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教育发展史上曾是两种相互独立的教育模式,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为了适应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逐步走向融合。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有必要适当融入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質、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要。生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具体途径有: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科学设置课程;灵活调整教学机制等。
关键词:生物学;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科学,是立世之基,只有懂得科学,掌握科学,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才能立于世上。人文,是为人之本,只有重视人文,领悟人文,溶入人类社会,尊重人类尊严,才能合乎人的基本规格。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既启迪灵性,更启迪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
一.生物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相融性
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有着共同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的思维是一个整体,都离不开人的大脑这一物质基础。有关研究得出结论,人的大脑中,左脑主要从事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主要是科技活动不可或缺的;右脑主要从事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顿悟、灵感蕴含其中,这主要是人文文化活动所必须的。但人脑的两个半球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研究表面,人的左右脑的发展是彼此联系、共同促进的。与此相对应,人的两类思维及其结果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从而使人同时接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成为可能。
2.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差异统一性
首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有差异的两类教育,人文教育以及人文知识、人文文化为基础,重在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格的内在价值;科学教育以科学知识、科学文化为基础,重在发展人的人力,提高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工具价值。从这个角度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内容、形式以及功能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其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又是内在一致的统一体。人文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一样,也源于对客观实际、本质与规律的追求,常常与科学的求真要求一致。而科学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科学知识,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探求,人类旨在求真的科学活动如同人文一样,强烈地表现出求真、求善、求美的勇于创新、实事求是、造福人类的崇高精神品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都是完整教育密切相连、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人文离不开科学基础,科学蕴涵人文价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非根本对立、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
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单一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弊端日益明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新的课程改革中也开始注重两者的均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协调统一的,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实践证明科学工作者人文素养的缺乏和人文社会学者科学知识的贫瘠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物学科作为一种纯粹的自然科学学科,也必须与人文文化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适应多变社会的人才。
二.生物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具体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才能;要具有开放的意识、国际视野及国际交往的能力;要有自主学习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即要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具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复合型的特点。生物教育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也应该根据这些培养目标具体设计安排模式和方法。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近期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生需要学会四种能力: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根据这四个目标,也需要进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2.合理设置专业
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宽口径的教育。专业设置还应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通过专业方向的调整,在专业的不同方向上拓展,形成许多范围小、易调头的专业方向。要利用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 通过自主设立专业方向,不断孕育新兴的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生物学科的专业设置,应该结合具体人文专业方向,形成适合大学生学习心理的新型专业。
3.科学设置课程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课程内容丰富;第二,课程要综合化;第三,课程结构合理。生物学科与许多边缘和临近学科交叉,可以为与人文文化教育融合打基础。例如,当今高新生物科学技术教学中,如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课程的设置,均应考虑加入与之适应的人文知识,预留给教学以融合人文知识的空间,使大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知识和人文意识的熏陶。
4.灵活调整教学机制
生物学科教学环节除了采纳普遍的课程教学途径外,还要加大学术活动、课堂设计成分、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等部分的教学力度,以达到在教学中对人文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从而实现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等人文文化和精神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教学中,使大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文化的同时,受到人文文化的熏陶,接受积极的人文理念,同时引起他们对人文文化的关注和研究。承载大学人文教育的不只是专门的文科专业或院校,在理科教育或其他教育形式中渗透一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知识,实行通才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生物学教师应该突破专业束缚,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变革自身的思维方式。明了在生物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是可能和必要的,并在具体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通识教育和人文熏陶。
参考文献
[1]唐华生,弘扬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J],北华大学学报,2003,(04):67-70
[2]李福杰,由分野到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现代走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4,(6):64-66
[3]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
[4]薛天祥,庞青山.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关键词:生物学;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科学,是立世之基,只有懂得科学,掌握科学,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才能立于世上。人文,是为人之本,只有重视人文,领悟人文,溶入人类社会,尊重人类尊严,才能合乎人的基本规格。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既启迪灵性,更启迪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
一.生物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相融性
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有着共同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的思维是一个整体,都离不开人的大脑这一物质基础。有关研究得出结论,人的大脑中,左脑主要从事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主要是科技活动不可或缺的;右脑主要从事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顿悟、灵感蕴含其中,这主要是人文文化活动所必须的。但人脑的两个半球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研究表面,人的左右脑的发展是彼此联系、共同促进的。与此相对应,人的两类思维及其结果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从而使人同时接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成为可能。
2.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差异统一性
首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有差异的两类教育,人文教育以及人文知识、人文文化为基础,重在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格的内在价值;科学教育以科学知识、科学文化为基础,重在发展人的人力,提高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工具价值。从这个角度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内容、形式以及功能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其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又是内在一致的统一体。人文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一样,也源于对客观实际、本质与规律的追求,常常与科学的求真要求一致。而科学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科学知识,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探求,人类旨在求真的科学活动如同人文一样,强烈地表现出求真、求善、求美的勇于创新、实事求是、造福人类的崇高精神品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都是完整教育密切相连、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人文离不开科学基础,科学蕴涵人文价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非根本对立、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
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单一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弊端日益明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新的课程改革中也开始注重两者的均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协调统一的,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实践证明科学工作者人文素养的缺乏和人文社会学者科学知识的贫瘠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物学科作为一种纯粹的自然科学学科,也必须与人文文化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适应多变社会的人才。
二.生物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具体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才能;要具有开放的意识、国际视野及国际交往的能力;要有自主学习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即要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具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复合型的特点。生物教育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也应该根据这些培养目标具体设计安排模式和方法。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近期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生需要学会四种能力: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根据这四个目标,也需要进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2.合理设置专业
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宽口径的教育。专业设置还应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通过专业方向的调整,在专业的不同方向上拓展,形成许多范围小、易调头的专业方向。要利用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 通过自主设立专业方向,不断孕育新兴的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生物学科的专业设置,应该结合具体人文专业方向,形成适合大学生学习心理的新型专业。
3.科学设置课程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课程内容丰富;第二,课程要综合化;第三,课程结构合理。生物学科与许多边缘和临近学科交叉,可以为与人文文化教育融合打基础。例如,当今高新生物科学技术教学中,如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课程的设置,均应考虑加入与之适应的人文知识,预留给教学以融合人文知识的空间,使大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知识和人文意识的熏陶。
4.灵活调整教学机制
生物学科教学环节除了采纳普遍的课程教学途径外,还要加大学术活动、课堂设计成分、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等部分的教学力度,以达到在教学中对人文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从而实现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等人文文化和精神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教学中,使大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文化的同时,受到人文文化的熏陶,接受积极的人文理念,同时引起他们对人文文化的关注和研究。承载大学人文教育的不只是专门的文科专业或院校,在理科教育或其他教育形式中渗透一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知识,实行通才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生物学教师应该突破专业束缚,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变革自身的思维方式。明了在生物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是可能和必要的,并在具体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通识教育和人文熏陶。
参考文献
[1]唐华生,弘扬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J],北华大学学报,2003,(04):67-70
[2]李福杰,由分野到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现代走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4,(6):64-66
[3]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
[4]薛天祥,庞青山.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