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极为重要。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又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實验教学呢?下面以个人教学经验浅谈一二。
1.物理实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认识活动行为的重要动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怀有兴趣,便会抱着积极的态度、以愉快的心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体验到学习中充满着无穷的乐趣。物理实验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激起兴趣,必然产生探究反响,此时兴趣则转化为情感。情感是心灵的窗口,它激发学生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是思想物化的重要条件。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而这种由兴趣转化的积极性具有动力、导向、强化三大功能,完全符合学生心理。因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情感的激发。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前提,每教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都要尽量通过实验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我在讲导体的《电阻》时,事先根据导体电阻跟导体温度有关原理制作了一个教具“酒精灯点亮灯泡”。把两节干电池放到盒子里不让学生看见,把一个小灯泡和一个小玻璃条用导线串联起来,接在盒内的电池上。一上课,便问学生:“大家见过酒精灯能点亮灯泡吗?”学生回答:“没有。”接着我用酒精灯去加热小玻璃条,让学生认真观察,几秒钟后,灯泡亮了。这时班内顿时沸腾了,然后导入新课。我利用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到了知识。
2.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动手实验的联系。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加强实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提出问题,如形状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铁皮放在水里,它一定会沉入水底吗?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煤油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等等。课堂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回答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兴趣很高,增添了积极进行实验的信心。在学完了这一章以后,我还进一步提出问题: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一公斤的水能浮起二公斤的物体吗?装在船里石头,卸一部分在水池子里,水面会上升吗?等等。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回答问题。这样,通过课内、课外,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有机联系,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将其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实验做得很少、学生实验素养较低,在这一阶段,我们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略比较好。
3.1实验前的充分准备
教师在实验教学前,应制订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包括“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教师还应进行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3.2实验中的全程指导
实验进行中的指导包括:观察、操作、记录、整理。
3.2.1观察。例如选择测量工具时,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鉴别、线路的连接等,几乎每一个实验都离不开观察。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
3.2.2操作。这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要指导学生按规则进行操作。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教师应先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伤和意外。
3.2.3记录。在实验中,正确地读取和记录数据,包括:读取的姿态(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或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取姿态或和方法。同时,也应注重实事求是,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实验数据的记录,应该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数据统计表,以便从数据中总结规律。
3.2.4整理。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能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
4.成立物理兴趣小组,为学生拓展探究天地。
课外物理兴趣小组活动是对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动手实践的广阔天地,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觉得兴趣小组的活动要密切联系实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让兴趣小组同学探究自行车的物理学问题,比如,自行车由哪些部件构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具体如下:(1)自行车有哪些部件是利用杠杆来工作的?它们属于哪类杠杆?(2)自行车哪些部件是对摩擦的应用?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3)如何利用自行车来估测一段距离?(4)体验自行车在上坡、下坡时的状态,有哪些能量转换?(5)自行车的车座形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好处?(6)自行车尾灯是什么样的结构?它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观察自行车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同时查阅一些资料,结合学过的物理知识,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感到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突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1.物理实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认识活动行为的重要动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怀有兴趣,便会抱着积极的态度、以愉快的心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体验到学习中充满着无穷的乐趣。物理实验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激起兴趣,必然产生探究反响,此时兴趣则转化为情感。情感是心灵的窗口,它激发学生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是思想物化的重要条件。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而这种由兴趣转化的积极性具有动力、导向、强化三大功能,完全符合学生心理。因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情感的激发。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前提,每教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都要尽量通过实验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我在讲导体的《电阻》时,事先根据导体电阻跟导体温度有关原理制作了一个教具“酒精灯点亮灯泡”。把两节干电池放到盒子里不让学生看见,把一个小灯泡和一个小玻璃条用导线串联起来,接在盒内的电池上。一上课,便问学生:“大家见过酒精灯能点亮灯泡吗?”学生回答:“没有。”接着我用酒精灯去加热小玻璃条,让学生认真观察,几秒钟后,灯泡亮了。这时班内顿时沸腾了,然后导入新课。我利用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到了知识。
2.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动手实验的联系。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加强实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提出问题,如形状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铁皮放在水里,它一定会沉入水底吗?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煤油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等等。课堂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回答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兴趣很高,增添了积极进行实验的信心。在学完了这一章以后,我还进一步提出问题: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一公斤的水能浮起二公斤的物体吗?装在船里石头,卸一部分在水池子里,水面会上升吗?等等。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回答问题。这样,通过课内、课外,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有机联系,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将其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实验做得很少、学生实验素养较低,在这一阶段,我们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略比较好。
3.1实验前的充分准备
教师在实验教学前,应制订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包括“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教师还应进行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3.2实验中的全程指导
实验进行中的指导包括:观察、操作、记录、整理。
3.2.1观察。例如选择测量工具时,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鉴别、线路的连接等,几乎每一个实验都离不开观察。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
3.2.2操作。这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要指导学生按规则进行操作。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教师应先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伤和意外。
3.2.3记录。在实验中,正确地读取和记录数据,包括:读取的姿态(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或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取姿态或和方法。同时,也应注重实事求是,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实验数据的记录,应该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数据统计表,以便从数据中总结规律。
3.2.4整理。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能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
4.成立物理兴趣小组,为学生拓展探究天地。
课外物理兴趣小组活动是对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动手实践的广阔天地,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觉得兴趣小组的活动要密切联系实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让兴趣小组同学探究自行车的物理学问题,比如,自行车由哪些部件构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具体如下:(1)自行车有哪些部件是利用杠杆来工作的?它们属于哪类杠杆?(2)自行车哪些部件是对摩擦的应用?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3)如何利用自行车来估测一段距离?(4)体验自行车在上坡、下坡时的状态,有哪些能量转换?(5)自行车的车座形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好处?(6)自行车尾灯是什么样的结构?它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观察自行车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同时查阅一些资料,结合学过的物理知识,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感到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突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