学界研究成
【摘 要】 高考备考复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阅读理解题型所占的分数最多,历来是老师和备考学生最为关注的环节。本文就阅读理解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技巧浅析。  【关键词】 英语 阅读理解 解题技巧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中心,阅读理解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在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题型所占的分数最多,历来是老师和备考学生最为关注的环节。阅读训练中要以限时阅读为主,把握好速度和准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分析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创新思维能力与初中数学学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等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创新思维 培养    一、引言  创新思维能
[摘 要] 教师资格证由“省考”变“国考”,考试的形式、考试的难度相应增加了。高职师范院校如何适应这种变化,需要从学院、教师和学生层面等作相应的调整来适应这个变化,提高“国考”的通过率。  [关 键 词] 教师资格证“国考”;高职师范院校;通过率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38-01  从2013年全国部分省市实行教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