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是通过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怕学”变“爱学”,从而培养出真正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提高 兴趣 激趣 有趣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202-02
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头疼的事情,所以有大多数的小学生怕学数学。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儿童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儿童愉快地去求知,乐而不倦地去钻研。因此,在课堂上应选取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生动有趣的素材,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让学生从“我怕学数学”变为“我爱学数学”。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1 师生和谐,乐学有趣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一位学生喜欢、爱戴的老师,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要使学生热爱老师,老师首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他们内心感到快乐。学生只有喜欢教师,才会喜欢其所教的科目,才会产生对你的敬佩之情,从而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能把对教师的这份情感迁移到他所教的科目上。教师还应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同伴,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建立起平等、信任、互尊、互敬、互助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敢想、敢问、敢创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 微笑教学,语言风趣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微笑可以表示友善、欢迎、愉快、满意、欣慰、支持、肯定,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微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优秀的教师,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绝不能将情绪带入教室。如果你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这节课将注定是失败的。当教师带着微笑,说着亲切的话语站在讲台上,学生的紧张心理就消除了,使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从而愿学,乐学,就会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 联系生活,激情导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奠定了基调,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我经常采用猜谜法、故事法、导入法导入新课。如:我在教学《时、分、秒》时,先出示钟面模型的背面,背面写着一个谜“圆圆一个面,住着三姐妹,姐姐短短跑得慢,二姐长长跑第二,三妹细细跑最快,请你猜猜它是谁?”学生一听一下子就有了学习兴趣,动脑思索,猜出是“钟面”。接着我很自然引导他们猜出大姐是时针,二姐是分针,三妹是秒针,使他们很快掌握了知识。又如:教《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子妹妹做裙子》的故事:“她看见长颈鹿姐姐用了3 m布做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她也想做一条,要用多少布呢?”从中引出了30 cm布,当同学们在侧耳听我讲故事时,不知不觉了解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还知道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知道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人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和“悬念”,就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用“激将法“设疑,“你们随便说出一个多位数,大家都不用笔算,看老师和同学们谁先快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都是老师很快说出每一个数是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觉得奇怪:“老师有什么诀窍呢?”不等老师提问,学生们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了,都希望老师尽快地把这个本领教给大家。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从他出生到1996年2月才过完第18个生日?请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老爷爷究竟多少岁了?”学生听了感到真奇怪,白胡子老爷爷怎么这么老了才过18个生日呢?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产生了众多猜测,课堂上气氛活跃了起来。这时,教师可及时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进行启发:“二月究竟有什么特征?”自然地导入新课学习。可见,这样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获得新知,并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5 利用好奇,保持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 cm2,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避而不答,只有少部分同学说是1 cm2,这时教室很安静,课堂气氛成了鲜明对比。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我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好吗?”在这种情景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6 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掌握知识,使学生想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这样容易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组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者一个平行西边形,挑选一种进行剪拼,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动手、操作、讨论,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学生们都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还有的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根据剪拼后的成果。各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看到自己动手实践推导出的结论,同学们都兴奋不已。 7 利用游戏,学得有趣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5 min左右,他们对游戏的外在形式尤为感兴趣,特别是游戏富有激励性,竞争性的特点,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适时地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来满足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持久、稳定;学习情绪变得高涨,他们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更浓的兴趣,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师生感情也能融为一体。如: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时,我设计了一个坐火车的游戏,先让学生排队买票,再根据“火车票”上的数字找相应的车厢。这样一方面认识数的顺序,又进行了社会生活方面的教育,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寓教于乐。又如:教学“倍数”的概念时,我和学生一起做拍手游戏。教师首先拍两下,然后拍四个两下,让学生回答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接着,按要求师生对拍,进而同桌互拍。通过做游戏,学生始终精神集中,情绪高涨。这种简单易行的游戏,寓学于乐,深受学生喜爱。
8 用多媒体,生动有趣
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黑板一张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课件等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图像,声音,动画使原来模糊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上课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和无意识学习活动相结合。课件可以使抽象难懂的知识,难以观察到的过程变得直观而形象。还可节省大量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编制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学于乐,从而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真正快乐起来。使学生从“我怕学数学”变成“我爱学数学”。
其实爱玩好动,爱听故事,爱做游戏,爱看动画是儿童的天性,这一认知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或是基于教学时间的问题,教师急于传授大量的知识;或是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做课前的精心准备。往往教师就忽视了小学生的这一客观认知规律,注意空洞无味的说教,极大地挫伤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从日常生活中把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好数学是生活的需要,使小学生从“我怕学数学”变成“我爱学数学”,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形人才。
参考文献
[1] 小数数学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2).
[2] 江苏教[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
[3] 小学教学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10).
[4] 师道·教研[M].广东教育杂志社,2010(10).
[5] 董进宇.激发兴趣,引发动力[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 王凯.像爱玩儿一样爱学习[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关键词:提高 兴趣 激趣 有趣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202-02
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头疼的事情,所以有大多数的小学生怕学数学。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儿童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儿童愉快地去求知,乐而不倦地去钻研。因此,在课堂上应选取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生动有趣的素材,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让学生从“我怕学数学”变为“我爱学数学”。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1 师生和谐,乐学有趣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一位学生喜欢、爱戴的老师,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要使学生热爱老师,老师首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他们内心感到快乐。学生只有喜欢教师,才会喜欢其所教的科目,才会产生对你的敬佩之情,从而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能把对教师的这份情感迁移到他所教的科目上。教师还应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同伴,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建立起平等、信任、互尊、互敬、互助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敢想、敢问、敢创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 微笑教学,语言风趣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微笑可以表示友善、欢迎、愉快、满意、欣慰、支持、肯定,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微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优秀的教师,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绝不能将情绪带入教室。如果你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这节课将注定是失败的。当教师带着微笑,说着亲切的话语站在讲台上,学生的紧张心理就消除了,使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从而愿学,乐学,就会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 联系生活,激情导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奠定了基调,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我经常采用猜谜法、故事法、导入法导入新课。如:我在教学《时、分、秒》时,先出示钟面模型的背面,背面写着一个谜“圆圆一个面,住着三姐妹,姐姐短短跑得慢,二姐长长跑第二,三妹细细跑最快,请你猜猜它是谁?”学生一听一下子就有了学习兴趣,动脑思索,猜出是“钟面”。接着我很自然引导他们猜出大姐是时针,二姐是分针,三妹是秒针,使他们很快掌握了知识。又如:教《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子妹妹做裙子》的故事:“她看见长颈鹿姐姐用了3 m布做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她也想做一条,要用多少布呢?”从中引出了30 cm布,当同学们在侧耳听我讲故事时,不知不觉了解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还知道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知道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人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和“悬念”,就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用“激将法“设疑,“你们随便说出一个多位数,大家都不用笔算,看老师和同学们谁先快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都是老师很快说出每一个数是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觉得奇怪:“老师有什么诀窍呢?”不等老师提问,学生们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了,都希望老师尽快地把这个本领教给大家。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从他出生到1996年2月才过完第18个生日?请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老爷爷究竟多少岁了?”学生听了感到真奇怪,白胡子老爷爷怎么这么老了才过18个生日呢?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产生了众多猜测,课堂上气氛活跃了起来。这时,教师可及时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进行启发:“二月究竟有什么特征?”自然地导入新课学习。可见,这样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获得新知,并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5 利用好奇,保持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 cm2,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避而不答,只有少部分同学说是1 cm2,这时教室很安静,课堂气氛成了鲜明对比。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我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好吗?”在这种情景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6 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掌握知识,使学生想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这样容易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组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者一个平行西边形,挑选一种进行剪拼,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动手、操作、讨论,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学生们都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还有的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根据剪拼后的成果。各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看到自己动手实践推导出的结论,同学们都兴奋不已。 7 利用游戏,学得有趣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5 min左右,他们对游戏的外在形式尤为感兴趣,特别是游戏富有激励性,竞争性的特点,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适时地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来满足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持久、稳定;学习情绪变得高涨,他们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更浓的兴趣,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师生感情也能融为一体。如: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时,我设计了一个坐火车的游戏,先让学生排队买票,再根据“火车票”上的数字找相应的车厢。这样一方面认识数的顺序,又进行了社会生活方面的教育,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寓教于乐。又如:教学“倍数”的概念时,我和学生一起做拍手游戏。教师首先拍两下,然后拍四个两下,让学生回答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接着,按要求师生对拍,进而同桌互拍。通过做游戏,学生始终精神集中,情绪高涨。这种简单易行的游戏,寓学于乐,深受学生喜爱。
8 用多媒体,生动有趣
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黑板一张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课件等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图像,声音,动画使原来模糊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上课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和无意识学习活动相结合。课件可以使抽象难懂的知识,难以观察到的过程变得直观而形象。还可节省大量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编制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学于乐,从而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真正快乐起来。使学生从“我怕学数学”变成“我爱学数学”。
其实爱玩好动,爱听故事,爱做游戏,爱看动画是儿童的天性,这一认知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或是基于教学时间的问题,教师急于传授大量的知识;或是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做课前的精心准备。往往教师就忽视了小学生的这一客观认知规律,注意空洞无味的说教,极大地挫伤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从日常生活中把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好数学是生活的需要,使小学生从“我怕学数学”变成“我爱学数学”,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形人才。
参考文献
[1] 小数数学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2).
[2] 江苏教[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
[3] 小学教学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10).
[4] 师道·教研[M].广东教育杂志社,2010(10).
[5] 董进宇.激发兴趣,引发动力[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 王凯.像爱玩儿一样爱学习[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