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乏有识之“士”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89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出版业发达了,尤其是互联网上的电子媒体更发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本书,已不是大师才能有的奢求。于是,很多可爱的小人物,很多鲜活的好思想,都出书了。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近日,读朋友的新书《蓦然回首》,从“灯火阑珊处”看见的“那人”,分明是一个活脱脱的“士”。
  “士”,古代属“文人”一类,但“文人”未必都是“士”,有志气、有抱负、有风骨、有品位、有才干者才算得上,所以又叫“文人志士”。“士”,今属“知识分子”一类,但“知识分子”也未必都是“士”,除了要有志气、有抱负、有风骨、有品位、有才干,大体是怀才不遇而又随遇而安,随遇而安而又好游四方、好游四方而又喜唱善吟者,才算得上“士”。
  “士”这角色如何定位?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所谓“官—士—民”三维结构。“士”夹在中间,要么“奉上”,为“官”效力,甚至成了“官”;要么“事下”,为民请愿,也就当了“寇”。那时“官”与“民”对立,“士”也真难为也。
  今天好了,从总体上或至少从理论上,官民一家了。那么,今天还有“士”吗?有的!只要中国的文化传统还在,“士”的精神就在。无论居于何位,“士”总是忧国忧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进退皆忧,先天下之忧而忧。
  总是忧,不是要患“忧郁症”吗?所以,“士”还要有自得其乐的本事,找到一种平衡。朋友的书中,从那许多快乐的词句里,你能感到淡淡的忧愁。从那许多忧虑的词句里,你又能体会出希望与快乐。
  今天的时代,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十分强烈。其实,选来选去,求来求去,“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仍然需要“士”,我们大声疾呼“士”。
  因为,今天的人类过着和过去不一样的生活。经济正融为一体,空间距离减少,生活水平提高,生命科学的进展使寿命延长不少。可是,新的环境、人造的环境,却危害着我们的居住;充满添加剂或转基因的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填充着我们的身体;各种各样的好工具使生活变得复杂,复杂到我们都没法处理了。尤其是,我们的生命可以延长,但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这生命?我们跑得更快,声音传达得更远,看见的东西更多,移动的幅度更宽,我们变成满身都是机器的血肉之躯,但是我们的灵魂却缺少了关照。
  高节奏的现代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思考空间,也诱惑了我们“欲”的心性。在这个纷繁躁动的世界里,我们的心蠢蠢欲动,没有片刻的安宁。物质的发展让我们心灵迷失,甚至迷心逐物,把心灵、精神、信仰统统抛下不管,都被物化了。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放弃了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大家都心浮气躁不思进取,心烦意乱不知所从,社会难以稳定和谐,发展又如何持续协调?
  当代西方社会在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上帝之死”所带来的信仰迷茫使西方人陷入了“生命中不堪承受之轻”的精神焦虑之中。当代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远离崇高”和“信仰缺失”的精神现象。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人失落了信仰,也就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人生的意义由此而变得晦暗不明。过去的宗教束缚解体了,但代替宗教信仰的那些理念,那些价值,又将安在?
  这就特别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来焦虑、来思考、来奔走呼号了。
  好在中国从来不乏有识之“士”。
  “士”即“君子”。正在现代化路上迅跑的中华民族,不会跑得失魂落魄。蓦然回首,我们又看到了“士”,看到了“君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其他文献
<正>患者女,54岁。因剑突下胀痛不适,伴恶心、呕吐1个月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软,剑突下和脐周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3~4次/min。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AFP、C
我们的问题可能还更复杂些,因为不是政府的“福利冲动”而是“投资冲动”正威胁着并不牢固的银行体系,进而可能引发政府的信用危机
本文综述慢性支气管炎与胃食道返流之间的关系,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合并胃食道返流的发生率、诊断和治疗。
<正>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关键发展阶段,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通过充分运用机制创新、平台搭建、畅通渠道、组织激励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崇敬奋斗、呼唤奋斗,贺词平实亲切中蕴含力量,浓情厚意中展现担当,令人温暖而鼓舞,为勇毅奋进的中国给纷繁的世界注入汩汩暖流,为变革的时代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