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ly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但这样做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大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敢问问题。长期教学中形成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还有不少学生课后也不敢提出问题。因此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我每次给高一年级的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时都会给学生提出化学课上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多提问,上课不愿意不要紧,课后可以及时提问,无论什么问题,哪怕是我刚才上课时刚刚提过的知识都可以,我不会因为某个学生好问问题而觉得比较烦,相反我会尽早的认识、了解一些喜欢问问题的学生。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在这样交代后,总能有一些收获,每届学生中都有不少喜欢向老师提问的,我很乐于解答,每次解答完后我都会表扬这些学生能大胆的向老师提问。学生深入思考;提出了很多有一定水平或者值得探究的问题,对于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我会及时表扬,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渐渐的,在课堂上也有学生能对一些实验现象或结论提出质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提问的氛围。接着再通过创设环境让学生多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的发展余地。要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课堂上,教师需要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新问题。在学习Fe(OH)2的还原性时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1)FeCl2和烧碱能否反应得到Fe(OH)2?(2)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看结果如何。(3)为何实验的现象和预想的不一样?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问题意识一下被激发。在学习《钠》时,传统的教学是按顺序一点点分析钠的性质,我们可以尝试用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这节课一开始先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利用这个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钠的性质,再问学生通过这个实验的现象有哪些疑问,该如何解释,学生自己通过切割钠和钠与水反应的浮、熔、游、嘶、红的现象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如质地软、熔点低等物理性质和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我们还可以在每节课中都留出3—5分钟让学生思考、发问,给他们提问思考的时间,让他们逐渐的学会问问题。
  三、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化学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知识,以前的化学实验都是验证性的,结论是教师告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它改为探究性的,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比如在《氯气》一课上,我拿出了一瓶底部有少量水的氯气瓶,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有学生问道为什么上面的气体是黄绿色,下面的溶液也是黄绿色?下面的液体究竟是什么呢?我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探究实验掌握了氯气的溶解度不大,氯气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究竟有哪些微粒。比如,在学生做完“氨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后,有学生提问:收集了一试管的氨气,倒置于水槽中,不用说水充满整个试管,连水面的上升都没有看到,不是讲氨气极易溶于水吗?教师此时立即发动学生们讨论原因:收集得太少,试管移动过程中氨气逸散、也许还有个别学生会很有创造性地提出是否与溶解速率有关……在对实验问题的热烈讨论中,学生们不仅变得爱思考,还养成了爱提问的习惯。通过不断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如在做完铁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后,有学生立即提出“书上说这个实验现象是有棕黄色的烟生成,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棕红色的烟?”我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讲到氯气的性质时,有学生好奇地想到,其水溶液既有漂白性又有酸性,把它滴入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红色定会褪去,但究竟是漂白性还是酸性使之褪色呢?能否用实验来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问题开始,由解决问题再到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实践证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要创造有利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创新,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定能得到充分的激发。让学生在探索化学世界的过程中,在掌握了一些基本化学理论和化学方法的同时,努力保持着对化学世界奥妙无穷变化的好奇和探究,进而使其树立起热爱化学、发展化学的信念和决心。
其他文献
在数学中不仅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当下,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远不能满足他们数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讲:“唉,这么简单的题目又做错了!”有的学生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只是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就草草把题目做完了。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了,题也就做错了。因此,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那么
物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课程学习形态,它是以物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和渗透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了电动机和电磁感应这两节时,我便就此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提出问题和猜想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通过电磁感应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对发电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