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曾有一位学者说得好:“教师的智慧语言像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像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像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田。”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简单重复学生的回答、理答错位、理答变成教师自身预设好的才华展示、理答失实等的屡见不鲜,那么应该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呢?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巧用“四问”。
一、巧用追问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在重点难点处追问。“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
链接:在一次数学大练课活动中,我们有幸听了一位教师两次执教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在两次上课的导入环节王老师都设计了给学生每两人一个信封,里面装有5张大小—样的白纸,老师让同桌两个人分,第一次教学中学生第一次就回答了先一人两张,剩下的—人半张,老师只作了简单的肯定,在第二次执教时,王老师也同样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也提出了先每人两张,剩下的一人半张,老师表扬这两位同学分得真均匀,这时老师紧接着追问“有没有别的方法呢?”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并不是平均分的,而是你两张我三张,或是你三张我两张,老师对自己拿两张,同桌拿三张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夸他真是个大度的好孩子,这时老师又追问“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好?”,引出了“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王老师这两次巧妙地追问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充分地感知,为下面分数的学习播下了成功的种子。
2.在学生发生错误时追问。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又一位中国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我把接近无痕的教育视为我的教育追求。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生错误是正常而且是难免的。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同样会发生很多错误。如果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师这样的教学也就充满了智慧。
二、巧用探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探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茫然不知,主要原因是理解跟不上,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向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仍是模糊、片面、肤浅,甚至是错误的,就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成准确、全面、深刻为止。教师通过及时引导,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拨开解题过程中的层层迷雾,找到了正确的思路,终于让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会意的笑容。这样处理,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转问,变守株待兔为随机应变
转问也是教师们常用的理答方式,它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不理想或“卡壳”时,教师既不代答(代答就失去问的意义),也不直接否定(生硬的否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谁来帮帮忙?”“谁还有不同的说法?”“谁还有什么要补充?”这样处理往往能顺畅教学,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但转问不是简单地转变回答者,有时还要降低问题的难度,或转变提问的方式,它往往和探问结合起来使用,才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四、巧用反问,引导学生再思考
反问大多用在学生下意识的脱口而出还未进行细致思考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引导学生再进行思考,又能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是这样吗?”“你真的是这样想的可引吗?”等来进行回问,学生一听,立刻就能反应过来,或者立刻进行思考。
链接:在人教版六上《轴对称图形》这一课中,老师提问,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同学说是,它有两条对称轴,教师反问了一句,真得是这样的吗?这样回答的同学又进行了再思考,突然明白过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它没有对称轴。另外在学生下意识的脱口而出还未进行细致思考的时候在学生回答了比较难或比较重要的知识后,也可以反问一句,加深学生的理解。
总之,“理答”是一门艺术,追问、探问、反问和转问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也能给数学课堂带来精彩而有效的生成。
(责任编校:白水)
一、巧用追问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在重点难点处追问。“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
链接:在一次数学大练课活动中,我们有幸听了一位教师两次执教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在两次上课的导入环节王老师都设计了给学生每两人一个信封,里面装有5张大小—样的白纸,老师让同桌两个人分,第一次教学中学生第一次就回答了先一人两张,剩下的—人半张,老师只作了简单的肯定,在第二次执教时,王老师也同样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也提出了先每人两张,剩下的一人半张,老师表扬这两位同学分得真均匀,这时老师紧接着追问“有没有别的方法呢?”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并不是平均分的,而是你两张我三张,或是你三张我两张,老师对自己拿两张,同桌拿三张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夸他真是个大度的好孩子,这时老师又追问“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好?”,引出了“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王老师这两次巧妙地追问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充分地感知,为下面分数的学习播下了成功的种子。
2.在学生发生错误时追问。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又一位中国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我把接近无痕的教育视为我的教育追求。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生错误是正常而且是难免的。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同样会发生很多错误。如果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师这样的教学也就充满了智慧。
二、巧用探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探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茫然不知,主要原因是理解跟不上,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向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仍是模糊、片面、肤浅,甚至是错误的,就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成准确、全面、深刻为止。教师通过及时引导,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拨开解题过程中的层层迷雾,找到了正确的思路,终于让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会意的笑容。这样处理,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转问,变守株待兔为随机应变
转问也是教师们常用的理答方式,它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不理想或“卡壳”时,教师既不代答(代答就失去问的意义),也不直接否定(生硬的否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谁来帮帮忙?”“谁还有不同的说法?”“谁还有什么要补充?”这样处理往往能顺畅教学,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但转问不是简单地转变回答者,有时还要降低问题的难度,或转变提问的方式,它往往和探问结合起来使用,才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四、巧用反问,引导学生再思考
反问大多用在学生下意识的脱口而出还未进行细致思考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引导学生再进行思考,又能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是这样吗?”“你真的是这样想的可引吗?”等来进行回问,学生一听,立刻就能反应过来,或者立刻进行思考。
链接:在人教版六上《轴对称图形》这一课中,老师提问,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同学说是,它有两条对称轴,教师反问了一句,真得是这样的吗?这样回答的同学又进行了再思考,突然明白过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它没有对称轴。另外在学生下意识的脱口而出还未进行细致思考的时候在学生回答了比较难或比较重要的知识后,也可以反问一句,加深学生的理解。
总之,“理答”是一门艺术,追问、探问、反问和转问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也能给数学课堂带来精彩而有效的生成。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