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制订技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平台+模块”的实践,取得了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对技师学院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技师学院;人才培养;思考
构建新建技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事关技师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前途,也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学校生存和教职人员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多年来我院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通过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合作,顶岗实训基地建设,仿真实训项目开发,专兼职教师队伍培养等多种途径,形成校企互动的良好机制。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师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企事业单位急需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一、技师人才培养目标
立足技师高端专业人才培养战略,面向省内,辐射全国。充分发挥学校的区位优势。为各行业培养既能掌握生产一线操作规程、操作技能.工艺过程控制、生产管理、设备及系统的运行操作和维护工作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又具有一定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适应现代经济建设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工作、技术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师人才。
二、以市场需求制定技师人才培养计划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毕业就业为目的是学院办学理论。一是学院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老师对株州、岳阳、深圳、广州等地制造企业进行就业市场调研、分析和论证,根据现代制造企业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制定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讲授什么样的课程、参与什么样的实践、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技能等等,都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定。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专业核心课程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四是在实践环节上,根据近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分析测试能力、设备操作能力、实验结果规范表达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五是在毕业设计环节上,尽量在实习企业中寻找课题.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双导师制,以提高学生解决企业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工学结合”技师人才培养新模式
围绕技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市场需求专业人才的特点。第一,学院采取适当投入资金,吸引部分企业高级技师参与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顶岗实训基地建设,仿真实训项目开发,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技师专业人才。第二,积极推广学生顶岗实习。企业为学校提供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场所和条件,并通过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和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灌输企业文化,吸引学生到企业就业,从而形成校企互动的良好合作机制。把产学结合、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学院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紧密结合,建立能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等实训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为系统的培养。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室和实训基地为一体。推进案例教学、实景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校内、校外、工学结合”、“教师、师傅、学生结合”、“仿真、实操、顶岗结合”、“毕业证、职业资格证、顶岗实习证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就业市场办学是新形势下技师职业教育的特点。要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企业的实用人才,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学生顶岗实习则是实现“零距离”上岗和工学结合的有效措施。目前我院已经与我省的三一重工,南车集团、衡阳特变电、亚新科集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顶岗教育实习关系。顶岗实习时,学生在实习基地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活动.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充分地了解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规章制度等,还能操作仪器设备,参与工艺设计、技术改造及产品分析等,使学生的课堂知识真正转化成实际能力。实践表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能熟悉和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企业对实习表现突出的学生可提前“预订”.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可实现学生、家庭、学校和企业四方受益。
2.市场需求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是技师学院满足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开展订单培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与南车集团、衡阳特变电集团、衡阳亚新科集团等企业达成了定向委培意向。根据企业的招聘人数和用人要求来确定招生人数,设置教学内容,制定培养目标,使学生的所学真正是企业所需。学生毕业就直接送到企业里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另一方面,根据大多数企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企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不仅能有效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还能提升双方的合作层次,实现“产销连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对接。
四、改革技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一是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注重各课程间的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脱节现象。通过课程的整合,适当压缩理论课时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课时比例,在保证各专业实验课充分开出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二是要重视课程见习、专业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是要增加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四是要开设面对市场的《制造工艺学》、《制造设计原理》、《机械制图》等制造方面“实践、应用型”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这些“实践、应用型”的课程与技师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相关的就业课程相互补充,并在培养模式上尽可能地打破以往就业意向不同的学生群体接受统一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群体按就业意向的异同进行重新整合,做到因材施教,即低年级进行文理交叉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期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高年级进行专业水平的提升、职业方向的培养和就业指导。按照知识、技能、素质和人格的育人结构,完善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即由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通识课程平台。由大学英语、体育、两课、公选课、人文社科选修课、艺术类选修课构成,主要体现学生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体素质的培养。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由各专业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构成。使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制造工艺学、制造设计原理、机械制图。通识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原则上前两年完成。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主要体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包括6—8门课程,原则上安排在第三学年完成。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需求,设立4个专业方向模块,每个模块设置3门左右课程.原则上安排在第五、六、七学期完成。根据各技师专业岗位就业需求制定每一个单元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包括仿真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安排在第五、六、七学期完成。综合训练模块由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鉴定两个环节构成,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在专业学习模块和最后的综合训练模块学习的过程中把与“双证书”制度融为一体的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等岗位职业要求的能力贯穿始终。学生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完成学业、取得“双证”——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毕业证.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技师学院;人才培养;思考
构建新建技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事关技师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前途,也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学校生存和教职人员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多年来我院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通过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合作,顶岗实训基地建设,仿真实训项目开发,专兼职教师队伍培养等多种途径,形成校企互动的良好机制。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师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企事业单位急需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一、技师人才培养目标
立足技师高端专业人才培养战略,面向省内,辐射全国。充分发挥学校的区位优势。为各行业培养既能掌握生产一线操作规程、操作技能.工艺过程控制、生产管理、设备及系统的运行操作和维护工作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又具有一定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适应现代经济建设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工作、技术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师人才。
二、以市场需求制定技师人才培养计划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毕业就业为目的是学院办学理论。一是学院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老师对株州、岳阳、深圳、广州等地制造企业进行就业市场调研、分析和论证,根据现代制造企业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制定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讲授什么样的课程、参与什么样的实践、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技能等等,都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定。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专业核心课程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四是在实践环节上,根据近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分析测试能力、设备操作能力、实验结果规范表达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五是在毕业设计环节上,尽量在实习企业中寻找课题.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双导师制,以提高学生解决企业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工学结合”技师人才培养新模式
围绕技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市场需求专业人才的特点。第一,学院采取适当投入资金,吸引部分企业高级技师参与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顶岗实训基地建设,仿真实训项目开发,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技师专业人才。第二,积极推广学生顶岗实习。企业为学校提供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场所和条件,并通过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和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灌输企业文化,吸引学生到企业就业,从而形成校企互动的良好合作机制。把产学结合、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学院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紧密结合,建立能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等实训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为系统的培养。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室和实训基地为一体。推进案例教学、实景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校内、校外、工学结合”、“教师、师傅、学生结合”、“仿真、实操、顶岗结合”、“毕业证、职业资格证、顶岗实习证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就业市场办学是新形势下技师职业教育的特点。要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企业的实用人才,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学生顶岗实习则是实现“零距离”上岗和工学结合的有效措施。目前我院已经与我省的三一重工,南车集团、衡阳特变电、亚新科集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顶岗教育实习关系。顶岗实习时,学生在实习基地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活动.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充分地了解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规章制度等,还能操作仪器设备,参与工艺设计、技术改造及产品分析等,使学生的课堂知识真正转化成实际能力。实践表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能熟悉和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企业对实习表现突出的学生可提前“预订”.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可实现学生、家庭、学校和企业四方受益。
2.市场需求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是技师学院满足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开展订单培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与南车集团、衡阳特变电集团、衡阳亚新科集团等企业达成了定向委培意向。根据企业的招聘人数和用人要求来确定招生人数,设置教学内容,制定培养目标,使学生的所学真正是企业所需。学生毕业就直接送到企业里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另一方面,根据大多数企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企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不仅能有效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还能提升双方的合作层次,实现“产销连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对接。
四、改革技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一是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注重各课程间的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脱节现象。通过课程的整合,适当压缩理论课时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课时比例,在保证各专业实验课充分开出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二是要重视课程见习、专业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是要增加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四是要开设面对市场的《制造工艺学》、《制造设计原理》、《机械制图》等制造方面“实践、应用型”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这些“实践、应用型”的课程与技师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相关的就业课程相互补充,并在培养模式上尽可能地打破以往就业意向不同的学生群体接受统一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群体按就业意向的异同进行重新整合,做到因材施教,即低年级进行文理交叉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期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高年级进行专业水平的提升、职业方向的培养和就业指导。按照知识、技能、素质和人格的育人结构,完善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即由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通识课程平台。由大学英语、体育、两课、公选课、人文社科选修课、艺术类选修课构成,主要体现学生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体素质的培养。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由各专业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构成。使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制造工艺学、制造设计原理、机械制图。通识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原则上前两年完成。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主要体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包括6—8门课程,原则上安排在第三学年完成。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需求,设立4个专业方向模块,每个模块设置3门左右课程.原则上安排在第五、六、七学期完成。根据各技师专业岗位就业需求制定每一个单元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包括仿真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安排在第五、六、七学期完成。综合训练模块由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鉴定两个环节构成,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在专业学习模块和最后的综合训练模块学习的过程中把与“双证书”制度融为一体的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等岗位职业要求的能力贯穿始终。学生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完成学业、取得“双证”——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毕业证.提高了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