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钢琴伴奏中“歌唱性思维的应用”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200902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伴奏在声乐歌唱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声乐伴奏是钢琴伴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专业的文艺演出及学校内的音乐教育所涉及的声乐演唱形式都离不开声乐伴奏的支持。
  关键词:钢琴伴奏 声乐作品 歌唱思维
  钢琴伴奏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在声乐表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钢琴伴奏中,歌唱性思维是不可忽视的细节,它是一门专业、系统的学问,是靠长期培养与训练形成的结果,它在钢琴伴奏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声乐钢琴伴奏中“歌唱性思维的应用”进行研究,分别从声乐钢琴伴奏中歌唱性思维的意义、声乐钢琴伴奏歌唱性的具体要求、歌唱性钢琴伴奏的技巧、音乐中的歌唱性思维、如何将歌唱性思维与钢琴伴奏完美融合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声乐钢琴伴奏中歌唱性思维的意义
  歌唱性思维对声乐钢琴伴奏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声乐钢琴伴奏的歌唱性对演唱者来说至关重要,为演唱者营造了一种唱歌的气氛与环境,起到烘托的作用。钢琴伴奏的歌唱性是对伴奏主体最基本的要求,歌唱性充分体现在演奏者手指对钢琴触键感的变化上,声乐钢琴伴奏对伴奏者的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声乐与伴奏之间的配合必须是默契十足的,太过机械的钢琴伴奏与歌声的配合是极不协调的,由此可见,歌唱性思维在钢琴伴奏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将它贯穿在钢琴伴奏中,达到美妙的演奏效果。歌唱性思维在钢琴伴奏中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将它融入到钢琴演奏中使歌曲意境更加栩栩如生,因此,我们必须要培养歌唱性思维,更好地去诠释乐器更深层次的涵义。然而,歌唱性思维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练习与演奏,实现指尖在琴键上歌唱的最终目的。
  二、声乐钢琴伴奏歌唱性的具体要求
  (一)正确读谱
  读谱是对伴奏者最基本的要求,读谱包括读曲、读词,读曲又包括了对乐句的划分、旋律走向及和声变化、对歌曲的调性调式进行分析等,读词就是对歌词的每个字进行细致推敲,以便更好的把握到歌曲的精髓。
  (二) 弹奏技巧的要求
  在声乐钢琴伴奏中,往往对钢琴弹奏技巧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弹奏技能的人才能实现伴奏的歌唱性。
  1.钢琴力度
  钢琴伴奏的力度必须配合歌声的强弱,在进行伴奏前必须对全曲的伴奏力度进行设计,对于不同的乐句要有不同的演奏情绪,层次安排、情绪强弱都必须在力度上充分展现。
  2.钢琴音色
  声乐是音色的艺术,声乐对钢琴伴奏中的音色要求很高,钢琴音色的浓厚必须以歌曲情绪、歌曲意境为基础,根据它们的不同而不同,塑造生动有趣的音乐形象,形成相对丰富的音色层次。
  3.歌曲呼吸
  呼吸在钢琴伴奏中同样很重要,有呼吸的伴奏才是会歌唱的伴奏,在伴奏前,必须对乐句的呼吸口、呼吸方式、呼吸时间等进行分析与琢磨,将这些充分融入到钢琴弹奏中,使钢琴伴奏更加具有生命力。
  4.音乐语言
  在声乐作品演唱中,歌词的语气、语调都会对作品产生一定影响,并将钢琴伴奏结合起来。例如,在演唱“妈妈”这一句歌词时,语气应该是先重后轻,进行伴奏时也必须加强第一个字相关音符弹奏的深度,并将第二个字的音符力度弱化,达到和谐的表演效果。
  5.音乐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没有节奏的音乐作品就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言,因此在为作品进行伴奏时必须把握好音乐节奏。
  6.和声运用
  和声在钢琴伴奏中的运用也相当频繁,伴奏者必须对各种和声有所了解,比如说大三和弦它在钢琴上通常会产生明亮的色彩效果,而小三和弦它的演奏效果就比较柔和。因此,不同的和声在钢琴中的演奏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
  三、歌唱性钢琴伴奏的技巧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伴奏时,要控制好钢琴音量,声音过大会影响到演唱者的表演,让听众感觉像是钢琴独奏,缺乏配合;其次必须注意音律的连贯性,注意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呼吸口,在特殊音的处理上,必须用连奏的形式来实现,并注意力度的运用,与演唱者的情绪达到充分的融合。
  (一)注意区别不同节奏的不同风格
  由于每首作品所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它们的风格不同,例如巴赫的作品风格主要讲究发声的鲜明性,以及指尖的敏感度。莫扎特的作品对手指的要求比较严格,手指在钢琴上必须干净利落。德彪西的作品歌唱性触键风格更注重于音与音之间的互相融合。因此,在针对不同音乐作品时要对其音乐风格有所了解。
  (二)必须与演唱者一起用心歌唱
  钢琴伴奏者应该像声乐演唱者一样,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等进行了解,从中体会歌唱情绪,达到与演唱者内心的呼应,形成对内心歌唱的强烈追求。
  (三)注重触键训练方法
  触键方法的不同会导致音响效果的不同,演奏者在弹奏时必须根据音乐作品风格来奏出或明或暗的音色。在进行触键训练时,必须将力量与感情凝聚在指端,指尖感应必须十分灵敏,在接触琴键时,要控制发力发音;训练时,下键的速度要缓慢,减少手指对琴键的撞击力,达到音色柔美的效果;其次,要注意手臂与手腕的放松,重视手臂、手腕、手指间力度的转移与配合,在弹奏延留音时,必须充分对其音值进行保持。
  上述都是钢琴伴奏中的训练技巧,演奏者必须对这方面进行强化,达到与演唱者的完美配合。
  四、音乐中的歌唱性思维
  所谓歌唱性思维,一般是指在演奏过程中,头脑里必须伴有一定想象与情绪的歌唱,这样有利于演奏者在进行钢琴伴奏时能够把握好歌曲的情绪,让音符更具有生命力,钢琴弹奏要跟唱歌一样,用心体会歌曲意境并在脑海里形成旋律,将唱歌性思维与琴键、乐谱合为一体。歌唱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精力、勤奋度,它对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必须对自身音乐素养多加强化。
  五、歌唱性思维与钢琴伴奏的完美融合   (一)深入理解作品
  在练习一首新作品时,首先要将乐谱认真细读,将作品节奏把握好,对曲子多加练习,注重乐曲整体的连贯性。将曲子练熟以后,对作品中的难点进行针对性解决,注意乐句之间的呼吸,将作品中的强弱表现出来。对作者的创作背景深入了解,将自己对乐曲的共鸣及体会充分融入到钢琴演奏中去,引发听众的共鸣。
  (二)良好的技能功底
  钢琴演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钢琴伴奏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必须与歌唱者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一个作品,所以钢琴演奏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技能功底,能在演出时对作品的节奏进行灵活地调整,能够充分展现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完美的相互配合
  要将歌唱性思维与钢琴伴奏进行完美融合就必须加强两者间的配合,使得旋律与伴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水乳交融的完美境界。此外,要控制好伴奏的音量,不能喧宾夺主。伴奏者心中要有感情,对演唱者歌唱的状态有所了解,对其演唱风格能够很好地掌握,准确地处理,与歌唱者融为一体,以此达到珠联璧合的艺术境界。
  六、结语
  歌唱性思维在钢琴伴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钢琴伴奏同时影响了歌唱者的表演,好的钢琴伴奏能为演唱者的乐感及情绪起到很大帮助,不断深化整个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然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演奏者的高水平演奏技术与歌唱者的演唱技术上。因此,要达到两者的完美融合,最重要的应该是加强专业技能训练,钢琴演奏者可以利用一些钢琴伴奏技巧来进行技能强化,歌唱者必须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理解,对作品的情绪能很好地把握,对歌曲逐字逐句进行推敲,将感情充分带入,从而能引起钢琴伴奏者内心的共鸣,在脑海里形成完整旋律,真正实现“歌唱思维”在钢琴伴奏中的完美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昕.声乐钢琴伴奏中的对比、平衡与统一[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2).
  [2]葛慧.谈钢琴在声乐伴奏中的几点体会[J].艺海,2014,(06).
  [3]徐琳.歌唱性触键与声乐钢琴伴奏[J].文艺争鸣,2010,(12).
  [4]崔明明.论钢琴伴奏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作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5]邹彦卓.对改革开放后民歌改编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6]杨洁.浅谈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思维[J].黄河之声,2015,(05).
其他文献
初次聆听到青年竹笛演奏家胡玉林老师演奏的《天雨》时,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乐曲结束,万般思绪,却无处落言,只能用脑中的画面复现当时的意境。本文笔者从乐曲结构和乐曲内
音乐作为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可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乡村音乐等。流行音乐由于旋律优美、结构简单而传播广泛、易被接受.而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必不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中等职业类学校来说,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要着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着手,要引导学生去聆听和欣赏到音乐的旋律和魅力,为学生尽可能的提供音乐赏析的环境,以氛围育人,以环境造人,达到提高音乐素养,继而提升学生个
摘要:中国扬琴是世界三大扬琴体系之一,颇有异域特色和传奇色彩。两千年前起源于波斯、中东等地,在明朝末期传入中国,已经成为民族乐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开始起步,扬琴成为了音乐创作的组成部分。认真研究扬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可以提高中国扬琴的应用水平,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  关键词:扬琴 教学研究 创作发展  研究扬琴音乐创作的发展,有助于了解扬琴的
摘要:作为电子音乐的一种类型,交互音乐,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创作平台,基于外部控制器的交互音乐的发展方兴未艾。无论是从创作手段,还是从音响效果来看,这种音乐与科技相结合的模式都代表了一种新的音乐创作思路,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以 Wii Remote为控制器,结合古筝音源Chinese Zheng作为载体,在Max/MSP平台上来探索这种音乐的创作。  关键词:交互音乐 W
摘要:不让性格活泼爱动的小学生把音乐课当做是让可以随意嬉戏打闹的自由课程,让他们可以安静的坐下来学好音乐这门课程,关键是要赋予音乐课一定的情趣性,让他们觉得不枯燥,能主动投入到认知、探索、享受音乐的世界中去,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真正得到成就感,得到快乐,这才是学生们真正需要的、理想中的音乐课,也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途径 探索  一、适合小学音乐教学的途
摘要:本文创造性的提出了贯穿《作曲》教学理论体系的“四大线索”,将基础技术理论纵横捭阖、融为一炉,为《作曲》课程创立一个可以直接指导创作实践的、颇具创意的思维框架和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这四个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包含,共存于创作实践中,使得《作曲》课程既非空谈理论致使学生无法作曲,亦非毫无章法致使学生无从下笔。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 作曲课程 作曲教学  国内外每所专业音乐学院都设有作曲系并开设《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科技手段走进了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这一渠道更好的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现代信息技术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必须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进行探究学习,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校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以
摘要: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在对这些矛盾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就去盲目的进行声乐训练,很容易使声乐学习者陷入一个无所适从的状态中,就像天枰的两端无法平衡一样,长期处于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的阶段。因此,笔者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声音训练中的多种多样的矛盾关系,并有意识地去寻找解决这些矛盾关系的平衡点,理清方向和思路,从而获得一个整体的歌唱状态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平衡 气息 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