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了“高效课堂”理论,我的感触非常深,当然与此同时,我能够感觉到我的课堂离高效还有一定的距离。在高效课堂理论中我学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花架子。它的简约自然更令我感觉深刻。对于“高效课堂”我有以下认识。
1.从观念入手,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
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主导作用。教师要有先进实用的观念,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不再唱独台戏,做知识的裁判、课堂的主宰者,而应放下架子,关注学生,努力做学生学习的朋友,在课堂上更多地给予学生赞赏、鼓励、宽容、理解,成为出色的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
2.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以前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的对象;而现代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思想和工作,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例如,“学习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一位教师提出:“大家有什么问题或想法要和老师、同学交流吗?”学生问:“老师,还有求最大公约数的最佳方法吗?”这一质疑激起千层浪,顿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快同学们就探讨出了“求最大公约数”的最佳方法:在用短除法计算后,还可以用最后的商除原来的数。又有学生说出求最小公倍数也可以在短除法后,把最后的商与原来的数交叉相乘,取其任意一个积即可。可见教师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毫无顾忌地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正是对传统解题方法的一种突破,让学生学会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为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新的天地。因此,教材不断变革,我们的教学观念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效,而且会更高效。
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两位数减两位数”时,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北京赢了”申奥成功的欢乐场面,学生一看到这个熟悉的画面立刻兴奋起来,按捺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开始窃窃私语了。看到这个场面,我问:“你们从播放的场面中看到什么?”“是一种什么心情?”“为什么?”当多媒体出示4个城市申办城市得票数的统计表时,学生很着急地说“我们中国的票数最多,他们是争不过我们的”,等等。我问:“作为中国小公民,你们一定很自豪,那我们就围绕着北京的56票学习减法问题,谁能用56提出一些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我在新课一开始,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真实的情景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
4.教师要用鼓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创造的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能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同学们剪得真快,而且很光滑。”“老师明白你的意思。”“行!”……同时又不忘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他是这样想的,你呢?”“这样可以,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吗?方法越多越好。”
在引导学生小组研究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这就直接把鼓励的话语作为小组学习的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情感。
对于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讲述,教师总是由衷地赞赏,送上掌声。对于一位同学独特的发现,老师甚至惊喜地喊出:“我终于找到知己了。”老师发自内心的赞美,会在学生的心头激荡许久。
5.让数学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数学在其发展各个时期就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诸如讲圆周率时,讲一讲祖冲之的成就;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一下华罗庚的故事;在乘方概念引入课上,说一说印度国王想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却给不出奖品的故事;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小欧拉智改羊圈;金冠之谜,等等。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不仅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6.导学案设计要精心合理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学案”。其特点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具有预先性和指导性。课前分发导学案,让学生通过导学案,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自学不明白的题怎样进行互学、群学,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互学及群学的方法。而学习目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提出比较好,这样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情境创设要平实、简洁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理想的情境创设,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受到普遍重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关注情境的趣味性,而不关注情境的简约性、导向性、思考性、挑战性。如有的教师生搬硬套地添加一些故事,声情并茂地描述故事情节,却忽视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在流逝。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漂亮,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不搞花架子,让人感觉到平实简洁。
1.从观念入手,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
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主导作用。教师要有先进实用的观念,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不再唱独台戏,做知识的裁判、课堂的主宰者,而应放下架子,关注学生,努力做学生学习的朋友,在课堂上更多地给予学生赞赏、鼓励、宽容、理解,成为出色的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
2.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以前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的对象;而现代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思想和工作,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例如,“学习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一位教师提出:“大家有什么问题或想法要和老师、同学交流吗?”学生问:“老师,还有求最大公约数的最佳方法吗?”这一质疑激起千层浪,顿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快同学们就探讨出了“求最大公约数”的最佳方法:在用短除法计算后,还可以用最后的商除原来的数。又有学生说出求最小公倍数也可以在短除法后,把最后的商与原来的数交叉相乘,取其任意一个积即可。可见教师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毫无顾忌地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正是对传统解题方法的一种突破,让学生学会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为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新的天地。因此,教材不断变革,我们的教学观念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效,而且会更高效。
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两位数减两位数”时,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北京赢了”申奥成功的欢乐场面,学生一看到这个熟悉的画面立刻兴奋起来,按捺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开始窃窃私语了。看到这个场面,我问:“你们从播放的场面中看到什么?”“是一种什么心情?”“为什么?”当多媒体出示4个城市申办城市得票数的统计表时,学生很着急地说“我们中国的票数最多,他们是争不过我们的”,等等。我问:“作为中国小公民,你们一定很自豪,那我们就围绕着北京的56票学习减法问题,谁能用56提出一些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我在新课一开始,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真实的情景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
4.教师要用鼓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创造的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能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同学们剪得真快,而且很光滑。”“老师明白你的意思。”“行!”……同时又不忘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他是这样想的,你呢?”“这样可以,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吗?方法越多越好。”
在引导学生小组研究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这就直接把鼓励的话语作为小组学习的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情感。
对于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讲述,教师总是由衷地赞赏,送上掌声。对于一位同学独特的发现,老师甚至惊喜地喊出:“我终于找到知己了。”老师发自内心的赞美,会在学生的心头激荡许久。
5.让数学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数学在其发展各个时期就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诸如讲圆周率时,讲一讲祖冲之的成就;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一下华罗庚的故事;在乘方概念引入课上,说一说印度国王想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却给不出奖品的故事;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小欧拉智改羊圈;金冠之谜,等等。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不仅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6.导学案设计要精心合理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学案”。其特点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具有预先性和指导性。课前分发导学案,让学生通过导学案,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自学不明白的题怎样进行互学、群学,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互学及群学的方法。而学习目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提出比较好,这样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情境创设要平实、简洁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理想的情境创设,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受到普遍重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关注情境的趣味性,而不关注情境的简约性、导向性、思考性、挑战性。如有的教师生搬硬套地添加一些故事,声情并茂地描述故事情节,却忽视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在流逝。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漂亮,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不搞花架子,让人感觉到平实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