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任何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无论其性质如何,都只有在管理者对它加以管理的条件下,才能按照所要求的方向进行。无论是哪一种管理模式只要它能带来经济绩效,我们都可采用。但是随着管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管理道路,使其真正的被管理组织所接受,受益于组织工作。中国式的管理方式要和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思考方式所结合,了解中国人的管理心理,讲究分层授权的艺术,明确权力和责任的划分。
关键词:中国式;管事情;理人际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60-0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深化国有企业公司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于是,对企业改革以及行政机构管理事务时明确提出了优化绩效的要求。但是,在众多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中什么才是有效,而对于一个真正成功的管理者来说,它不仅仅能够应对管理危机,更是带领员工实现绩效的领导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管理者是这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这一环境背景下,笔者进行了阅读参考,对目前的管理方式做了梳理和分析,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大多数人看来管理是不分模式的。无论是美国的、中国的、日本的管理方式,只要它能满足员工的需要,为组织带来效益,帮助企业达到成功,那么这种管理的方式就是好的,成功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与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从西方国家搬来了一套经典且久远的管理模式,并在中国的企业中运行开来。虽然西方的管理是超前的,是辉煌的,但是我们应该非常清楚,在中国社会只有把中国的具体情况与管理科学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真正成功的管理,所以传统的文化我们不可以丢。而中国五千年历史也早早给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人和”。这里的“人和”是说明组织内部人员关系的重要性。孔子说:“过犹不及”。这说明处理问题时,需要讲究一个度。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不应该走极端。“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某者亡”。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计策。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战略。,所以说管理模式要具有中国特色,让它在中国的企业开花结果,那么这才是管理在中国所产生的魅力。
管理无非是事情和人。而在中国的管理企业中,我们强调管好事情,梳理好人际关系。为什么是管事情,而不是人呢?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是被人尊重,追求生存的价值。所以说在管理中,我们更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事物是可以处理的,而人是需要沟通的。从管事情这一方面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吝于授权。每个领导者都有自己的权限,一旦将自己的权力分与他人,自己就会被架空。权力历来都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拥有权力就是高职能化的象征。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知识再渊博,管理经验再丰富,但个人的力量始终抵不过一个团队的实力。所以我们主张分层授权,我们希望看见的是一个集合体的能力与智慧。只是在授权之前,应先分割好彼此应承担的责任。分层授权讲究的是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工作程序,然后按着工作的性质,提出分层负责,将其放入合理层级,接着共同讨论,决定方案,最后申请上级核准实施。只是中国人讲究含蓄,讲究“点到为止”,高层总是含糊的表达出他的意愿,下层就只能靠自己的领会。而彼此却没有明确的分工,权力的范围却没有明确的划分。所以我们在授予权力的时候需要讲究一些艺术或是技巧。第一,下级不能抢上级的权力,可以自我推荐,但是不能过分的表现自己。第二,中国的文化里讲究一个低调,你要學会推脱,而不能表现出你的企图。第三,做功臣的安身之道就是:要充分尊重你的上司,让他安心的授权给你。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向他汇报,让他时刻感受到你是受他的领导。中国人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有自己为人处世的一套,可能这些是在其他国家的人事管理上不存在的问题,但是在中国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所以说管理需要中国化,我们需要中国的人情味,需要中国的思维方式。从梳理好人际关系来说,中国化的人际关系首先就是以人为本,人是前提,人是基础,人应该视为真正的人。人本该拥有的权力和尊严,他们不仅仅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工具,更是世界上存在的生命。他们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他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上级要善于和下级沟通,要知道员工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而员工最重要的是需要与企业建立起归属感。我们重视沟通,因为它可以了解员工的能力:我们重视领导,因为它是建立权威的方式。我们重视激励,因为可以激发员工的活力。而在日常的工作中,人际关系以及人员安排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坚持大的原则下还要合乎人性,讲究通情达理。传统的文化赋予了我们自身所带有的修养和情理。所以说在人际关系上也不是不能讲的。制度是死的,规定是不变的,但是人是能动的,上级在与下级共事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明白下级的难处和不易。先通情,后讲理。管理者的价值是带领自己的追随者通过努力去实现集体共有的目标。所以说管理者需要靠自身的魅力去影响自己的追随者,带动员工,而员工更是自愿、自发、自觉的追随领导者。中国人有一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足以说明我们骨子里透着感恩的心境。这就强调管理者与员工相处时要具备温情和仁义。企业可以越做越大,也可以越做越小,但是人人心里有杆秤,你是不是一个值得追随和相伴的上级,他们比谁都清楚。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的意义是在于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而中国式的管理是将中国的传统哲学与西方管理科学相结合,要有传统的文化观念,强调修己安人。“修己”是强调管理者对自身的要求,修的是品德和能力。而“安人”则是要让他人感到安稳和快乐。因为历史的久远,中国式的管理是带有深厚的内涵,于是彰显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管理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王博超(1988—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曾仕强.在中国如何当领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中国式;管事情;理人际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60-0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深化国有企业公司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于是,对企业改革以及行政机构管理事务时明确提出了优化绩效的要求。但是,在众多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中什么才是有效,而对于一个真正成功的管理者来说,它不仅仅能够应对管理危机,更是带领员工实现绩效的领导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管理者是这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这一环境背景下,笔者进行了阅读参考,对目前的管理方式做了梳理和分析,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大多数人看来管理是不分模式的。无论是美国的、中国的、日本的管理方式,只要它能满足员工的需要,为组织带来效益,帮助企业达到成功,那么这种管理的方式就是好的,成功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与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从西方国家搬来了一套经典且久远的管理模式,并在中国的企业中运行开来。虽然西方的管理是超前的,是辉煌的,但是我们应该非常清楚,在中国社会只有把中国的具体情况与管理科学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真正成功的管理,所以传统的文化我们不可以丢。而中国五千年历史也早早给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人和”。这里的“人和”是说明组织内部人员关系的重要性。孔子说:“过犹不及”。这说明处理问题时,需要讲究一个度。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不应该走极端。“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某者亡”。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计策。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战略。,所以说管理模式要具有中国特色,让它在中国的企业开花结果,那么这才是管理在中国所产生的魅力。
管理无非是事情和人。而在中国的管理企业中,我们强调管好事情,梳理好人际关系。为什么是管事情,而不是人呢?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是被人尊重,追求生存的价值。所以说在管理中,我们更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事物是可以处理的,而人是需要沟通的。从管事情这一方面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吝于授权。每个领导者都有自己的权限,一旦将自己的权力分与他人,自己就会被架空。权力历来都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拥有权力就是高职能化的象征。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知识再渊博,管理经验再丰富,但个人的力量始终抵不过一个团队的实力。所以我们主张分层授权,我们希望看见的是一个集合体的能力与智慧。只是在授权之前,应先分割好彼此应承担的责任。分层授权讲究的是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工作程序,然后按着工作的性质,提出分层负责,将其放入合理层级,接着共同讨论,决定方案,最后申请上级核准实施。只是中国人讲究含蓄,讲究“点到为止”,高层总是含糊的表达出他的意愿,下层就只能靠自己的领会。而彼此却没有明确的分工,权力的范围却没有明确的划分。所以我们在授予权力的时候需要讲究一些艺术或是技巧。第一,下级不能抢上级的权力,可以自我推荐,但是不能过分的表现自己。第二,中国的文化里讲究一个低调,你要學会推脱,而不能表现出你的企图。第三,做功臣的安身之道就是:要充分尊重你的上司,让他安心的授权给你。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向他汇报,让他时刻感受到你是受他的领导。中国人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有自己为人处世的一套,可能这些是在其他国家的人事管理上不存在的问题,但是在中国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所以说管理需要中国化,我们需要中国的人情味,需要中国的思维方式。从梳理好人际关系来说,中国化的人际关系首先就是以人为本,人是前提,人是基础,人应该视为真正的人。人本该拥有的权力和尊严,他们不仅仅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工具,更是世界上存在的生命。他们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他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上级要善于和下级沟通,要知道员工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而员工最重要的是需要与企业建立起归属感。我们重视沟通,因为它可以了解员工的能力:我们重视领导,因为它是建立权威的方式。我们重视激励,因为可以激发员工的活力。而在日常的工作中,人际关系以及人员安排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坚持大的原则下还要合乎人性,讲究通情达理。传统的文化赋予了我们自身所带有的修养和情理。所以说在人际关系上也不是不能讲的。制度是死的,规定是不变的,但是人是能动的,上级在与下级共事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明白下级的难处和不易。先通情,后讲理。管理者的价值是带领自己的追随者通过努力去实现集体共有的目标。所以说管理者需要靠自身的魅力去影响自己的追随者,带动员工,而员工更是自愿、自发、自觉的追随领导者。中国人有一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足以说明我们骨子里透着感恩的心境。这就强调管理者与员工相处时要具备温情和仁义。企业可以越做越大,也可以越做越小,但是人人心里有杆秤,你是不是一个值得追随和相伴的上级,他们比谁都清楚。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的意义是在于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而中国式的管理是将中国的传统哲学与西方管理科学相结合,要有传统的文化观念,强调修己安人。“修己”是强调管理者对自身的要求,修的是品德和能力。而“安人”则是要让他人感到安稳和快乐。因为历史的久远,中国式的管理是带有深厚的内涵,于是彰显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管理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王博超(1988—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曾仕强.在中国如何当领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