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少华是武汉烽火通信科技公司的研发工程师,他起草的三项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烽火通信公司坐落的光谷,是中国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则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天元。区位、产业、人才三类经济要素的聚合,促成一个音符———自主创新。8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开始豫赣鄂三省调研,武汉光谷因自主创新而获得“头彩”。
每当重大决策出台之前,中央领导集体都会到地方调研,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而武汉光谷,仅仅是调研路线图上的一个点。当余少华在与胡锦涛握手交谈的时候,他也许并不知道,在短短几分钟谈话中所讨论的话题,会在40天后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
战略大变局的前奏
“这是一块含金量非常高的牌子。”2004年11月,科技部长徐冠华在科技部正式批复合肥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时如是说。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市,是中央与地方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一次探索,也是自主创新战略大棋局在地方上的一次“落子”。
自主创新从50年代的中国首个科技规划就提出来了,但这是50年来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50多年来,先后经历了四个里程碑:向科学技术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和国家创新体系,这27个字清晰地描绘了中国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轨迹。而自主创新在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又演奏了一场什么样的序曲呢?
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项制度化行为,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面向2020年的中国科技发展规划”,邀请中国科学院孙鸿烈研究员、同济大学万钢教授进行了讲解。中央党校辛鸣教授告诉《决策》:“第18次集体学习是中央决策层对自主创新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中央政治局的第21、22、23次集体学习,虽然主题各有侧重,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都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2005年3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因两项重大技术发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打破了过去6年来一等奖空缺的局面,而备受瞩目。这是2005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召开的第一个会议,中央政治局5位常委出席,温家宝在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的论述,并且明确提出“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温家宝还提出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三个转变”。这是中央领导人就自主创新能力的第一次完整阐述。
正像海内外媒体和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那样,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会议,以及中央领导集体的多次讲话,已经发出了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的准确信号。
中央领导的调研“路线图”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4年的最后一周,胡锦涛安排了3次与科技工作有关的日程:12月24日,看望著名科学家朱光亚、杨乐;27日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29日考察中国科学院,三次讲话中都把自主创新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一直为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鼓与呼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胡锦涛的讲话确定了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总方针。
中关村,中国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区,是“中国硅谷”。200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中关村百家民族企业在中关村科贸电子城举行“自主创新、产业报国”誓师大会暨“V815”民族品牌推广委员会成立仪式。V代表胜利,815代表一个胜利的历史时刻,100位到会的企业家代表共同宣誓,要以自主科技创新为核心,让“中国创造”的自主品牌走向全球。就在此次活动两个月前,温家宝来到中关村视察,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是考察的主要内容。温家宝在与企业家座谈时说:“象棋中的‘车’是勇往直前的,‘马’是与日俱进的,‘炮’是跨越式跳动的。要勇往直前,跨越发展。”并且,“国家高新区要进行‘二次创业’,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为“弱冠”之年的开发区作了明确的发展定位。
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月,温家宝又来到安徽、湖南,再次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视察调研。奇瑞,以自主创新扛起中国民族汽车大旗的著名企业,成为温家宝此行的第一站。3天当中,他还视察了马鞍山钢铁、株洲电力机车、三一重工、株洲硬质合金,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以及远大公司这家1999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典型案例。总理的调研行程中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稻研究中心。
就在温家宝结束调研4天后,胡锦涛来到河南、江西、湖北三省,重点就自主创新进行调研,更加意味深长的是,两位国家领导人选择的同样都是中部省份。胡锦涛在5天中调研了17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全部都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单位。在调研中,胡锦涛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四个重要支撑”的论述;并且“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大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至此,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内容已经跃然而出。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其创造型的实践和发展中面临的困惑也具有代表性。9月10日,温家宝开始了就任总理以来的第4次视察广东,中心主题依然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也是总理在一年之内第4次就同一主题到基层展开调研。9月13日,温家宝在深圳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创新是特区的生命线。
天津滨海新区,在中国的区域发展规划中是“北方浦东”,10月2日,胡锦涛将五中全会前的最后一次调研地选择了这里。而3个月前,温家宝总理也曾到滨海新区视察,两位国家领导人都提出自主创新和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胡锦涛的滨海之行为中央领导的调研路线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理念到运筹的擘画
“2004年最不容忽视,将长远地影响着中国科技发展的大事情,是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成。”科技部研究中心创业研究所所长、科技中长期规划第10专题组组长房汉廷告诉《决策》。
作为建国以来的第八个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于2003年6月启动,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组长。规划分为20个战略研究专题,共有2000多名科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共同参与,是动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这次规划已经不单纯是针对科技,而是包括经济发展、能源、公共安全等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
在规划启动一年后,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向国务院作了主汇报,提出“统领发展的是科学发展观,具体实施路径叫自主创新,目标是创新型国家。”温家宝和国务院有关领导先后用7个半天的时间听取了专题汇报。房汉廷告诉《决策》:“中长期规划在三个层面取得共识,分别是国家决策层、产业界、科技与学术界。在2004年底2005年初,规划核心思想在副部级以上领导层全部征求过意见,国务院专人送到副部级领导和专家手上,这不光是科技的事,更是国家战略的转型。”在规划启动整整两年后,中央政治局专门开会讨论,明确提出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核心是自主创新。一个月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自主创新经历了从科技发展规划到国家战略的升级过程。”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告诉《决策》。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即将于年内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将会多层面、全方位为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筹划出明确的发展路径。
“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开始向开放下的自主创新转变,这不是回到以前的那种自力更生,也不是闭门造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研究室主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参与者赵英告诉《决策》。在经历了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力更生和以市场换技术以后,开放下的自主创新正在成为在中国唱响的“第三部曲”。可以说,以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个革命性进程正在启动,自主创新已经从一般性号召上升为国家战略,从理念上升到运筹层面。
每当重大决策出台之前,中央领导集体都会到地方调研,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而武汉光谷,仅仅是调研路线图上的一个点。当余少华在与胡锦涛握手交谈的时候,他也许并不知道,在短短几分钟谈话中所讨论的话题,会在40天后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
战略大变局的前奏
“这是一块含金量非常高的牌子。”2004年11月,科技部长徐冠华在科技部正式批复合肥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时如是说。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市,是中央与地方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一次探索,也是自主创新战略大棋局在地方上的一次“落子”。
自主创新从50年代的中国首个科技规划就提出来了,但这是50年来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50多年来,先后经历了四个里程碑:向科学技术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和国家创新体系,这27个字清晰地描绘了中国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轨迹。而自主创新在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又演奏了一场什么样的序曲呢?
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项制度化行为,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面向2020年的中国科技发展规划”,邀请中国科学院孙鸿烈研究员、同济大学万钢教授进行了讲解。中央党校辛鸣教授告诉《决策》:“第18次集体学习是中央决策层对自主创新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中央政治局的第21、22、23次集体学习,虽然主题各有侧重,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都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2005年3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因两项重大技术发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打破了过去6年来一等奖空缺的局面,而备受瞩目。这是2005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召开的第一个会议,中央政治局5位常委出席,温家宝在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的论述,并且明确提出“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温家宝还提出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三个转变”。这是中央领导人就自主创新能力的第一次完整阐述。
正像海内外媒体和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那样,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会议,以及中央领导集体的多次讲话,已经发出了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的准确信号。
中央领导的调研“路线图”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4年的最后一周,胡锦涛安排了3次与科技工作有关的日程:12月24日,看望著名科学家朱光亚、杨乐;27日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29日考察中国科学院,三次讲话中都把自主创新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一直为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鼓与呼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胡锦涛的讲话确定了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总方针。
中关村,中国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区,是“中国硅谷”。200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中关村百家民族企业在中关村科贸电子城举行“自主创新、产业报国”誓师大会暨“V815”民族品牌推广委员会成立仪式。V代表胜利,815代表一个胜利的历史时刻,100位到会的企业家代表共同宣誓,要以自主科技创新为核心,让“中国创造”的自主品牌走向全球。就在此次活动两个月前,温家宝来到中关村视察,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是考察的主要内容。温家宝在与企业家座谈时说:“象棋中的‘车’是勇往直前的,‘马’是与日俱进的,‘炮’是跨越式跳动的。要勇往直前,跨越发展。”并且,“国家高新区要进行‘二次创业’,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为“弱冠”之年的开发区作了明确的发展定位。
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月,温家宝又来到安徽、湖南,再次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视察调研。奇瑞,以自主创新扛起中国民族汽车大旗的著名企业,成为温家宝此行的第一站。3天当中,他还视察了马鞍山钢铁、株洲电力机车、三一重工、株洲硬质合金,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以及远大公司这家1999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典型案例。总理的调研行程中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稻研究中心。
就在温家宝结束调研4天后,胡锦涛来到河南、江西、湖北三省,重点就自主创新进行调研,更加意味深长的是,两位国家领导人选择的同样都是中部省份。胡锦涛在5天中调研了17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全部都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单位。在调研中,胡锦涛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四个重要支撑”的论述;并且“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大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至此,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内容已经跃然而出。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其创造型的实践和发展中面临的困惑也具有代表性。9月10日,温家宝开始了就任总理以来的第4次视察广东,中心主题依然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也是总理在一年之内第4次就同一主题到基层展开调研。9月13日,温家宝在深圳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创新是特区的生命线。
天津滨海新区,在中国的区域发展规划中是“北方浦东”,10月2日,胡锦涛将五中全会前的最后一次调研地选择了这里。而3个月前,温家宝总理也曾到滨海新区视察,两位国家领导人都提出自主创新和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胡锦涛的滨海之行为中央领导的调研路线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理念到运筹的擘画
“2004年最不容忽视,将长远地影响着中国科技发展的大事情,是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成。”科技部研究中心创业研究所所长、科技中长期规划第10专题组组长房汉廷告诉《决策》。
作为建国以来的第八个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于2003年6月启动,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组长。规划分为20个战略研究专题,共有2000多名科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共同参与,是动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这次规划已经不单纯是针对科技,而是包括经济发展、能源、公共安全等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
在规划启动一年后,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向国务院作了主汇报,提出“统领发展的是科学发展观,具体实施路径叫自主创新,目标是创新型国家。”温家宝和国务院有关领导先后用7个半天的时间听取了专题汇报。房汉廷告诉《决策》:“中长期规划在三个层面取得共识,分别是国家决策层、产业界、科技与学术界。在2004年底2005年初,规划核心思想在副部级以上领导层全部征求过意见,国务院专人送到副部级领导和专家手上,这不光是科技的事,更是国家战略的转型。”在规划启动整整两年后,中央政治局专门开会讨论,明确提出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核心是自主创新。一个月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自主创新经历了从科技发展规划到国家战略的升级过程。”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告诉《决策》。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即将于年内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将会多层面、全方位为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筹划出明确的发展路径。
“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开始向开放下的自主创新转变,这不是回到以前的那种自力更生,也不是闭门造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研究室主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参与者赵英告诉《决策》。在经历了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力更生和以市场换技术以后,开放下的自主创新正在成为在中国唱响的“第三部曲”。可以说,以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个革命性进程正在启动,自主创新已经从一般性号召上升为国家战略,从理念上升到运筹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