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课堂录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1bb1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南昌市教研室 胡助金(评析)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评析】: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似不经意,教师在营造古文氛围的同时,让学生走近了文中的两位主人翁。一箭双雕,善哉!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评析】:“绝”的理解巧妙、深入。第一个层次,从字面理解,提示学生“看注释”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第二个层次,反其道行之,通过理解同类词语的意思,推导出“绝弦”的深层意思是“不再弹琴了”。这个环节,语文的、文化的味道很足,奇哉!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习朗读。(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们这样读,男同学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女同学读中间三句。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评析】:朗读指导层次清晰、有实效。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这个环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关键词语,尊重学生的学情,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实哉!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板书)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文言文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生读)还不够明白,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再读,强调出“鼓”和“听”。(指3名学生再读)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评析】:这是理解“文”第一个层次,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知音”,很快抓住了全篇阅读的基点、阅读训练的落点。“知音”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围绕这个词语,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了解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此外,在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时,教者采用了逆向翻译,先用现代文说,再用文言文对应,降低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觉。妙哉!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师:大家都沉醉了,音乐真是流淌心声的艺术。你看到的泰山是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还是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或许还可能是……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习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我试了一下,这句话有很多种读法,谁再读?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声音低缓)
  师:你是不是在表达边欣赏音乐边想象画面的过程,这样的赞叹更像是自言自语。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一生接读)于是,你满心赞叹——(一生接读)
  师: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当伯牙所念春花,钟子期必得——(生:春花);当伯牙所念秋月,——钟子期必得(生:秋月);当伯牙所念夏荷,——(生:钟子期必得夏荷);当伯牙所念冬雪,——(生:钟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生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你们自由地读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什么?(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可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相机板书:情)
  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评析】:“真知音”的境界是本课研读的重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了教者独具匠心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如剥笋,势若破竹,顺通、畅达,无斧斫的痕迹,若神来之笔。第一环节,默读,圈画,这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第二环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文白互通,这是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因有了前面关键词的理解基础,学生并没有感到困难。第三环节,听音乐想象画面,意在还原语境,让学生浸润在高山的音乐旋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知音的境界。第四环节,拓展课程资源,链接《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用四个追问,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四个环节,以“品读”为线索,分不清哪是“训练”,哪是“感悟”,“读”“品”交融,“言”“文”兼得。美哉!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相传,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评析】:这一部分教者对琴断音绝的解读关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这是文本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所以教学中没有纠缠于伯牙绝弦是对是错,正确处理了个性解读应遵循文本价值的关系。解读成就教学,换位体验,铺设了“痛”的感受;体味涵泳,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引读,升华了“痛”的意义。巧哉!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评析】:想起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教者最后部分“知音”现代意义的解读意在此。引“知音”的时代活水,浇灌在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点睛之笔,智哉!
其他文献
区别于完小和完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体现在:“一体化”的小学与初中教育,配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年限规定的办学模式,具有“一以贯之”和“规模集聚效应”。体现了“l l>2”的效应。尤其是我们美术学科的教师,完全可以跨中小学年级任课。有充裕的条件研究和实施中小学教育的各种衔接措施。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教学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却在学校中暴露无遗。九年一贯制美术教学的衔接和优化问题已然摆在每个美术教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言”“意”交融,引领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积累、对表达方法进行揣摩把握、对语言技巧进行习得领会。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安排循环往复的“引读”,或解疑,或整合,或升华情感,能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以情激情、以言激情,达到“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的效果。  一、引读在需要解疑处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内化的“会意”过程,教学中以(引)读代讲,能避免过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在品德课教育方法上应有新的改革。就品德课教材内容本身而言,它是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教材编写的原则就是知识要求与行为要求结合起来。在讲清观点、道理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落实在日常学习生活实处,引导学生言行统一。为了使品德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每位学生都能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真正的美德,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自从教以来,我使用过两个版本的教材。一是六年制的浙教版教材,二是北师大版的新教材。可能本人有怀旧情结,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会时常拿出老教材来翻翻。几番比较,感慨颇多。本文选择其中的一个视角,谈谈新老教材中引课方式的变迁,并希望能对新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会有所帮助。  在六年制的浙教版教材中,几乎每节课的最前面都有一个环节——“准备题”。准备题的内容以旧知识为主,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搭桥铺路,为
时至今日,教育科研作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一线教师教学思考、问题研究、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一线教师都曾经,或正主持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许多名师,也正是在经历了课题研究之后,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显然,教育科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研究内容不明确,研究过程设计不
摘要:探索新兴技术竞争优势的测度方法,有助于我们把握技术前沿的竞争态势,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采用四象限图示分析方法和雷达图示分析方法,借助Relecura专业知识产权分析平台,以细胞免疫治疗为实证,对技术主体的综合竞争优势和高产机构在主要技术领域、子领域、IPC代码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就专利技术战略布局的前瞻性指标而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两个机构最具有前瞻性。就创造高价值专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在教学实施上,提倡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以增加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其目的就是让小学生喜欢听,乐意读,主动记,使抽象的汉字具体化,静态的汉字动态化,复杂的汉字简单化。而“故事识字法”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是广西玉林某小学李老师的一个课堂实录片段(结合课后她的感受整理而成,为了体现课堂原生态,故以第一人称叙述)。  “铃铃铃!”我面带微笑走上讲台
科学并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质疑的精神、一种严谨的态度,并且与其他态度有着本质区别。  首先,科学的态度是诚实,不必遮羞。关于使用酒精灯,这是任何一个做实验的人都会碰到的事情。但是,我曾经在学生面前出过丑。那次在做“自然水蒸发,观察水中含有的杂质”这个实验的时候,我用火柴由上往下直接点燃了酒精灯,被细心的同学们发现了,并指出了我的错误。这时候我没有为自己辨解,而是承认刚才的动作是错了
大会代表合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加强地球科学、地质工程等领域的区域合作和学术交流是大势所趋。特提斯造山带是新生代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造山带,它的形成与演化对全球构造及矿产资源与能源形成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2014年10月12日上午,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地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探索适用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初步认为“顺延思维、创新思维、整体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可以很好地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启迪和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的“立体图形的侧面积(复习)”为例,简要叙述在动手操作中如何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  A4纸的外包装上图文并茂,信息众多,为了快速切入本课的教学,我在课前谈话时删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