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谈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前 课中 课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1-02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信息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们也都有过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的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课件制作,英特尔培训等等,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教学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老师们只是简单的把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者把简单的读纸制品的书、作纸制品的练习,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作练习,又或者是套搬课件,毫无生机可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归根到底是教师们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效益,也没能真正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新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把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可以灵活的、全方位的,把语文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单一的感官刺激变为多重感官刺激,使孤立研究变为合作研究,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课堂变得生动多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
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认知工具、交流工具,更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课前、课中和课后。
一、课前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上网经历的学生占40%—60%左右,而且随年级的增长所占比例会加大,城区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会更大。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QQ甚至是博客。教师可以创立群组,以实名制的方式,在同一个平台下,搭建一个全天候的学习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将预习要求、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教学资源、知识拓展等内容上传到空间,方便学生预习,让学生在课前知道如何预习和自主学习,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中
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可以呈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教师进行解难答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同时,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使他们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情境氛围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起到极大的作用。信息技术更缩短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最具价值的体现。
三、课后
课后,是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检查和巩固的过程。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其上传,在这个平台上,大家一起来解决,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疑难解答,既解决了学生作业难的问题,也解决了部分家长为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发愁等诸多问题。
许多学生还有上网查阅资料的习惯。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时,我要求学生课后收集相关的歇后语,就有同学自发的搜集了两三百条歇后语上传至QQ上,供大家阅览。
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了班级网页,让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在线自由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把内心的想法和感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还可以在班级网页论坛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随笔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家长、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实时交流沟通,也能促进家校和谐发展。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还可以上传学生的优秀作文,并展示出修改的内容及批注,提供给班上学生阅读借鉴。对习作的作者来说,是得到了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在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后,也会更加的热衷于写作,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自己身边人的作文都被上传了,自己肯定会不甘落后,会努力练习写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定能使语文教学的变得生动有趣、也简单有效。但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问题,或许我们关注得最多的是课内。其实,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我们都可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网络为资源,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使语文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提高教学效率。并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刘茂森
[2]《试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谭伟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前 课中 课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1-02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信息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们也都有过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的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课件制作,英特尔培训等等,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教学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老师们只是简单的把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者把简单的读纸制品的书、作纸制品的练习,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作练习,又或者是套搬课件,毫无生机可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归根到底是教师们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效益,也没能真正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新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把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可以灵活的、全方位的,把语文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单一的感官刺激变为多重感官刺激,使孤立研究变为合作研究,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课堂变得生动多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
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认知工具、交流工具,更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课前、课中和课后。
一、课前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上网经历的学生占40%—60%左右,而且随年级的增长所占比例会加大,城区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会更大。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QQ甚至是博客。教师可以创立群组,以实名制的方式,在同一个平台下,搭建一个全天候的学习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将预习要求、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教学资源、知识拓展等内容上传到空间,方便学生预习,让学生在课前知道如何预习和自主学习,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中
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可以呈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教师进行解难答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同时,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使他们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情境氛围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起到极大的作用。信息技术更缩短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最具价值的体现。
三、课后
课后,是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检查和巩固的过程。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其上传,在这个平台上,大家一起来解决,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疑难解答,既解决了学生作业难的问题,也解决了部分家长为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发愁等诸多问题。
许多学生还有上网查阅资料的习惯。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时,我要求学生课后收集相关的歇后语,就有同学自发的搜集了两三百条歇后语上传至QQ上,供大家阅览。
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了班级网页,让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在线自由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把内心的想法和感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还可以在班级网页论坛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随笔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家长、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实时交流沟通,也能促进家校和谐发展。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还可以上传学生的优秀作文,并展示出修改的内容及批注,提供给班上学生阅读借鉴。对习作的作者来说,是得到了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在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后,也会更加的热衷于写作,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自己身边人的作文都被上传了,自己肯定会不甘落后,会努力练习写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定能使语文教学的变得生动有趣、也简单有效。但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问题,或许我们关注得最多的是课内。其实,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我们都可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网络为资源,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使语文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提高教学效率。并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刘茂森
[2]《试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谭伟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