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价值目标研究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conli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价值观教育是美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至高中(K-12)阶段,美国以社会科作为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载体。作为统领社会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社会科课程标准规定了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文章对美国社会科课程国家标准的价值目标进行深入解读,力图把握其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课程目标体系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美国; 社会科; 课程标准; 价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1-0026-04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社会科课程(social studies)的国家。社会科课程诞生前,美国的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宗教教育和历史教育进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移民的涌入导致公立学校不断扩张,为了使这些移民尽快完成“美国化”,整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社会科课程应运而生,至今已历经百年发展。社会科课程从创立之初,就以传播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公民为核心目标。这一目标明确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统领教材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对美国社会科课程国家标准进行研究,可以全面了解美国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载体,从本质上把握其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相关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发展与特征
  20世纪80、90年代,为提高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美国教育界开展了大规模制定课程标准的改革运动,“国家教育标准与改革委员会”等机构相继成立,中小学各门基础课程纷纷开始制定国家与州级课程标准,社会科课程亦是如此。
  1.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诞生
  1994年,全美社会科委员会(NCSS)推出的《追求卓越:社会科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是美国课程史上第一个社会科课程全国标准,被30多个州采用和推广,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明确阐释了社会科课程的内涵,以十大“主题轴”形式构建了社会科课程的框架,通过“主题轴”将知识、能力、价值观进行整合,贯穿于学校教育的低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在价值观方面,立足于“基本权利”和“基本自由”,注重伦理道德、民主观念、社会价值观、多元文化观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美国所倡导的传统价值观。进入21世纪,布什总统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法案特别强调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科学素养,社会科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和忽视,没有被列入需要高度关注的考试科目,这给社会科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为迎接这一挑战,适应新的教育法规,美国社会科教育者也不断寻求改革,重新审查和修订社会科课程标准。2008年,NCSS对上述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之内涵更为丰富,表述更为具体。与此同时,在教育分权体制下,美国各州也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地方性社会科课程标准。
  2.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最新发展
  随着美国首部统一的学科国家标准——《共同核心课程标准》(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的出台,主张提升社会科在K-12课程中地位的呼声愈发高涨。历经三年筹备,2013年11月,NCSS颁布《大学、职业和公民生活框架--社会科课程国家标准》(The College, Career and Civic Life Framework for Social Studies State Standards: Guidance for Enhancing the Rigor of K-12 Civics, Economics, Geography, and History)(以下简称为《C3框架》),这是对社会科课程标准的最新修订,旨在进一步解决社会科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被边缘化问题,呼吁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平等接受社会科教育,加强社会科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公民参与,为升学、就业以及未来的公民生活做准备。《C3框架》以“探究穹”(Inquiry Arc)统领整个课程标准的设计,整合四个维度的内容,即形成问题和探究,学习掌握学科知识,运用证据评估原始资料,沟通合作并进行公民行动。目前,该标准在美国多州得到广泛推行,与之配套的相关标准和文件也陆续出台。
  3.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特征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历经多次制定和修改,总体呈现如下特征:第一,系统性和衔接性。横向上,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和地方(州)标准构成的统一整体,由非政府机构或行会组织负责制定,是指导性的、学术性的标准,而非行政性和强制性的。纵向上,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构建了知识、技能、品性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基本内容和价值目标贯穿并衔接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遵循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第二,灵活性和开放性。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设定的教育内容是概念层面的内容,并非提供具体教学内容的课程大纲。州、学区、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社会科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标准,社会科委员会根据专家、一线教师的反馈,定期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第三,价值取向性。美国社会科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民主政治下积极参与的公民,将主流政治思想内化为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和信仰。社会科课程标准作为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文本说明,充分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志以及试图传播的价值观念,具有意识形态性和价值取向性。
  二、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价值目标
  社会科课程作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其传递的价值目标会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产生相应的变化。基于对美国当前社会背景的总体把握以及对《C3框架》的全面分析,将社会科课程标准中体现的价值目 标归纳如下:   1.宏观价值目标
  《C3框架》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尽管公民教育的倡导者来自不同的政治派别,培养有知识、会思考和积极行动的公民是得到普遍认同的社会科教育目标,这也成为引领社会科教育的宏观价值目标。
  “有知识”是知识层面的目标,即学习学科知识,满足进行公民参与的知识需求;“会思考”强调公民智力技能和参与技能,包括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证据运用、沟通技巧、问题解决、合作能力等。《C3框架》以“探究穹”统领整个社会科标准,重在将探究这一方式运用到社会科学习的各个维度和阶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深度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等成为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正如杜威所说,“只有当一个人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真正在思维”;“积极行动”是建立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形成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是情感层面的教育目标。学生建立及信奉某种价值评价,连续将价值加以内化,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并长期地指引其行动。《C3框架》特别强调“积极行动”的重要意义,将“采取理性行动”(take informed action)作为最后一个维度的内容,也是最为显著和最具创新性的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将前三个维度的内容转化为实际应用。它呼应了公民教育领域的一种新趋势:“引导-体验”式公民教育(guided-experiential civic education)或“公民行动模式”(Action Civics)。在此教育模式下,学生聚焦所关心的具体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计划并采取实际行动。研究表明,这种突出实践的公民教育模式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政治效能感,提升参与公民生活的期望和公民责任感。
  《C3框架》以培养有知识、会思考、积极行动的公民为宏观价值目标,一方面以教育目标的分类和公民教育理论的最新发展为理论基础,体现了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契合社会科教育的任务和宗旨,保证标准实施的有效性。
  2.层级价值目标
  《C3框架》标题中3个C分别代表大学(college)、职业(career)与公民生活(civic life),从大学、职业、公民生活三个层次设定价值目标,为学生“后高中”(postsecondary)时代做准备。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国全国上下普遍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趋势下,该标准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将为公民生活做准备增添到课程标准之中,强调社会科教育承载的公民教育责任。
  《C3框架》每个维度都包含与《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相结合的建议和策略。《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定义了美国K-12阶段所有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升学、就业做准备。而《C3框架》作为社会科课程的国家标准,明确了社会科课程的学科框架和知识体系,与《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目标相契合,为大学阶段做学术知识积淀,为工作领域做职业技能储备。在此基础上,《C3框架》超越了《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强调,突出实践的重要意义,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公民生活,从亲身实践做一个好公民中来学习公民学及社会科其他分支学科。这与社会科教育的本质和任务是相一致的。社会科教育的关键环节就是体验,让学生进行集体的公民实践并形成一种行为习惯。体验式社会科教育可以体现为多种形式,包括:学校和班级通过协商做出决策;成立、领导、维持学生组织;进行社区研究;创建学生报纸、杂志和媒体;进行公众展示活动,联系新闻媒体;参加改变政治或公众舆论的活动等。特别指出的是,学者Meira Levinson认为,那些主要招收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校很少为学生提供这种体验和行动的机会,这加剧了美国历史上享有特权的学生与被边缘化的学生之间的公民赋权差距(civic empowerment gap)。教育公平不单需要学生拥有平等的升学、就业机会,还需要平等拥有作为公民应享有的机会和权利,这是民主教育的前提条件。因而,社会科教育需要考虑第三个C——为公民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而且,公民教育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不是彼此竞争、此消彼长,而是相互促进、相生相长。研究表明,通过诸如争议问题讨论、模拟司法程序(如听证、审讯),以及服务学习等积极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公民能力及素养。
  《C3框架》从大学、职业、公民生活三个角度构建价值目标,是对宏观价值目标的进一步层次化,使价值目标涵盖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与各个阶段,体现了价值目标的阶段性、连续性、递进性。
  3.具体价值目标
  《C3框架》聚焦社会科教育中的四门核心学科——公民科、经济、地理、历史,主要传递和渗透如下具体的价值目标:
  (1)政治价值目标 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主要通过公民科使学生接受和认同美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和政治价值观,向学生介绍美国的政治制度、联邦及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社会制度中反映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契约,其他国家的制度及实践等。其中,特别崇尚宪法的崇高地位,使学生了解各种法律、法规、程序和政策,合法性权威以及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间的制约和平衡,协商民主等。
  (2)道德价值目标 道德教育是美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社会科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课程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教授和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价值观念和美国精神,如“诚实、守信、勇气、意志、合作、平等、自主、正义、对个人权利的尊重”等,使学生首先成为一个“道德人”。同时,社会科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包括爱国主义、审慎、雄辩、果敢等公共精神,鼓励学生将这些道德和原则运用到真实的公民参与中,并进行深入反思,以此塑造人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
  (3)文化价值目标 基于美国移民国家的特征及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社会科教育强调学生正确认识美国社会的多样性,理解多元文化,通过合作以维护和继承美国民主价值和原则,树立全球意识。《C3框架》在对经济、地理学科的价值目标阐述中,要求学生“充分认识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全球互联,能够理解和欣赏自己的生存之地,对地球上环境和文化多样性充满好奇,理解全球经济市场的相互作用,通过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及经济组织共同合作和努力来解决全球性问题”。   《C3框架》提及的四门学科并不是社会科的全部组成学科,有关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行为与社会科学也包含在社会科教育之列,这些学科的全国行业学会亦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文件,作为《C3框架》的扩展与补充,与四门核心学科相结合,为学生的大学、职业和公民生活做准备。
  三、启示与借鉴
  美国社会科课程是K-12阶段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载体,社会科课程标准是美国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思想的文本体现,也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课程评估的重要依据,对其价值目标进行系统和深入研究,能够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相关课程的目标体系构建提供启示和借鉴:
  1.用社会科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建构
  通过对美国社会科国家标准《C3框架》宏观价值目标和层级价值目标的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的学校教育并非遵守自身一度标榜的价值中立原则,而是十分重视课程标准中的价值目标维度,将主流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业生涯,并考虑未来职业和公民生活的需要,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目前,在全社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中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承载着价值观教育的目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标准的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维度及学科内容标准维度,指导教科书的编写和引领教学活动,是修订新课程标准的首要原则,同时也为学校价值观教育提供科学的思想引领和持久的精神动力。
  2.以学科、学段整合方式渗透和强化社会价值目标
  《C3框架》主张将社会科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数学、英文、自然等各类学校科目中同时渗透价值观教育。同时,社会科各分支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传递某一知识和价值目标,这便于强化学生对知识及价值观念的接受,以及对问题进行综合理解和整体把握。目前,我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应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衔接,积极倡导“学科德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依赖于单一学科——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所有学科和教师都应当承担起价值观教育的责任,从而赋予各科教育以“灵魂”。这就要求从课程目标的设计着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为实现“全员德育”和“全科德育”奠定基础。此外,《C3框架》将课程标准按照幼儿园至2年级、3—5年级、6—8年级、9—12年级四个阶段进行划分,各阶段课程内容和价值目标统一呈现在同一课程标准中,便于不同学段社会科教师对课程的目标和衔接有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实现社会科课程标准设计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的有效统一。我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标准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划分,有相对独立的课程标准,迄今尚未形成贯通式的课程标准,《C3框架》的这一设计模式值得思考和借鉴。
  3.强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原则,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资源
  美国一直将培养积极参与的公民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重视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通过体验性公民参与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理解、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我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显性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影响,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我国现行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标准亦强调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切实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性思考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自主探究与价值引导相结合,达到“知、情、行”相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思想认识,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实践的参与。同时,价值观教育的实践需要学校、社区、家长等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C3框架》实施以来,美国各州、学区、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课程标准和实施计划。政府部门、社区等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活动场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应借鉴美国经验,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区域资源、政策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等一切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各种社会要素,建立有效的互动和协调机制,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5.
  [2] Meira Levinson,“Action Civics in the Classroom”,Social Education,2014,78(2): 68-70.
  [3] Kathy Swan,“The Importance of the C3 Framework”,Social Education,2013,77(4): 222-224.
  [4]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The College,Career,and Civic Life (C3) Framework for Social Studies State Standards:Guidance for Enhancing the Rigor of K-12 Civics,Economics,Geography,and History. Silver Spring: MD: NCSS,2013. p. 6.
  [5] Meira Levinson
其他文献
1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儿科常见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俗称“感冒”,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根据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冬季和春季发生率相对较高,常见传播方式包括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两种。  2.普通感冒,要赶紧送往医院吗?  对于症状轻且自身抵抗力强的患儿,不需要用药,一般3~7天会自愈。但儿童感冒发
【摘 要】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同时,它又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舞龙运动具有娱乐健身性,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章从舞龙的起源发展、动作套路、技术特点、鼓乐伴奏、人们对舞龙运动的喜爱程度以及传承发展等几大方面进行研究,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本校学生对中国这项传统特色运动的认识。  【关键词】舞龙运动;龙文化
【摘 要】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激趣促学是高效课堂的前提,自主探索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有效练习是高效课堂的延伸,实施以上三大举措,有利于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激趣促学;自主探索;有效练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那么,如何在40分钟内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就成了每一个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了。  一、激趣促学—
【摘 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杰出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从能力特征上推理,所谓杰出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的前提是培养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经就此提出:“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一语揭示了“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教、学方式的深刻内涵。课堂教学中如能把学生的学、思、疑、问激发、结合起来,
轻轻地打开心灵之窗,让唯美迷人的感觉充满心扉,让阅读之美融入心灵。  书是一位大师,我们读书就如同与一位大师面对面交流。他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读书就是从中学到知识,知识就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城堡。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为:读书,就要研究,不能走马观花,只寻求爽。读书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不受环境的影响。书读人,会越读越死;只有人读书,才会越读越活。  高尔基
【摘 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时势所趋,阅读教学“五步”模式包括读、议、讲、练、评,读是基础,议是关键,讲要注重启发点拨,练能巩固知识,评是学习过程的反思,五步的循序渐进,相互结合,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五步”模式  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校结合番教文〔2012〕63号《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方面主动探
【摘 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理念要求。设计精彩的“开场白”,合理设计教学探究活动,把握知识在生活的应用,有助于物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物理;探究活动;生活应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中要贯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让丰富多
【摘 要】园本化的绩效管理目的是为了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使管理更加规范。本文通过实践摸索通过创园长奖励基金、行于目标责任状、360度绩效考评、营造绩效文化等方式真正实现“绩效快乐”。  【关键词】绩效管理;量化分级管理;绩效考评  柯桥中心幼儿园是省一级示范性民营幼儿园,2000年2月至今隶属于浙江金昌房地产集团公司的下属子公司,实行集团公司领导下园长负责制,十余年的成长之路,始终将“为什么发展?
【摘 要】新课改要求课堂高效化,而课堂高效化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可通过转变角色观念、做好课前准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结构的重建这些路径,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师作用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高效课堂得以实现的
摘要本文以一节渗透数学思想的复习课为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理念,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将“问题解决”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教师在数学问题引领中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问题解决”,强化“数学思考”,体验“学习评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步感悟数学思想——分类讨论.  关键词问题解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