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及其工作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wk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申了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意义, 提出了对其性质的认识, 就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要求、特点等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实际工作中如何充实和加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工作与建设, 按照平时、准备"指挥部启动"的短暂时段和"指挥部启动后"3个不同阶段, 分别纲要性地分析和讨论了相应的工作项目内容或者工作环节要求.
其他文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政府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要求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多种社会主体协同供给公共服务的机制,政府不再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民间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到资源动员中,社会逐渐形成了多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如今,在崭新的资源动员嵌入的社会背景下,积极开展资源动员对于提高民间公益组织供给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非常重要。本文在资源动员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资
最近科学界确定和公认这样一个事实:在大地震(火山喷发)之前的几天或几小时,在强震和火山活动区的地壳和对流层中存在电磁耦合过程,在电离层内存在异常变化。解释这一现象的一批物理模型出现了。其中最可能的模型基于大气边界层地壳发射物(氡、惰性气体和金属气溶胶)的化学反应。这些发射物改变了边界层的电导率,从而改变了活动区域内的大气电场值。根据实验测量,在大地震前几天或几小时,地表的地震感应的垂直电场强度可达
在简要分析了地震预测面临的主要科学难点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推进我国地震预测研究的战略对策,认为地震预测研究需要长期攻关,需要有长期的稳定的支持计划。目前推进地震预测科学进步的障碍点可能在于中期(几年尺度)强地震危险地点的确定,若在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就为最终短临预报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应强调理论创新和观测技术进步;坚持发展地震预测试验场;经验性预测与物理预测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